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煮茶图
【摘 要】
:
【出 处】
:
书屋
【发表日期】
:
2003年1期
其他文献
历史,将成为文化歧视或文化宽容的代名词。现在的历史研究,除了普通的所谓人类发展史之外,更细化为国别史、民族史、战争史、科技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有的人还把史学上升为历史哲学加以研究。 其实,人类的历史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历史总在重复,用不着细细地摊开来看每一页,这正如研究物种的特性时,不需要把每一个体都捉来并残酷地切开。抛开许许多多的旁枝末节,切开人类的历史看,其核心乃是自私
期刊
在弱势群体处在大多数的时候,讲好话不脸红太难了,因为它要拿人格做代价。岑参有一联“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借喻高速发展形势。赤骠不言血色而比之桃花,诗人的美感就教人羡慕,但我所画还是遇着非难:“为什么不画完四条腿,为什么不画正面让人看清楚脸,为什么不朝左朝右让人看见全貌?”离开了意向,我们完全回到物种学上来了。
期刊
雷 达(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读阎真的长篇《沧浪之水》,有种天机被泄露的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觉却又朦胧莫辨的某些东西给挑明了。作者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努力追问迷失者之所以迷失的文化根因,这超出了一般官场小说的格局。我以为,当下某些同类小说放到《沧浪之水》面前会显得轻飘。 贺绍俊(《文艺报》常务副主编):《沧浪之水》是一部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或者说得更严格些,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自省
期刊
关于陈寅恪,在我面前有两本书:一是陆键东先生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以下简称《二十年》),一是蒋天枢先生撰写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以下简称《事辑》)。学界普遍以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陈寅恪热”是从《二十年》开始的。一位当代文学教授读过《二十年》后,心潮跌宕,说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部字字有来历的严谨翔实的评传,读来让人心情沉重,不能不思索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又说:“这一类知识分
期刊
1979年,查海生与我同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同学四年,小查在我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学期上大课的时候,他喜欢抢别人的军帽戴。那年他才十五岁,个子不高,不胖不瘦,满脸稚气,戴上军帽,做一个鬼脸,活像《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煞是可爱,所以,同学中的兵兄兵哥们也就很乐意让他抢帽子。正因为如此,年龄大的同学(包括我)都喜欢叫他冬子或小冬子。 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冬子喜欢上了哲学。一
期刊
畫《钟馗捉鬼图》:小鬼盯着蛐蛐,钟馗盯着小鬼。取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悬之于壁,瞅来瞅去,忽又瞅出了另个意思:钟馗盯着的又安知不是蛐蛐?试想,一只上好的蛐蛐可卖到上千元。俟小鬼捉得,以赃物没收之,有何不可?捉了那小鬼何如放了那小鬼。再捉蛐蛐,再以赃物没收之,岂不是大大的生财之道? 作如彼解?作如是解?我画的画连我自己也解不了了。却也难以怪我,不闻古书云:唐明皇病疟,昼梦一大鬼,自称终南进
期刊
传江毋烦“是否渴望被美女拥抱”挑逗,在女人面前随时可以旁若无人爆发那声振林木般的号啕,只要他以为被弃了。谁在场都不必举止失措,自有贾夫人前来补上那石破天惊的一笔——塞块手绢给丈夫让他抹去脸上的不体面,再回头对那位每见每新、且永远无缘修好的陌生姐妹,劝慰一番(总是传江有负哀人了),看看局势趋缓,才拉着丈夫家去,如爸妈从幼儿园领回自己的宝贝疙瘩。 有好多年传江不当诗人和画家了,他在收破烂,从一些破纸
期刊
2001年第1期的《钟山》杂志上,刊出了梅汝恺先生的大作《忆方之》。梅先生当年曾列名“探求者”,但他现在说那是被人“拉”进去的,是落入了“罗网”,并说“如果历史倒转,让我重新选择,我会选择拒绝”等等。当然,拒绝也罢,后悔也罢,那是梅先生的自由。但他在后悔和拒绝的同时,又以当事人的身份指控“探求者”中有人精心编织“罗网”,有人巧设“陷阱”,还有人图他的钱财,更有人抢走了他的“新婚妻”,简直像在控诉黑
期刊
民主制度需要选举,但选举并非一定产生民主制度。选举活动常常被强势人物所操纵,只要一个国家存在穷人,存在被主流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群,民主政治就要打折扣,选举活动就会被操纵,这一点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加尔布雷斯曾揭露美国新泽西州的强势人物操纵选举的情况:“一位得意忘形的高级政治助手事后夸耀自己如何用钱收买黑人教会的牧师,让他们不要鼓动教区内的贫穷教民去投票。他后来矢口否认这样干过,但当时他却以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