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 印 求 印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入门之法,“以印求印”则是步入篆刻大门的第一要旨。据考证,中国篆刻起源于殷商,成熟于秦汉,而下至两晋及隋唐、宋、元、明、清,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流派众多,各有脉络,气象纷呈。唐春玉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职业经历,注定了他必然要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游历,于古今流派间穿梭、汲取。以印求印,是他最初入道、悟道、体道的艺术追寻中生命和艺术的双重体验。因此,我们在欣赏唐春玉篆刻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的《福寿》、《茶烟一榻拥书眠》、《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作品,传承了“战国古玺”至“秦印”再到“汉印”的风格,具有端庄厚扑、雍容大度,居庙堂之高的痕迹和特点。他的作品,布局对称平衡、阴阳调和、虚实互补、大动若静、奇正相生。其章法通过的文字内容,章法的结构以及刀锋、刀势走向所形成的金石意趣,不仅表现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拥有的底蕴,也因此结构了他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中所发现、注视到并愿意表达的审美叙述。
印 外 求 印
如果我们从史的角度考察就不难发现,中国各种篆刻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历史形象的变迁,以篆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突出展示了中国历史的更迭、文化融合及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篆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在篆刻求新、求变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提出了“何处让冰斯(斯指李斯)?”的诘问,重点强调“印从书出”。 这是他身体力行地在“钓雨耕烟、灌花酿酒”和经史子集里的书卷中培育出来的概括,也是对篆刻精神洗污去垢后的纯化。作为资深大学教授的唐春玉,熟读经典、深以为是。他的《永胜》、《沙如雪》和《和鸣》三方作品,在“方寸之间,寻丈之势”。篆刻章法讲求文字本身的疏密排列、对称平衡,印内文字排列的变化呼应、自然生动,整个印面的气韵流畅。尤其是《和鸣》一印,字体结构、外形变化较大,中心贯穿了中国画弧线的运用来组织结构,字面看似颠仆,实际上是强调了宾主、上下、呼应、虚实、疏密等形式美的规律。其间,上、中、下三处大胆的留白,给欣赏者平添了思维驰骋、遐思的空间。这些作品,使我们清晰看到了邓石如语境中“笔不到而意到”的范例。唐春玉的印外求印,还体现在他对刀和笔的辩证认识。他认为,篆刻中的刀法,是创造线条审美造型的必要手段,以追求线条的变化和笔墨意趣为目的。书法是挥笔运毫,以其柔,去追求笔力的遒劲和笔势的雄强,进而留下具有金石韵味的线条。而篆刻是以刀之锋利,来追求书法笔意下一种柔的韵味,也由此才形成了刀笔相加、天趣自然、风味隽永的灵动之美。唐春玉一度沉浸在唐诗、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中,探索中国人的情感和“士”的精神的当代表现,近期创作了一批以《留客住》《花心动》《散天花》《朝玉阶》《浣溪沙》等词牌名为题的系列作品,将词巧妙地融入到篆刻作品中,来展示篆刻文化的魅力。宋词词牌常见的有120多个,清代万树的《词规》共收录一千八百多个,实际上词牌的总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如果春玉先生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真的就会成为中国刻尽天下词牌的第一人。而作品中的金石风貌,则成为了中国诗词歌赋的另一种注解,进而直接、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质和相互诠释的东方美。
“ 中 和 ” 之 美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自然、率真、质朴、端庄、浑厚都代表着一种美。但是,在对美的归纳和推崇中,孔子对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这和庄子所标举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大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鱼肖形》和《佛造像》是唐春玉刻制的两枚典型的闲章,闲章一般都是作者闲暇之余的随手之作,作品具有随机、写意的特点,是作者主观意识在混沌中无意识的产物,最能反映篆刻家的思想、艺术水准和他内心追寻的艺术格调。《鱼肖形》中,冲刀下形成的白文印类似中国的剪纸的冒绞法,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三尾鱼反向排列,弥补了空间上的不足,形象紧凑、排列有序。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三生万物”的诠释,而且还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更寓有“富富有余”的祝福。作品在平和中,传递着一种来源于对“道”的解读,以及道和生活丝丝缕缕的亲近和联系。《无极斋主》是他的一幅代表作,作品不是从篆隶、唐楷入手,而是直追篆刻的本源,直接取法汉字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用魏碑的方笔,通过笔画收尾处蕴涵隶意,字形遵循魏碑字体向右上角倾斜的书写范式,结体方法平正,面貌浑朴,观赏之下具有了架空时空的某种穿越特性,使人忽然产生了今夕何夕的浮想,突出表现了他的作品蕴藉的审美和探索。
善刻者,皆善書。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有着“金石相间”这一极其典型的特点,因此也有着很好的辨识度。透过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操刀经年累积下的腕力,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多地汲取了篆刻刀法的显著特质,就是在相对“涩”的笔意中,通过气机的起伏、中间的运笔、锋芒的转折来追求毛笔书写的流畅,充满了金石相映的意蕴。
