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玉蕴藉生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 印 求 印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入门之法,“以印求印”则是步入篆刻大门的第一要旨。据考证,中国篆刻起源于殷商,成熟于秦汉,而下至两晋及隋唐、宋、元、明、清,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流派众多,各有脉络,气象纷呈。唐春玉长期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的职业经历,注定了他必然要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游历,于古今流派间穿梭、汲取。以印求印,是他最初入道、悟道、体道的艺术追寻中生命和艺术的双重体验。因此,我们在欣赏唐春玉篆刻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的《福寿》、《茶烟一榻拥书眠》、《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作品,传承了“战国古玺”至“秦印”再到“汉印”的风格,具有端庄厚扑、雍容大度,居庙堂之高的痕迹和特点。他的作品,布局对称平衡、阴阳调和、虚实互补、大动若静、奇正相生。其章法通过的文字内容,章法的结构以及刀锋、刀势走向所形成的金石意趣,不仅表现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拥有的底蕴,也因此结构了他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中所发现、注视到并愿意表达的审美叙述。
  印 外 求 印
  如果我们从史的角度考察就不难发现,中国各种篆刻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历史形象的变迁,以篆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突出展示了中国历史的更迭、文化融合及社会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篆刻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在篆刻求新、求变的历史发展脉络中,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提出了“何处让冰斯(斯指李斯)?”的诘问,重点强调“印从书出”。 这是他身体力行地在“钓雨耕烟、灌花酿酒”和经史子集里的书卷中培育出来的概括,也是对篆刻精神洗污去垢后的纯化。作为资深大学教授的唐春玉,熟读经典、深以为是。他的《永胜》、《沙如雪》和《和鸣》三方作品,在“方寸之间,寻丈之势”。篆刻章法讲求文字本身的疏密排列、对称平衡,印内文字排列的变化呼应、自然生动,整个印面的气韵流畅。尤其是《和鸣》一印,字体结构、外形变化较大,中心贯穿了中国画弧线的运用来组织结构,字面看似颠仆,实际上是强调了宾主、上下、呼应、虚实、疏密等形式美的规律。其间,上、中、下三处大胆的留白,给欣赏者平添了思维驰骋、遐思的空间。这些作品,使我们清晰看到了邓石如语境中“笔不到而意到”的范例。唐春玉的印外求印,还体现在他对刀和笔的辩证认识。他认为,篆刻中的刀法,是创造线条审美造型的必要手段,以追求线条的变化和笔墨意趣为目的。书法是挥笔运毫,以其柔,去追求笔力的遒劲和笔势的雄强,进而留下具有金石韵味的线条。而篆刻是以刀之锋利,来追求书法笔意下一种柔的韵味,也由此才形成了刀笔相加、天趣自然、风味隽永的灵动之美。唐春玉一度沉浸在唐诗、宋词的豪放和婉约中,探索中国人的情感和“士”的精神的当代表现,近期创作了一批以《留客住》《花心动》《散天花》《朝玉阶》《浣溪沙》等词牌名为题的系列作品,将词巧妙地融入到篆刻作品中,来展示篆刻文化的魅力。宋词词牌常见的有120多个,清代万树的《词规》共收录一千八百多个,实际上词牌的总量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如果春玉先生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真的就会成为中国刻尽天下词牌的第一人。而作品中的金石风貌,则成为了中国诗词歌赋的另一种注解,进而直接、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质和相互诠释的东方美。
  “ 中 和 ” 之 美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自然、率真、质朴、端庄、浑厚都代表着一种美。但是,在对美的归纳和推崇中,孔子对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这和庄子所标举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大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鱼肖形》和《佛造像》是唐春玉刻制的两枚典型的闲章,闲章一般都是作者闲暇之余的随手之作,作品具有随机、写意的特点,是作者主观意识在混沌中无意识的产物,最能反映篆刻家的思想、艺术水准和他内心追寻的艺术格调。《鱼肖形》中,冲刀下形成的白文印类似中国的剪纸的冒绞法,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三尾鱼反向排列,弥补了空间上的不足,形象紧凑、排列有序。作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三生万物”的诠释,而且还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更寓有“富富有余”的祝福。作品在平和中,传递着一种来源于对“道”的解读,以及道和生活丝丝缕缕的亲近和联系。《无极斋主》是他的一幅代表作,作品不是从篆隶、唐楷入手,而是直追篆刻的本源,直接取法汉字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用魏碑的方笔,通过笔画收尾处蕴涵隶意,字形遵循魏碑字体向右上角倾斜的书写范式,结体方法平正,面貌浑朴,观赏之下具有了架空时空的某种穿越特性,使人忽然产生了今夕何夕的浮想,突出表现了他的作品蕴藉的审美和探索。
  善刻者,皆善書。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有着“金石相间”这一极其典型的特点,因此也有着很好的辨识度。透过春玉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操刀经年累积下的腕力,使他的书法作品更多地汲取了篆刻刀法的显著特质,就是在相对“涩”的笔意中,通过气机的起伏、中间的运笔、锋芒的转折来追求毛笔书写的流畅,充满了金石相映的意蕴。
  有人曾经戏称:弄通中国艺术,圆梦尚需再活一百年!其实我私下以为,再活一百年也不算太久,毕竟中国艺术是那样的浩瀚博大,渊薮深流。因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唐春玉先生,能够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中保持住一贯的豁达和从容,于旷达平和处,去完成他人性深处最为期待的艺术建构。
