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轼的咏梅诗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4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轼的咏梅诗词,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相对前人作品更具人文精神,在文学史上曾有深远的影响,但现在这种影响却往往不被人们所悉察。文章通过对苏轼生命不同阶段的梅花诗词的分析解读,总结其梅花诗词的特点,梳理宋以后咏梅名作中的苏轼痕迹,为苏轼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关键词:苏轼  梅花  诗词
   梅花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历代咏梅诗词蔚为大观,其中宋人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前有北宋林逋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后有南宋陆游的名章“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千百年来让喜爱梅花的人反复咏赞,心折不已。与之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宋代文坛盟主苏轼的咏梅作品现在却被关注得不够。其实,我们细探苏轼的咏梅诗词,会发现数量超过林逋,而质量也不会让林逋专美于前。
   有一个容易被文学爱好者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即宋以后涉及梅花的名作,很多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这里举几个例子: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历来被视为咏梅的绝唱之一,“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引起了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其实早在陆游之前,苏轼就写过这样的句子:“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而这正是陆游名句的蓝本所在。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徽商孙富为了引起李甲的注意,于雪天高吟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来自明初著名诗人高启写的一组梅花诗。高启的这组诗是明诗中的名篇,然而其中的名句如“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源于苏轼的“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源于苏轼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高启的作品连韵字都和苏轼诗一样。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众人结社咏题白海棠,林黛玉的那首以“风流别致”技压全座,其中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就让宝玉大声喝彩,叹为观止,连呼不知道如此精巧的构思“从何处想来”!其实还是从苏轼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想来的。虽然林黛玉是写白海棠而不是梅花,但却直接套用了苏轼咏梅诗的创意和句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宋代咏梅名作——姜夔的《暗香》《疏影》颇不以为然,认为格调虽高,但如同雾里看花,没有将梅花的形貌神韵真切地勾勒出来。为此,王国维专门列举了他所肯定的三大写梅佳句。其中“江边一树垂垂发”是唐人杜甫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是宋人林逋的诗句,而“竹外一枝斜更好”则正是苏轼所写。也就是在王国维心目中,此三人的作品可谓唐宋咏梅作品的代表。
   从上可以看出,苏轼的梅花诗词对后世的咏梅乃至咏物作品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前人对苏轼的这些诗词也是非常熟悉的。只是到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苏轼的梅花诗词成就渐渐生疏了。
   一  苏轼人生中的梅花之约
   早期的苏轼作品,有一首《次韵李公择梅花》,然而全诗并没有对梅花进行细致描摹和咏叹,主要内容是在写李公择的生活情趣。诗中的“何人慰流落,嘉花天为种。……感时念羁旅,此意吾侪共”,却成了后来苏轼咏梅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在流落江湖中与梅花互相慰藉,在流连梅花中倒冠脱珮,这样的情节在苏轼后来的梅花诗中屡屡出现。
   除了这首诗之外,苏轼早期还有一些诗词涉及到梅花,如《中隐堂诗》:“二月惊梅晚,幽香此地无。依依慰远客,皎皎似吴姝。”开苏轼以花喻人的先声。然而用吴越女子来比喻孤独的梅花,却成了苏轼的诗谶。多年后,陪伴苏轼后半生的钱塘女子王朝云病逝于惠州,苏轼写了《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明写岭南梅花,暗咏仙去的朝云。这首词的知名度当然远高于他早期的《中隐堂诗》,然而不知当他在垂暮之年借咏梅花来悼念朝云的时候,是否想起早年写下的“依依慰远客,皎皎似吴姝”?当时年少英发的苏轼,写下的这两句咏梅诗,竟成了他一生情怀的写照。苏轼后来一贬再贬,向着越来越远的南荒踉跄而去,能不离不弃“依依慰远客”的,竟然真的只有“吴姝”王朝云以及“似吴姝”的梅花。
