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分析后提出的问题。它不仅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有所发现的前提,是创新的开端。创造发明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共识。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就此,笔者作了一点探索。
  
  一、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古人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规律的起点。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多思、多问、刻苦钻研创造发明的事例,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说明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伽利略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了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揭示自然界各种宏观运动现象的本质:后经牛顿的进一步研究,集前人之大成,概括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始于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大胆质疑。因此,质疑是物理学发展的不息动力。
  能否质疑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质疑者必善于学习,通过阅读——钻研一思考到阅读——质疑——理解的过程.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逐渐地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学会从课本中发现物理教材叙述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对课本上的物理概念、规律大胆质疑,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现象提出疑问,并设法获得科学结论。对于学生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也要好好珍惜,决不能嘲讽打击,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质疑能力和其它能力一样,可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不断提高,如学生对教材中“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产生了怀疑。提出了各种材料的动摩擦因数是否都是小于1的质疑。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释疑。将一较新的黑板刷,使其有纤维的一面朝下.放在倾角可自由调节的粗糙斜面上,实验发现在8>45。时才匀速下滑,由mgsinθ=umgcosθ可得μ=tgθ>1,从而说明了动摩擦因数可以大于1。针对部分学生自尊心和自卑感较强的心理特点,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自学体会。在讨论中。教师一方面不断地“点燃”学生交流和争辩的“火焰”.调节讨论气氛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及时鼓励敢于提出疑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表扬善于提出创造性见解甚至怪问题的学生。同时,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并持之以恒地予以引导.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质疑意识。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如何进行质疑是有一定方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这些基本方法,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利用事实提出质疑利用事实提出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发生矛盾,从而提出质疑。如近两千多年以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圣言”,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在做单摆实验时发现,摆线上系轻重不同的石块,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所用的时间都相同,因此提出了质疑。后经反复实验和研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建立了科学的落体定律。又如,关于原子结构的假说,开始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后来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和α粒子散射实验事实相矛盾,于是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2、改变条件引发质疑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另外,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复习单摆周期公式时.有意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上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引力场到几种引力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表达式的种种疑问。
  3、转换角度产生质疑许多物理规律,从某一角度看学生理解了,但换一个角度却又糊涂了。物理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要运用不变的规律去解决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采用重复训练的题海战术效率是很低的,必须善于对同一物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发现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对于匀变速问题的处理,既可用计算法,又可以用图像法;而计算法又可以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法来处理,也可以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来处理。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切人就可得到不同的解法。所以一题多解、等效变换等就是通过转换角度质疑经反复探索,而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三、引导学生质疑的途径
  
  施教之法,重在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问题。
  1、发挥教师示范质疑其实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必须以老师的设问、发问作示范,采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习.充分释放疑点的能力价值。
  如,在向心力一节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并不生疏。但深入了解该运动的学生却很少,为此,可以综合教材中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运用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与本节有关的“阅读材料”加以说明,层层设问递进,使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过程。课堂讨论的问题有: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向心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由a=v2/R可知,向心加速度α和半径R成反比,由a=Rw2可得,α与R成正比,这岂不相互矛盾吗?
  教师的示范质疑,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抓住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中共性问题的内容,并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启发。
  2、运用实验引导质疑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实验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动字上见物理,做到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即可达到深化、物化物理知识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利 用实验来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中的演示薄膜干涉的小实验。介绍在灯芯上撒一些食盐,点燃酒精灯,把布满一层肥皂膜的金属丝框直立放在酒精灯前,从肥皂膜上看到火焰像有一些水平的明暗相同的条纹。笔者根据书中要求,作了课堂演示,始终观察不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于是,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观察不到此现象?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在课堂分析讨论、辨析争论的基础上,采用把肥皂液升温,当温度升高到38℃时做实验,现象出现了,48℃左右时,明暗条纹最为明显,达到62℃时,条纹又消失了;同时。用肥皂粉配置的溶液作演示,在室温下就能观察到明显的明暗相同的条纹。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教材要求起点的选择不是第一点.而是“舍掉开头一些较密集的点子,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纸带的这种处理,仅仅是开头点子较密集,不便测量,或是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从认识过程看,学生认识物理问题与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是颇为相似的,要认识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3、用相反的结论启发质疑根据心理学知识.知觉具有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人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性。当解决某个问题时,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学中通过引出悖论,使学生处于思维矛盾的结论,它们的推导似乎逻辑严密、论据充足、原则合理但结论又互不相容,在比较中必然会出现疑问,从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求知动力。
  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不断增大:但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因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根据功率公式P=Fv推断,当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应当减小。你认为哪一种分析正确?又如对拔河比赛,有的学生认为:胜利一方对绳子拉力比失败一方要大;可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在不计绳子质量的情况下,双方对绳子拉力大小是相等的。该如何解释上述矛盾。
  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导致悖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中,通过说理和辨析的结合,正确和错误的交锋,不仅能消除错误概念,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贮存,而是一个活跃的思维过程。在从不会到会、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经过讨论、争论和辨析,用事实和数据来澄清错误概念,从而掌握正确的物理规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他文献
在化学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与分析能力。并深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尝试指导学生开展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水质分析研究性学习。下面介绍对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对此老师们应积极面对新的任务和要求,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物理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老师应深刻理解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标》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
所谓“现代科学素养”应包涵什么内容呢?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的理科课程改革运动中,这个问题始终是研讨的焦点。过去因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从其学科自身的自立性这一视点加以把握,确立理科教学所要实现的科学素养:“概念性知识”、“科学的理智”、“科学的伦理”。但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进展,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能源危机之类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本身进一步渗透社会机构之中,从社会文化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数学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
中学生的兴趣是指他们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中学生的兴趣与非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着。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
针刺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30例青海省中医院孙巧狭窄性用鞘炎在指、趾、腕、踝等部均可发生,但以桡骨茎突部最为多见,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入“筋痹”范围。我科近一年来采用针
文章分析了研究性学习产生背景,总结了在当前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常见的误区,提出了几点对策。
2004年龙岩市中考物理试卷的命题设想在物理考查中渗透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龙岩市实施推广新课程做准备。从整体上看,04年中考试题符合“考试说明”,注意在传承中发扬,试题具有基础、应用、探究、创新和综合等特点。    1、2004年中考物理试卷结构与“考试说明”规定的对比    (1)知识结构及占分比例  2004年考查内容覆盖面及试卷中各部分物理知识占分比例与“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
通过研读《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丹溪手镜》等著作总结朱丹溪在喘病方面的辨治经验。从肺肾亏虚、七情所伤、痰壅于肺、外感风寒等方面探讨喘病的病因病机,将喘病分为
为了研究风浪中船舶以及海洋结构物的运动响应,需要在模拟试验时跟踪模型的位置,测试模型在不同类型波浪中的响应,并对模型的六自由度运动进行捕捉和动态测量。比利时KRYPTON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