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制度创新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是一个为经济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组成的一个全新的合作区域。广东抓住中央政府分别同香港和澳门签署了CEPA的契机,主动联合周边各个省区,适时提出并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扩展自己的经济腹地,而其它各个相关省区也希望在区域合作中,获得额外的发展机会和收益。然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比如劳动力流动的藩篱、承接产业转移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的幽灵等等。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创新,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投身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把企业做大做强。
  关键词: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制度创新
  
  Exudes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 and the system innovates
  Hu WuxianLei Mingquan
  Abstract: “Exudes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 is seeks a brandnew cooperation region for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which the better development space composes.Guangdong held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separately has signed the CEPA turning point with Hong Kong and Aomen,initiative union peripheral each provincial capital area,at the right moment proposed and the positive impetus “exuded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expanded own economical center,but other each correlation provincial capital area also hoped in the region cooperation,obtained the extra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the income.However,exuded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 still to have some institutional barrier,for instance labor force flowing bamboo fence,contract industry shift blind competition,regional protectionism spirit and so on.In exudes in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is without a doubt.Must create the condition positively,reforms the present lateral economic ties,attacks the regional protectionism severely,impel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positively cooperates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tak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on own initiative,by the positive posture,joins in the region economic integration on own initiative in the tide,makes the enterprise does greatly strongly.
  Keywords:Exudes the bead triangle Region cooperation System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60-0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又称“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11个省级行政单位。这是一个为经济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而组成的一个全新的合作区域,并且各地区均直接或间接地与珠江流域的经济流向以及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动因
  
  1.1 区域合作红利引致更广范围合作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南部中国经济板块快速崛起,为地区间经济分工与协作提出了现实要求。区域合作的范围由小到大,经历了由核心向外围逐步扩张的过程。而且,每一轮区域合作都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分享了区域合作带来的利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提出粤港合作以承接香港产业转移;上个世纪末,广东省政府提出“珠三角”的概念,包括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江门、珠海、中山8市及清远、肇庆部分地区,共有4.2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口,把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经济整合了起来;紧接着,广东又提出“大珠三角”的概念,范围包括珠三角和香港、澳门,在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理念下,推动了更广阔范围内的经济融合;[1]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在“2003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首次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
  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港澳穗举行,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国内外政府或非政府机构都予以了足够的重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出之后,顺应了CEPA施行后大珠三角进一步崛起的要求,为大珠三角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
  1.2 来自长三角区域的竞争压力。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两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几乎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珠三角曾以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崛起为荣,但在上个世纪末,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内部差异、出口增长等各个方面珠三角都感受到长三角的赶超压力。[2]事实上,在很多方面珠三角已经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其根源在于,珠三角与长三角比起来经济腹地相对狭小。或许,这就是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初始出发点。
  1.3 珠三角经济区域推动乏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开放最早的省区之一,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超过其他的省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珠三角的发展速度减慢,并且受到了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制约,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已越来越小。据统计,广东省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已从1997年的9088元上升到2003年的13870元,五年间的增长幅度达到353%,2006年、2007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幅分别达9.8%和11.2%,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3]相反,长三角,京津地区,以及东三省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GDP的数据对比方面,江苏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接近广东,GDP年增长率已经超过广东。
  在区域推动乏力的情况下,广东产生了危机感,也产生了区域合作的驱动力。所以,广东在考虑了诸多方面的因素之后,抓住中央政府分别同香港和澳门签署了CEPA的契机,主动联合周边各个省区,适时提出并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扩展自己的经济腹地。而其它各个相关省区也希望在区域合作中,获得额外的发展机会和收益。于是,一个全新的互补、共赢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
  1.4 泛珠三角区域资源互补的引诱。
  在CEPA实施之后,粤、港、澳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广东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香港将努力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而澳门将建成区域内的旅游博彩中心,并致力发展与欧盟,葡语国家的经贸联系。在完成这些经济目标的同时,珠三角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更广阔的腹地转移,为自己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建,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具有广泛的互补性。H—O理论认为,由于区域间要素禀赋的差异,通过区域间的贸易与合作可以使各地区的福利增加。“泛珠”区域涉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我国东、中、西部九个省。各个省(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粤、港、澳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科技和理念支持,而福建、江西有较有特色的地区文化,以及人力资源优势,而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内陆省区,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和大珠三角区域的互动发展中,内陆各省几乎可以无限制的给为其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广东务工的外省人员有1200万人,劳动保障部门实际登记在册的有746.79万人,其中湖南省最多,为148万人;四川其次,132万人;广西89.6万人;江西74万人;湖北69.8万人。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性障碍
  