   “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这是苏轼《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中的句子。苏轼的《浪淘沙·探春》下阕“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词意与诗意相近,都是写路旁梅花开放,梅香氤氲不去,相伴诗人一路徜徉。而后来“乌台诗案”发生,也正是梅花“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晚年到了惠州,看到梅花,更是“岂知流落复相见。”(《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苏轼一辈子“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都是梅花一路相伴而来。至于“妻孥怪骂归何时”的诗意,到后来也一再出现,黄州定惠院月夜访梅时,仍然是“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都是写自己为梅花流连不去,乃至放浪形骸,不顾形象,被家人所责怪。用这样的手法来描写对梅花的喜爱,在苏轼早期的作品中已见端倪并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苏轼早期的咏梅诗词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乌台诗案”前的苏轼,文学成就尚未大显,咏梅诗词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涉及梅花的作品不多,全篇咏梅的更少。
   第二,早期的苏轼作品,奠定了他后来的咏梅诗词的基调、风格,甚至预言了他与梅花从此一路相伴的文学人生。
   二   苏轼与黄州梅花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当孤独的诗人途经湖北麻城时,看到山间寒梅,若有所感,写了两首绝句:“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这几株梅花和诗成了苏轼永恒的美丽记忆。后来他赋诗云:“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多年后,苏轼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的序言中还回忆说:“予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也是指的去黄州路上遇到的梅花。    这两首绝句写得非常动人,“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诗中敏锐地扑捉到梅花的特有奇景。梅树花多而瓣小,一夜东风呼啸而至,漫天花瓣如同飞雪一样散漫开来,伴随着行人在漫天花雨中度越关山。“开自无聊落更愁”,梅花和诗人一样的忧伤,而那飘零的花瓣浮在清溪上,曲折蜿蜒,多情相送,一路将诗人送到了当时还很陌生的黄州。
   两首诗的子韵俱美,而淡淡的清愁更是弥漫于字里行间。此时的苏轼是罪囚之身远赴黄州,目睹着梅花被狂风吹散,相伴着梅花寂寞远行,似乎只能在梅花身上他才找到了相依相伴的感觉。从此苏轼笔下的梅花,常常担任着知己的角色。
   黄州的经历使苏轼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咏梅诗词也连辟新径,让人耳目一新。在黄州,苏轼写了著名的《红梅》组诗,其中一首是:“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是历代咏红梅的绝唱。自宋以后,中国画家如果画红梅,常题的诗句就是“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在这组红梅诗中,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已经和梅花融为了一体,将梅花写得如此的富有个性而又天趣盎然。相对于林逋《山园小梅》只是就梅写梅而言,苏轼的人梅合一,无疑境界上更高。同是以美人醉酒的神态写花红,“酒晕无端上玉肌”也显然比苏轼自己在黄州写海棠花的“翠袖卷纱红映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更雅致动人。
   苏轼后来还填一首《定风波》,基本上就是这首诗改写而来。在红梅组诗第二首,末句为:“半点微酸已著枝。”苏轼曾写过一首《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末句又是从此而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可见苏轼对自己这组红梅诗也是颇为自许,以致反复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套用之。
   苏轼在黄州,还有一首与梅花有关的诗值得注意,这就是《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作地点有争议,有的说是杭州,有的说是黄州,还有的说是惠州。笔者认为,黄州的可能性最大,《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就是有力的证据。这首诗光从标题上看就确定无疑是在黄州所写,其中的句子:“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清寂的环境,孤独的情怀,以及周围景物的描写,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很相似,应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苏门四学士”中的秦观写了一首《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一时间获誉无数,引起当时很多有名诗人的唱和。苏轼也写了《和秦太虚梅花》,其中描写直接描写梅花的句子为: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苏诗一出,风头立刻盖过了秦诗,以至今日,苏轼的这首和诗依然是宋诗名篇,秦观的原作知名度反倒相对较低一些。苏诗开头写“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西湖处士即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意思是说,善写梅花的林逋虽然去世已久,直到现在才有秦观的咏梅诗可以压倒林逋。这显然是师生好友间的推崇夸大之语。秦诗虽佳,终还不能与林逋的《山园小梅》相匹敌,倒是苏轼的和诗有这样的水准。如前所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将与苏诗中的“竹外一枝斜更好”与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相提并论的。而且笔者认为,苏诗还有一点明显要强于林诗:那就是“自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美则美矣,但却是刻意推敲出来的句子,“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则不然,完全是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就成了咏梅绝唱,可谓神来之笔。另外,苏轼还用同样的诗韵写了《再和潜师》,同样写梅花,同样非常精彩,表现了苏轼惊人的创作力。
