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何为摇滚?何为先锋?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52552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策划这个专题之初,我曾尝试给“摇滚乐”下个定义,但后来费尽脑细胞却毫无结果,至少在中国,寻到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容易。Rock、Metal、Punk、Funk、Grunge、Industry、Noise等等很多英文单词都可以归类到“摇滚”这个汉语词汇之下,甚至舞曲和民谣也曾在这个旗帜下被国人接受。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大概2003年底的时候,左小祖咒在“新豪运”酒吧举办个人演出,当时已经出版三张正式专辑的祖咒被称为地下摇滚乐的代表,可是演出刚开始,祖咒便宣称“自己唱的不是摇滚乐”。因此,这个专题的标题大概是值得商榷的,或许统称为“先锋音乐”更为恰当。然而,这似乎又缺少了“摇滚”这个词所能体现出的力道。在此,我们还是借用这一词汇,将其含义扩充为“前卫、非主流、具有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现代音乐形态。“摇滚”这个词从诞生起就不仅是指一种音乐风格,同样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猫王标志性的扭臀和颜色不一致的袜子是摇滚,披头士的反战态度是摇滚,性手枪对权威的冒犯是摇滚,科特·柯本对成功的反叛也是摇滚。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照片
  总有人说,摇滚乐只存在于现场。不去品评其中深意,起码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涵:理解摇滚乐不能仅靠耳朵,还要依赖视听结合。作为先锋艺术,无论是音乐、观念、行为,还是形象,摇滚乐都与反传统息息相关,这也就使描述摇滚乐和摇滚明星的影像——新闻照片、纪实照片、舞台照片抑或人像照片——总是显得很独特。
  1980年12月8日,前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被歌迷枪杀,这是摇滚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就在他死前几个小时,摇滚乐摄影史上也诞生了最为重要的一张照片——约翰·列侬像婴儿一样蜷缩在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身边。这张照片由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拍摄,成为《滚石》杂志1981年第一期的封面,2005年10月被美国杂志出版联盟和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为过去40年“最佳美国杂志封面”排行榜第一名。这是列侬生前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仿佛他在向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吻别。虽然此前五年,列侬已经放弃了摇滚明星的身份回归家庭,但他的死仍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个时代,摇滚乐好似寻求人性回归的仪式。
  1969年8月15日,美国纽约州北方的伍德斯托克小镇迎来了将近50万人,他们高喊着“爱与和平”的口号在此聚会。3天的彻夜疯狂,3天的摇滚乐天堂。首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至今令无数人怀念,成为一个神话,也成为后世大型露天音乐节的标杆。叛逆、叛逆,还是叛逆,摇滚乐的反主流气质至此达到一个巅峰。当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用牙齿演奏《星条旗永不落》,并当众燃烧美国国旗时,借着骚动形成了无法超越的听视觉奇观。虽然鲍勃·迪伦(Bob Dylan)、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缺席了伍德斯托克,但谁人乐队(The Who)、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和桑塔纳乐队(Santana)等参演音乐人/乐队还是令这次音乐节成为代表60年代摇滚乐文化的里程碑。
  1999年7月23日,同样的伍德斯托克再次上演,成为我们这代人寻找当年图腾的一条出路,然而,媒体却似乎没有了30年前的锋芒。放纵、火灾、广告,成为媒介版面上经常出现的形容词,很多人开始摇头,称当年的反叛精神和嬉皮文化已不见踪影。然而,其实摇滚乐还在这里,科恩乐队(Korn)和暴力反抗机器乐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所带来的巨大轰动、化学兄弟乐队(The Chemical Brothers)迷离的电声舞曲、DMX乐队的频爆粗口,还是带来了紧张和刺激的欢愉。只是,摇滚乐自身的形态更加多元,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愤怒,乌托邦幻想也已经没有多少人在乎。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差异何在,无法仅从音乐中找到答案,就像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的差异一样。