其他文献
现时代的诗与思都禀有一种天命或责任:引领人们归家。  ——余虹  一  侯晓明小时候因为艺术启蒙而爱上了水彩,大学读的是中国画专业,毕业后不久又从事长达25年的动画电影场景的制作,这种西方与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熏陶、接受与剥离,不仅拓展了他的知识视野,也革新了他的绘画观念,从而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尽管一直到2013年,侯晓明先生一直在从事动画电影场景的制作工作,并取得不俗成绩
期刊
摘要:《省府前街》是南飞雁自2008年起整整10年中短篇小说创作之后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表现的是1838—1954年间开封这座千年古都的近现代史,南飞雁既用细节的真实描绘开封城的社会风俗史,又不断介入民国史和新中国史的宏大叙事之中。《省府前街》在历史叙事中以沈奕雯为纽带塑造了两个类型的人物,通过沈奕雯和这两类人物,显示了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省府前街》从创作题材、叙事手法、结构营造、语言特色诸
期刊
2019年10月10日21时(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13时),全球瞩目的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宣布。由于一些特殊原因(2018年瑞典皇家学院评委家属的“性丑闻”事件),去年的文学奖一度停颁,因而今年这一殊荣由两位作家共同分享,分别是2018年度的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和2019年度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以表彰他们在文学领
期刊
评论杨少衡,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官场题材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官场小说就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宠儿,成为许多通俗文学作家书写追逐的焦点。这也使得许多纯文学作家在面对这一题材时,内心多少有些焦虑,生怕自己的作品被混同于一般的类型小说。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官场题材的庸俗化书写并不代表这一题材没有被发掘的价值。反过来,读者和通俗文学作家对这类作品的趋之若鹜,恰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题材的重要性。在一
期刊
《雷达观潮》于2018年1月份出版,3月份雷达先生便辞世了,这部评论集遂成为他的遗作。这位被李敬泽先生都尊称为师的长者并不需要笔者多做介绍,凡是新中国以来的老中青作家,无不知晓这位散文作品与评论作品皆臻一流境界的作家。前些日子,笔者恰巧读到雷达先生写到其初恋的散文《韩金菊》,其真挚纯净的情感和细腻生动的笔调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遂同时购来他最后出版的也是被雷达先生自己称为“最纯粹”的散文集《黄
期刊
李洱的小说《应物兄》,能够滋养视界。  王鸿生教授这样评价李洱的《应物兄》:“这里,埋着当下人类最深沉的心事。”  ——题记  1. 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新西兰南岛南部最大的城市——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在一般旅行者眼中寂寂无名,安详宁静,但在万千摩托车爱好者的眼中,它是心中的“耶路撒冷”。从2007年开始,每年11月,成千上万的摩托车爱好者蜂拥至因弗卡吉尔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与所指概念,以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为研究对象,重点集中在小说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功能转移所带来的语言音乐化的一个侧面;以及小说中利用重复这种手段,使能指本身构成自足的舞曲旋律。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读解上世纪30年代上海繁华颓废的直面物质与精神隐退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的音乐化;能指;重复; 《上海的狐步舞》  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开始重新打量
期刊
一  突然就看到一棵树。一棵黑白的古树。这棵树,枯瘦,筋劲,虬曲,几乎没有叶子,丫丫杈杈。树身弯曲而扭结,已然经历过太多的风霜雷电,雨打风吹,但似乎憋蓄着无限耐力;树干坚硬近枯,有的枝干断处虽已被撕裂成曲傲的丝,却依然有生命的气息在,叫人感觉酝酿着更劲健的张力,蕴含着更多的活泼的盎然生机。  荒树似太古,人心已郁勃。  虽然这只是黑白的树,然而,树身似乎早已溢出斑驳的层层叠叠的色彩,蕴藉着几乎随时
期刊
前 言  西周时期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被后来的孔子理论化、实用化,其中很多东西一直沿用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全世界绝无仅有。这些制度的长命,并不全是那些维护者的功劳,而是它本身太适用于一个农业社会。  到先秦时代,农耕的普及化,使原先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资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竞争意识充斥在个人到各国(指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战争越发地频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古老的东方那些“轴心时
期刊
《邪不压正》是姜文电影“民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正如前两部《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样,姜文电影向以“少出品、出精品”引燃话题,造得起声势,掀得起风浪,经得起检验。整体来看,票房不错,口碑也不错。  然而,舆论并非风吹一边倒,或者说夹杂些事与愿违,有观众对姜文电影的故事逻辑表示看不懂,期待和失望对立,点赞与吐槽并存,市场褒贬不一,口碑两极分化,网络上还有人为此打起口水仗。  这毫不奇怪,在中国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