   “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蜡梅一首赠赵景贶》),黄州是苏轼文学上的成熟期,也是苏轼梅花诗词的丰收期。苏轼离开了黄州,多年后还写了《忆黄州梅花五绝》,深情地询问:“邾城山下梅花树,腊月江风好在无?”今天的黄州东坡赤壁的“坡仙亭”内有一块“东坡老梅”的石碑,碑旁的老梅树传说是苏轼亲手所植,梅树旁有对联:“北宋西蜀苏东坡中年南贬时笔迹,白纸黑墨拓黄州赤壁青石上梅花”,表达了苏轼与黄州梅花绵绵不尽的渊源。
   三  苏轼与岭南梅花
   岭南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岭南诗词也为苏轼的咏梅作品添上了最后的浓重一笔。
   惠州松风亭的梅花就因苏轼的生花妙笔而著名。苏轼到惠州后,时值梅花盛开,他乘月赏梅,突然想起当年在去黄州的路上看到的梅花,感情一发不可收拾,顺势而下,一气呵成: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这首诗落寞的情怀,甚至遣词造句的手法,都直接影响到了后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不过是化用苏诗中的“蛮风蜒雨愁黄昏”,再以适合词的通俗口吻道出而已。陆游的这首咏梅词脍炙人口,今人却大多不知其继承了苏轼的诗意。
   而且陆游的词主要为咏怀抒情,几乎没有对景物的描述,苏轼诗则不然,不仅写情达意真切动人,还将梅花形态写得既精准又唯美。“幽光”“冷艳”等造语清冷动人,流露出作者的落寞的思绪和高洁的情怀,且情景完全融为一体,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是陆游词所不及的。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本是月光下缀满花蕊的梅枝轻拂诗人的门窗,却被苏轼写成淡妆素服的仙子来叩门,美丽的想象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意韵。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苏轼自己对这首诗也相当的喜爱,后来又连连写了《再用前韵》《花落复次前韵》。这组诗对明代高启的梅花诗和清代《红楼梦》里的白海棠诗影响很大,也让罗浮山梅花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话题。    《花落复次前韵》中有句“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按苏轼以及其他宋人的记载,当时的岭南地区有一种从海上飞来的鸟雀,绿色羽毛,红色嘴壳,状似鹦鹉,但形体更小,喜欢花香,总是在月夜倒挂于梅树上,因此又名“倒挂子”。苏轼还有《西江月》词写到这种珍禽,并且恰好也是咏梅的: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写梅花,暗悼朝云,历来备受称赞。明朝杨慎在《词品》里说:“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考虑到杨慎和苏轼都是四川人,他给予苏轼这首词如此高的评价或有同乡的情结。但论意境的高洁空灵、感情的蕴藉深沉,这首咏梅词确也当之无愧。
   而这首词也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被曹雪芹化用在薛宝琴的柳絮词《西江月》里:“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有的版本又作“明月梨花一梦”,不管是梅花还是梨花,都和苏轼词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四  苏轼咏梅诗词的画境特点
   苏轼的咏梅诗词,风格多样,缤纷多彩,但作家的创作总有一定的喜好,从苏轼的咏梅诗词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规律。如苏轼喜欢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梅花,赋予梅花人一样的感情。又如,他常以组诗的形式咏梅,自他以后,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梅花组诗。苏轼写梅,不仅内容,还有形式,都是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在这里,笔者想谈的是苏轼梅花诗词的另一个特点,即他总是为梅花构建出画图般的意境。
   苏轼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画论也是艺术史上重要的研究宝藏。他曾推崇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作品其实也有这样的特点,他笔下的梅花,往往数笔即勾勒出如梦如画的意境
   为了“布景”,苏轼并不刻意去写梅花的幽独,而是常常为梅花寻找到可以互相映衬的良朋佳友。
   苏轼笔下的梅花,常有月亮相伴。“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和秦太虚梅花》),“惟当此花前,醉卧黄昏月”(《次韵钱穆父王仲至同赏田曹梅花》),还略带一点林逋诗意。“风清月落无人见,洗妆自趁霜钟早”(《再和潜师》)已展现出自我的轻快风貌。“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桂成幽昏”(《花落复次前韵》),“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越到后来,苏轼笔下的梅花与月的结合越密不可分,达到天然一体的地步。