  在纪录两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照片中,这种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1969年的音乐节,无论舞台上的乐手还是台下的观众,看上去都并不显得怎么狂野和激愤,却暗藏着随时可以爆发出的力量。从照片中,我们可以读到只属于那个年代的氛围——用甜蜜表达愤怒,用身体发出自由的呼号。相对的,99年的音乐节却显得有些暴戾,一种被压制的狂怒随着汗水与泥泞喷涌出来。舞台上充满了张力,舞台下满是撒野的人群,哪怕你去构图,也能捕捉到令人震颤的影像。
  如果说,伍德斯托克所代表的60年代的叛逆性格很大程度上直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那么70年代开始的朋克革命则简单很多。一定意义上,朋克运动是与传统摇滚乐对着干的。乐理,不重要,技术,不重要,不会弹琴、不会唱歌,都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是与主流势不两立的勇气和表达的欲望。有人讲,朋克就是对70年代失去方向的摇滚乐的反叛。这种多少带有点达达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主张人人可以创造音乐,越简单才越有利。从性手枪乐队(Sex Pistols)开始逐渐被捧上神坛的三和弦理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从此,先锋的概念开始不断拓展,硬核、无浪潮、强力流行乐等众多新形态轮番上演。国内摇滚乐的蓬勃多少也源于朋克革命的推动。上世纪90年代,主流摇滚乐外的众多地下乐队都选择这种音乐形式来申诉自己的主张,乃至被当时的乐评人形容为“祖国河山一片朋”。而且,最先走出国门,被国际认可的地下乐队也出自这一群体。
  朋克乐队和乐手极具辨识性,这在照片中显而易见,鸡冠头、身体各部位穿环、带刺的手链、夸张的动作和目空一切的神情。在诸多摇滚乐流派中,朋克运动的发展与塑造形象的关系可谓最为密切,乃至如今“朋克风格”早已跨出了摇滚乐的大门,奔向了时尚产业。
  1994年4月5日,涅槃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正当音乐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在家中自杀身亡,年仅27岁。柯本是一个传奇,他将被主流视为垃圾的Grunge乐风带入主流社会深处,成为世界青少年的偶像,这在之前的先锋乐队中是绝不可想象的事情。Grunge可以解释为朋克乐的一种,却因涅磐的存在而独立于众多朋克曲风之间。“在变老前死去”也因柯本的死再次成为部分摇滚乐听众的口头禅。他在遗书上这样写道:“我已经好多年都不能从听音乐、写音乐及读和写中感觉到激愤了……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恶即是欺骗人们,装模作样……我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虽然是全民偶像,科特·柯本公开的照片中,仍旧总是透露着难以言表的忧郁,随意的中长发时不时扫过面颊,淡蓝色的眼睛望向前方,透着对世界的不安。科本习惯于在演出结束后砸毁自己所用的吉他,可是,假若你看到过这个场面,绝不会将之与好勇斗狠联系在一起,而会想到悲愤与无助。
  柯本的死还被认为显示出独立音乐人对主流流行音乐工业的不适应,以及不妥协的摇滚精神与商业炒作的冲突,然而以英美乐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摇滚乐从50年代开始便一直在经历着这个过程,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频繁曝光的摇滚明星,媒体与摇滚乐的关系也越来越暧昧。不过,就在这些乐风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源壮大于欧洲的极端金属音乐(包括黑金属、死亡金属、工业金属、哥特金属等)却在流行音乐体系中保持着独立的姿态,甚至一些独立音乐厂牌仍在为生产的唱片进行手工编号。这种独立个性在他们的照片中——唱片封面、内页,舞台照片或宣传照片中也一览无遗。大多数极端金属乐队并不是很在乎主流听众的观看品味,而是尽凶猛震撼之能事,挑衅我们的观看底线。
  摄影师也是摇滚圈的一分子
  客观记录也罢,艺术创作也好,杰出的照片一定是全情投入的产物。如果你不喜欢摇滚乐,最好也别端着相机冲进舞动的人群,为了几张照片让耳朵受折磨实在得不偿失。如果简单盘点一下那些名声在外的摇滚乐摄影师,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是喜欢摄影的人,更是热衷于摇滚乐的人。
  首先要提及的摄影师叫吉姆·马绍尔(Jim Marshall),曾被安妮·莱博维茨评价为“唯一的摇滚摄影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耀眼。这位1936年出生的摄影师上中学时便开始拍摄音乐人,在其后的岁月里,拍摄那些传奇人物对他来讲并不是太难,因为他们之间不仅是工作关系,更多的是朋友间的信任与陪伴。这让马绍尔可以轻松地捕捉摇滚明星日常生活瞬间,以及他们随时可能迸发出的激情。马绍尔曾这样说:“我爱这些音乐人,他们对我而言就像是家人。当我回过头看,我意识到当某些特别的事情发生时,我始终在场。”