有人曾经戏称:弄通中国艺术,圆梦尚需再活一百年!其实我私下以为,再活一百年也不算太久,毕竟中国艺术是那样的浩瀚博大,渊薮深流。因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唐春玉先生,能够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中保持住一贯的豁达和从容,于旷达平和处,去完成他人性深处最为期待的艺术建构。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入门之法,“以印求印”则是步入篆刻大门的第一要旨。据考证,中国篆刻起源于殷商,成熟于秦汉,而下至两晋及隋唐、宋、元、明、清,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流派众多,各有脉络,气象纷呈。唐春玉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职业经历,注定了他必然要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游历,于古今流派间穿梭、汲取。以印求印,是他最初入道、悟道、体道的艺术追寻中生命和艺术的双重体验。因此,我们在欣赏唐春玉篆刻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的《福寿》、《茶烟一榻拥书眠》、《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作品,传承了“战国古玺”至“秦印”再到“汉印”的风格,具有端庄厚扑、雍容大度,居庙堂之高的痕迹和特点。他的作品,布局对称平衡、阴阳调和、虚实互补、大动若静、奇正相生。其章法通过的文字内容,章法的结构以及刀锋、刀势走向所形成的金石意趣,不仅表现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拥有的底蕴,也因此结构了他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中所发现、注视到并愿意表达的审美叙述。
印 外 求 印
如果我们从史的角度考察就不难发现,中国各种篆刻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历史形象的变迁,以篆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突出展示了中国历史的更迭、文化融合及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篆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在篆刻求新、求变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提出了“何处让冰斯(斯指李斯)?”的诘问,重点强调“印从书出”。 这是他身体力行地在“钓雨耕烟、灌花酿酒”和经史子集里的书卷中培育出来的概括,也是对篆刻精神洗污去垢后的纯化。作为资深大学教授的唐春玉,熟读经典、深以为是。他的《永胜》、《沙如雪》和《和鸣》三方作品,在“方寸之间,寻丈之势”。篆刻章法讲求文字本身的疏密排列、对称平衡,印内文字排列的变化呼应、自然生动,整个印面的气韵流畅。尤其是《和鸣》一印,字体结构、外形变化较大,中心贯穿了中国画弧线的运用来组织结构,字面看似颠仆,实际上是强调了宾主、上下、呼应、虚实、疏密等形式美的规律。其间,上、中、下三处大胆的留白,给欣赏者平添了思维驰骋、遐思的空间。这些作品,使我们清晰看到了邓石如语境中“笔不到而意到”的范例。唐春玉的印外求印,还体现在他对刀和笔的辩证认识。他认为,篆刻中的刀法,是创造线条审美造型的必要手段,以追求线条的变化和笔墨意趣为目的。书法是挥笔运毫,以其柔,去追求笔力的遒劲和笔势的雄强,进而留下具有金石韵味的线条。而篆刻是以刀之锋利,来追求书法笔意下一种柔的韵味,也由此才形成了刀笔相加、天趣自然、风味隽永的灵动之美。唐春玉一度沉浸在唐诗、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中,探索中国人的情感和“士”的精神的当代表现,近期创作了一批以《留客住》《花心动》《散天花》《朝玉阶》《浣溪沙》等词牌名为题的系列作品,将词巧妙地融入到篆刻作品中,来展示篆刻文化的魅力。宋词词牌常见的有120多个,清代万树的《词规》共收录一千八百多个,实际上词牌的总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如果春玉先生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真的就会成为中国刻尽天下词牌的第一人。而作品中的金石风貌,则成为了中国诗词歌赋的另一种注解,进而直接、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质和相互诠释的东方美。
“ 中 和 ” 之 美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自然、率真、质朴、端庄、浑厚都代表着一种美。但是,在对美的归纳和推崇中,孔子对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这和庄子所标举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大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鱼肖形》和《佛造像》是唐春玉刻制的两枚典型的闲章,闲章一般都是作者闲暇之余的随手之作,作品具有随机、写意的特点,是作者主观意识在混沌中无意识的产物,最能反映篆刻家的思想、艺术水准和他内心追寻的艺术格调。《鱼肖形》中,冲刀下形成的白文印类似中国的剪纸的冒绞法,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三尾鱼反向排列,弥补了空间上的不足,形象紧凑、排列有序。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三生万物”的诠释,而且还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更寓有“富富有余”的祝福。作品在平和中,传递着一种来源于对“道”的解读,以及道和生活丝丝缕缕的亲近和联系。《无极斋主》是他的一幅代表作,作品不是从篆隶、唐楷入手,而是直追篆刻的本源,直接取法汉字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用魏碑的方笔,通过笔画收尾处蕴涵隶意,字形遵循魏碑字体向右上角倾斜的书写范式,结体方法平正,面貌浑朴,观赏之下具有了架空时空的某种穿越特性,使人忽然产生了今夕何夕的浮想,突出表现了他的作品蕴藉的审美和探索。
善刻者,皆善書。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有着“金石相间”这一极其典型的特点,因此也有着很好的辨识度。透过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操刀经年累积下的腕力,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多地汲取了篆刻刀法的显著特质,就是在相对“涩”的笔意中,通过气机的起伏、中间的运笔、锋芒的转折来追求毛笔书写的流畅,充满了金石相映的意蕴。
有人曾经戏称:弄通中国艺术,圆梦尚需再活一百年!其实我私下以为,再活一百年也不算太久,毕竟中国艺术是那样的浩瀚博大,渊薮深流。因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唐春玉先生,能够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中保持住一贯的豁达和从容,于旷达平和处,去完成他人性深处最为期待的艺术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