   为了烘托梅花的不俗,苏轼还注意观察能为梅花增色的动植物,如竹子、珍禽等。“竹间璀璨出斜枝”(《红梅》)“竹间的皪横江梅”(《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写梅花在竹丛中伸出斜斜的树枝,分外的幽静娴雅。“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更是写尽了梅花幽独闲静之趣和欹曲之美。而常常栖息在梅树上的珍禽,是前面所说的“绿毛幺凤”。苏轼笔下,梅的秀韵,月的寒光,竹的风姿,鸟的华彩,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幅幅仙境般的梅花图。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曾自谱曲,创《暗香》与《疏影》词调咏梅花。词牌名称当然是取自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词里面写到了南朝诗人何逊,因此人们在解读姜夔的这两首咏梅代表作时,也只是提到姜夔咏梅受林逋、何逊的影响。实际上,以笔者上面所说的苏轼咏梅的画境特点来看,姜夔这两首词受到的最大影响,还是源自苏轼。词的一开篇就是“旧时月色”,忆梅先念月,颇有苏轼咏梅神韵。其后“竹外疏花”,显然是从苏轼多次以竹配梅的构想而来。“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不正是苏轼笔下的绿毛幺凤?至于“想珮环、月夜归来”的人梅合一,与苏轼的“月下缟衣来扣门”又何其相似。甚至“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的情节,也与苏轼在西湖边怀念友人的“携手江村,梅雪飘裙”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笔者有理由指出,对姜夔作品同时也是宋词咏梅代表作的《暗香》《疏影》影响最大的人,正是苏轼,而不是林逋与何逊,现在的研究者很少论及这一点。今天中国人依然喜爱梅花,但对苏轼咏梅诗词及其流风很不熟悉,原因可能正是与笔者总结的苏轼咏梅诗词的画境特点有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过于强调了梅花凌霜傲雪的孤傲与光荣,苏轼笔下的梅花,有珍禽竹月及诗人相伴,既不孤独,还添多情,更没有被人为地赋予“战斗性”的精神,因此流传度不及过去。但笔者以为,随着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梅花的审美情趣会越来越回归到文学艺术本身的价值和角度上,苏轼的咏梅诗词也将重新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 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
  [4] 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 陈迩冬:《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丽花,青海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是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人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运动。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语文教学方式注入了一股活水,它势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有效发挥
《伤逝》、《边城》和《围城》分别是现代文学中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的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分别诠释了不同时代作家的爱情观。虽然这三部作品中具体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很大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王国维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霉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前不久,北约快速反应部队(NRF)在土耳其多安贝伊军事基地举行了代号为“联盟反应-2003”的首次军事演习,向世界展示了其在海上支持、反恐、非战斗人员疏散等方面的快速反应
《本事诗》《唐诗纪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仿效的著作,形成了一类著述的体例。倘对其著作体式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厘清涉及到的正名、体式、源流、通变等相关问题。 The poem
2014年的6月1日是周五,我这天的工作从早上9:30开始到晚上8:oo结束,等我到家,女儿已经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她说,妈妈你必须给我买礼物,因为昨天是儿童节。这句话让我郁闷了一
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维护公益的诉讼制度,已在一些西方国家建立并良好的运行,而我国在这项制度的理论研究上虽有一定关注但不够,实践中尚属空白。因此本文试析此
2005年11月15日,河南省荥阳市警方在郑州火车站将50万副印有被通缉命案逃犯头像的扑克牌交予铁路警方,由途经郑州站各次列车的乘警和乘务员向乘客发放,以达到发动群众协助警
一这是雪后的第三天,道路已经恢复了畅通。路上车挨车,在红绿灯前排起了长龙。双黄线和路边花坛上还堆着未化的雪,雪很脏,掺杂着断树枝、塑料袋、烟头和黑乎乎的鞋印。一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