  马绍尔的职业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摇滚乐大师的形象,如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滚石乐队、谁人乐队(The Who)等。他也曾是1966年披头士乐队旧金山的最后一场演出中,唯一被允许在后台拍摄的摄影师,并在滚石乐队1972年的著名巡演中担任了随行摄影师。乐评家和摄影评论家对马绍尔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两点,一是他的作品随性自由,没有过多修饰,也不怎么使用复杂的光线,二是他的脾气和所拍摄的摇滚明星一样有些臭,喜欢和人争执,经常爆粗口。马绍尔的个性与摇滚乐的特性比较合拍,或许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摇滚乐摄影师中,像马绍尔一样喜欢和乐手混迹在一起的有很多,米克·洛克(Mick Rock)也是这样。为什么要提到洛克?当然不止因为如此。洛克的名字与华丽摇滚乐有着深深的渊源。华丽摇滚乐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曲风硬朗,与传统重金属类似,但是乐手追求奇装异服,喜欢浓妆艳抹和华丽的造型,皇后乐队(Queen)和大卫·鲍伊(David Bowie)是典型代表,后期的玛丽莲·曼森(Marilyn Manson),或者国内的秋天里的虫子乐队都带有华丽摇滚的印记。洛克和大卫·鲍伊的关系非常不错,在一段时间内担当了鲍伊的御用摄影师,总能将鲍伊最美丽、最耀眼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期,大部分华丽摇滚乐手的经典照片均出自洛克之手,可以说,当你想要了解华丽摇滚乐的黄金年代,就永远绕不开洛克。
  虽然洛克的作品不止于华丽摇滚,但是它们的共性很明显,也可称之为“华丽”,而且他的拍摄对象也大多是富有强烈视觉刺激感的乐队和乐手,比如傀儡乐队(The Stooges)和伊基·波普(Iggy Pop)、性手枪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Pink Floyd)与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t)。
  有着类似性格的同时代摇滚乐摄影师中,安东·寇本(Anton Corbijn)的名声更大,除了他本身具有杰出的摄影才华外,与英国金属乐队U2的关系也使他更富传奇色彩,他曾被称为“U2乐队的第五位成员”。出生于荷兰的安东·寇本少年时便对摇滚乐产生了极强的兴趣,因着迷于快乐小分队乐队(Joy Division)曾立志当一名鼓手。后来移居伦敦的他并没有站在摇滚乐的舞台上,而是得到了英国摇滚音乐周刊《New Musical Express》摄影记者的工作。1984年,安东开始独立发展,很快得到了摇滚圈和摄影界的认可。面对成功,安东这样说:“在音乐圈里,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好运气有一部分是来自这个圈儿里实在有不少糟糕的摄影师,他们根本不懂摇滚乐,音乐跟影像之间失去了应有的关联性。”
  安东·寇本的摄影风格非常独特,作品以黑白为主,粗颗粒、大反差,与他钟爱的音乐一样具有硬朗和锐利的特征。另外,在形式感之外,安东更看重照片所表达的情绪和象征意念。他曾说:“我希望拍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表象。” U2乐队的主唱波诺(Bono)这样评价他:“有时安东能给你一个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转到国内,摇滚乐摄影师与摇滚乐本身的关系也同样密切。作为舶来文化,摇滚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与“地下音乐”这个名词联系在一起的,完全是小众文化,而那些乐手在演出之外往往还有另外的身份。如果不关注摇滚乐而只是想拍照,恐怕连去哪找谁都不清楚。蔡鸣曾跟随成都的地下乐队四处巡演,山羊还会临时客串乐队主唱的角色。对他们来说,摇滚乐摄影其实不是简单的拍好照片。
其他文献
在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索尼等品牌的微单相机陆陆续续大行其道两三年后,尼康也加入了微单行列,并自称为“可换镜数码相机”,命名为尼康1系列。2011年9月下旬全球统一发布了尼康微单相机J1和V1。  笔者最近试用了数日V1,感觉尼康这款相机确实与众不同。除了由于无反光板和可换镜头等设计将其列为微单之外,其他许多性能和功能与其他品牌的微单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独树一帜,可以说开创了微单
期刊
摇滚乐诞生的时候,摄影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表现社会和表达个性的重要渠道,用镜头记录摇滚乐成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样来看,应该是摇滚乐遇上摄影。但是,摇滚乐又是所有拍摄主题中较特殊的一类。以摇滚乐为题材的影像作品,拍摄内容包括现场表演、与音乐家合作的唱片封面、杂志插图,以及纪实图片等。可以说,它集合了舞台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的元素。无论是现场表演、纪实、还是与音乐家合作拍摄的项目,这一题材在视觉上的
