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之志 品言之臻 抒人之情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借物喻人的范例教学,体会、发现“物”与“人”的相似点,领悟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能对“物”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并由此迁移其中的情感,去认识更多的“人”,突破文本原生价值。
  【关键词】借物喻人;品词析句;迁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抒发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言凝练,但却寓意深刻,作者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品读课题就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且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两棵樟树的不平凡,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咀嚼文字,易懂、朴实,但悠悠的叙说中,却处处浸润着一种情感。课文看似无一处在写宋庆龄,但又无一处不在写宋庆龄,所以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就必须读懂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名字——宋庆龄。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我先让学生欣赏宋庆龄故居的纪录片片段,然后引出“舍不得”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明白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第四自然段的教学。
  (二)品词析句,走近两棵树
  1.品读樟树外形之美。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其中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一个词。学生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继续追问: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穿插说话练习,想象并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出示:夏天,樟树是_________;冬天,樟树是_______……那么春天和秋天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更深一步地感受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然后请同学们结合自然天气特点,用“无论……总是……”的关联词夸一夸樟树,练习说话。
  最后小结:课文第四自然段先介绍了樟树的外形(不高),再介绍了樟树的(枝干和树叶),最后再写了樟树的整体是(蓬蓬勃勃)的。这里作者采用的写作顺序是(整体—局部—整体),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2.品读樟树品质之美。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我接着提出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女士喜欢用香水,一般的香水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吗?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挥发,而樟树的这种香气却能永久保持。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此举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特点,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樟树的香气的确保持很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有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朗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最后,我质疑:“课文明明是写樟树的香,能驱虫,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呢?”答案跃然纸上:这是通过对比,反衬出樟树的高贵品质。这也是宋庆龄喜欢它的第二大原因。
  (三)拓展阅读,走近宋庆龄
  引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后,继续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前有欧式的建筑,有美丽的花坛,有如茵的草地,为什么人们偏偏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人们永久纪念什么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宋庆龄的生平简介,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宋庆龄和樟樹具有相同之处,不仅都具有外形之美,也都具有品质之美。学到这,学生就自然地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之深意。学生还明白了“借物喻人”的写法,为后面的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我还将这样的写作手法迁移比较,与已经学过的赞扬人物精神的《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习得:赞扬人物不一定要通过人物描写表现,写作手法可以多样化。
  (四)拓展借物喻人的文学作品
  课堂尾声,延伸拓展,总结提升。举详例引导学生,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如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她”在毛主席的诗词里表面指梅花,实际上是指宋庆龄、蔡元培、瞿秋白等革命者,如梅花般傲然独立。这梅花就是作者笔下要借的物,表明的是作者的一种志向,抒发的是敬爱之情。适度拓展,提升兴趣,列举同样写作手法的文学作品:陈毅的《秋菊》,于谦的《石灰吟》等,将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外。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以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却很难深入挖掘。因此,“人”和“物”融合一体,相似共通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启发和引领,在学习文本之后,学生能对“物”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并由此迁移其中的情感,去认识更多的“人”,突破文本原生价值。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传记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本文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例,采用跨媒介激趣、阅读方法点拨、营造真实情境、活动任务驱动、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化阅读等助读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地读、有任务地读,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传记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更通过感受传主人格魅力,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完成自身语文知识构建、语文思辨能力生成和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传记类整本书阅读;助读手段;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
【摘要】近年来,泰国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大众的视野并受到国人的欢迎,泰国成为国人前往东南亚旅游的首选之地,泰语也开始成为热门的小语种之一。随着中泰两国友好往来越来越密切,两国文化也在两国人民的交往中相互激荡碰撞,被两国人民所接受与喜爱。在中泰人民的交往中,语言是交流的基础,这就涉及了双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对比。本文主要分析南宁高校泰语学习非泰语专业学生对于泰汉语言文化中成语、谚语的了解程度及感兴趣程度,希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没有捷径可走,教师还得带着学生踏踏实实读名著,勤勤恳恳做笔记,强化整本书阅读。多读多写,学生才有切实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育;读名著;写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给广大师生最大的感受莫过于“解放”,所谓解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解放”了,老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处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选择教
【摘要】说理文的意义不可忽视。苏教版编排的说理文语言简洁凝练,多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提高学生逻辑能力、培养学生阐发观点技能的有益凭借。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策略;《说勤奋》;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说理文是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常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
【摘要】错题集就是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把作业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找出来、分好类,把错误的习题摘抄并编辑整理在这本本子上,从而形成错题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会出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我们利用错题集,让学生对错题进行摘抄记录,整合编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后续复习提供有效材料。错题集的建立与利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配合习惯培养,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  【关
【摘要】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上出语文味。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文字,文学,文化。完成这三个层面的解读,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首先,对文字解读是基础,但它不应只是教条地传授字的意思,而更应侧重對文章内容的发掘,把个别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其次,通过文学的解读,力争了解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最后,在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用
【摘要】在这个智能手机功能日臻完美,诱惑力与日俱增的时代,家庭、学校、社会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手机  的利弊,认识到学习才是学生时代首要任务。让每一位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健康茁壮地成长,让他们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抱负、有志气的青少年,在祖国的沃土上绽放光芒。  【关键词】小学生;迷恋手机;迷恋的成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
【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开展“经典阅读”实践活动的总结。通过描述所在学校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以阅读经典为切入点的主张,尝试思考阅读经典的意义这个方面的问题,并试图以此为基础,探讨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学校开展“经典阅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学生的语文素
【摘要】中年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合理利用教材,二度开发单元习作,通过“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原动力,激起学生习作的头脑风暴,轻叩习作教学大门。  【关键词】微话题;微积累;微情境;微写作;微点评;习作原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中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将从低年级的
【摘要】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核心思想是: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国文的学习,阅读是习惯的事情,必须要养成。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需要教师深入领会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践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  叶圣陶是语文教育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