【摘 要】
:
近年来,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类疾病有明显的皮肤表现,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寿命延长,皮肤科医师遇到这类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加。这类疾病包括慢性肉芽肿病、X性连锁免疫缺陷病和髓过氧化物酶缺陷病等的许多基因已被克隆化。文中讨论了此类疾病的诊断、皮肤表现和治疗。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广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类疾病有明显的皮肤表现,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寿命延长,皮肤科医师遇到这类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加。这类疾病包括慢性肉芽肿病、X性连锁免疫缺陷病和髓过氧化物酶缺陷病等的许多基因已被克隆化。文中讨论了此类疾病的诊断、皮肤表现和治疗。
其他文献
在无毛小鼠模型中早晨用皮质类固醇(CS),下午用全反式维甲酸(RA)已证实可预防由CS引起的皮肤萎缩。作者用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了CS和RA对氨基葡聚糖的影响,用生化和免疫化学技术检测了RA对由CS引起的胶原、氨基葡聚糖和纤维蛋白连接素改变的预防作用。20只白化Skh-无毛-1小鼠,6~8周龄,分为三组,每日2次局部用药,每周5天共3周。
细胞凋亡是单个细胞的死亡,并受基因调控,需依赖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伴有蛋白质合成,最终通过细胞内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导致DNA片段形成的一个主动细胞死亡过程。不论从形态学、发生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等方面均不同于细胞坏死。该文就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调控机理、生物学意义及在皮肤病发病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硬皮病呈谱性表现。为了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许多作者对此病的分类诊断作了长期细致地研究。目前对局限性硬皮病分类较肯定,而对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亚型分类主要是根据皮损的范围、部位和皮损程度等因素,采用二类法或三类法。还有的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半定量皮损计分法。近来对血清型和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观察,也有一些进展。这些亚型分类诊断有助于研究硬皮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疾病转归与过程、治疗方法和药物,
在15种人类支原体中有7种更常见于泌尿生殖道。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证明了生殖支原体更常居于泌尿生殖道,可能是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致病原因;而发酵支原体则与呼吸道疾病关系更密切;支原体在艾滋病发病机理中起作用,这一观点仍有争论,据称新近发现的穿通支原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及Kaposi肉瘤关系密切。文中主要就生殖道支原体的有关问题作了介绍。
目前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很多,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本文报道了用自体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结果。
病理学家已将嗜伊红小体作为诊断线索应用多年,这些小体有些具有诊断价值,另一些则偶可提示某一特定的疾病过程。最近在皮肤迟发性卟啉症(PCT)水疱上方的表皮内发现一种嗜伊红小体,也称毛虫(caterpillar)小体。
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住院病人的重要致病和致死原因,但至今尚无好的检测方法,培养多为阴性。已建立的检测念珠菌代谢产物D-阿拉伯糖醇(DA)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指标的方法,虽特异性好,但价昂、技术难度大、繁琐,不宜用于常规检验。报导一种高度特异而快速的酶学方法检测实验性播散性兔念珠菌病血清DA水平,并分析了它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病例1.男,5岁。因颈部淋巴结病和发热就诊,后又出现皮疹、唇开裂疼痛、双侧结膜炎等诊断为川崎病(KD),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无效。继又发生排尿困难、尿道口发红、手足关节肿胀,肘、踝、胫、掌跖等处红斑基础上2~3mm的角化性丘疹,左膝部融合成斑块表面云母状鳞屑,尿道口红斑脱屑伴有小糜烂面。
作者将麻风杆菌(ML)以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菌量感染黑长尾猴(SMM)。用来源于SMM的ML(猴ML)感染31只动物,又用来自人麻风的ML(人ML)感染4只SMM,并对它们进行了4~12年的观察。24只SMM经隐静脉(IV)和皮内(IC)(每耳两个部位、鼻尖、外前臂、外腓肠部和眶周)两种途径联合接种猴ML(MI=5%~10%),其中22只在接种后2个月到7年发展成麻风。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理中部分环节已被揭示或趋于明朗。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抗原提呈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