期刊
“街头摄影其实是为普通人立传,它也许没有惊悚的事件,也不依赖特别的题材,然而就是在那平平常常的场景中,蕴含了历史的真实。”  ——艾里·里德(Eli Reed)    老师:玛格南摄影师艾里·里德(Eli Reed)、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金铭勇、元子、邓劲松、黄鹤、吴海广、吴绍国、郭瑛、夏子嫒、黄娣、张龙、赵明、孙冬敏、鱼儿、杨浚昊、李巧    邓:我想把上次拍的美国大峡谷的照片给艾里看看。 
期刊
10月13日,我应邀参加了冯建国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高原的力量,西藏肖像2007-2010》摄影作品展开幕式。本次展览为期7天,汇集了冯建国近几年深入到青藏高原拍摄的人物肖像类系列作品。  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冯老师用一种白色的高调背景来拍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普通藏族百姓,以模拟影棚的效果加上纯粹的摄影技法,向人们展现藏族同胞淳朴虔诚的肖像。用冯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想“透过这些个体的表象来
期刊
摄影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印相技法,铂金印相以其高雅的影调成为众多技法中最具魅力的一种,它于1873年由英国人威廉·韦利斯(William Willis,1843-1923)发明,并申请了专利。铂金印相中的铂金本身没有感光性能,它是利用了一起涂布的草酸铁的感光性能,最终生成铂金影像。这种印相方法产生的影调非常丰富,不易褪色,非常适宜制作收藏级作品。1879年在伦敦出现了专门生产铂金相纸的工厂“Pla
期刊
假使有人让你选出摇滚史上最优秀的摇滚乐队,如果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只能列第二的话,那么第一的名额也只能是空缺的。虽然这句话尚有争议,但也由此可见披头士在乐迷心中难以替代的地位。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1970年披头士解散后,列侬移居纽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独唱歌手,在此期间,他发行了“Give Peace a Chance”、“Mag
期刊
“我不是玩摇滚的”  学美术出身的文艺青年柴东新,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听摇滚乐,在天津上完大学之后,于1998年初背起行囊来北京从事广告行业的工作。初来乍到的柴东新和其他北漂族一样,生活条件并不好,在当时的通县(后成为通州区)租房居住,业余时间与身边众多文艺圈中的摇滚青年“混”在一起,从而踏足这个圈子。  与其他自己组建乐队,并拍摄摇滚生活的摄影师蔡鸣、山羊等人不同,柴东新不唱、不弹也不疯狂,他的镜头
期刊
在我记忆中,许多与中国摇滚相关的报道中采用的照片都署名是高鹏拍摄。而这个作品在平面媒体上被广泛转载的摄影师,却像是躲藏在这些作品之后的一个隐形的摇滚玩伴,仿佛熟悉,却又从未谋面。  接到采访任务之后,我和高鹏约在了北京后山艺术空间见面。作为北京MOMA后山音乐艺术节的一部分,2013年1月31日,这里举行了《摇滚肖像+——高鹏摄影作品展》。虽然多数照片之前已在杂志中发表过,但高鹏还是对它们进行了精
期刊
11月21日下午,恰逢新华通讯社建社80周年之际,佳能(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吉冈达生和佳能亚洲集团暨佳能(中国)影像消费专业市场部总经理山本敏彦等代表佳能公司,向新华社送来了贺礼——EF 400mm f/2.8L IS Ⅱ USM、EF 300mm f/2.8L IS Ⅱ USM镜头。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图右一)代表新华通讯社接受了馈赠,对佳能公司此举表示感谢,并与吉冈达生一行进行了亲切、友好
期刊
一  1967年的一天,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石少华把陈娟美和张雅心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把手里的工作全部放下,去接受一个重要任务——参与革命样板戏的全程拍摄。并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这可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工作。开始工作前,石少华还对陈娟美讲:“你的任务就是拍剧照,别的什么也不要管。不要搞特殊,要和摄制组同吃同住。就像工人盖房子,房子盖完了就和它无关了,不要介入太深,不要和剧组有任何瓜葛,更不要乱说,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