  2.1 劳动力流动的藩篱。
  近20年来,珠三角奇迹般地抓住了世界产业两次大转移的机遇,迅速崛起。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升级,欧美和“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产业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恰逢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借助与香港的地缘优势,率先成为第一波传统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这一时期仅香港就有上千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19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饱和,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珠三角又率先成为第二波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在两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珠三角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长,引发了周边省区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向珠三角迁移。然而,与劳动力迁移相关的户籍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阻碍了劳动力的稳定有序流动。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劳动力体制环境的构建,必须要达成一种共识,即在泛珠三角区域政府间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共创地缘优势。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各地策略模式和思维理念的不一致是存在的,但既然泛珠区域合作是建立在地区差异的现实与追求发展的共同愿望之上,那么泛珠三角区域的劳务合作必须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封闭的“地理基因”走向开放的“概念圈”。其意义不仅在于地理概念上的延伸,还在于对人力资源共享的认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机遇,以求最终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共同努力,突破行政区域划限制,形成一省准入多省通行的人力资源平台和统一的劳动市场,使梯次差距的势能向其他的地区辐射。
  实践证明,在区域合作的各种构件要素融于一体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是最为有效的联系界面。近年来,各地为推动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和转化,一直在着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力求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加速人力资本发展逐步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使其成为全社会自发倡导的认真实施的组织行为。
  2.2 税收优惠的差异。
  税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有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相关区域为了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竞相在税收优惠上大做文章,各个地区、各个产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措施,有的甚至乱开税收优惠口子,造成区域间的恶性竞争。
  2.3 土地租赁的差异。
  当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外围扩散。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制造业会涌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势必会涉及到土地租赁问题。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除了在税收优惠上做文章外,也在土地租赁上动脑筋。有的地区为了吸引外地投资,不惜损害农民的利益,把地价压得很低,有的甚至提出了“零地价招商”的口号,很容易引起产业转移的失序。
  2.4 地方保护主义的幽灵。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幽灵仍时隐时现。地方保护在泛珠三角各地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根源在于政府。在消费者心中,本土的思想并不是特别的强烈,而在政府方面就不是心态而是压力。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是一个企业的存在,都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绩。因为企业的存活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企业亏损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如果倒闭,下岗员工的安置会加重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会影响社会治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会接踵而至,由此也引发了地方保护主义,产生非贸易壁垒。政府的自身利益势必会加大对外来产品的压力,对外地企业的产品在本地销售会设置障碍,有的居然明目张胆严令禁止某产品在本地市场上销售。尽管地方保护的形式不尽相同,而他们的后果都是相同的,就
  是阻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工作方式上谋求突破,还要在管理制度上寻求创新。
  3.1 积极引导,积累经验。
  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尤其是在合作启动阶段,由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还没有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而变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此时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构建和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各项体制中,会产生相应的博弈和改革成本,但这种区域间合作体制的规范一旦形成,这种优势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其竞争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2 统一规划,避免趋同。
  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在区域内统一固化布局,建设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协调规划产业发展,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是避免重复建设,产业趋同,资源浪费,不良竞争等种种弊端的有效途径。
  3.3 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11个省区组成,而且每个省区特点鲜明,涉及到三个不同的关税区。处理好“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解决好地区分割、画地为牢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之间的沟通、衔接、对区域合作的成败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3.4 热情为企业发展服务。
  区域经济合作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也是合作是否成功的标志,因而政府要不遗余力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好服务,不应仅仅停留在为企业间的投资合作牵线搭桥,还可以利用市场、法律、社会契约等手段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调节和约束,创造合适的制度框架,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分割,减少企业跨省区从事经济活动的障碍,降低企业跨省区运营的成本。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制度创新
  
  4.1 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实践证明,那些拥有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国家和地区,不但拥有巨大的内在创造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的能力,因此,丰富的人力资本可以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突破自身的局限去争取外界的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也正是人力资本带来的财富创造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之奥秘所在。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建立一省准入,十省通行的人力政策平台和统一人才市场的时候,应该把户籍问题纳入考虑的范畴,并且借助国家户籍改革的契机,完善户籍制度,适当放松对户籍的管理,给泛珠三角人才合作机制带来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
  4.2 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从原则和理论上来说,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最好的方法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这个周期太长,在地方积累起来的思想,不是短时间内形成,同样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消除掉的。所以现阶段,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中央政府需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减少和避免因为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区域合作发展停滞。区域合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让各个地区的资源、资金、人才在没有阻碍的前提下流通。在各地存在的地方保护大多都是由政府引起,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外,还需要在泛珠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掀起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从思想上把“管制”变成“服务”,为企业建设一个公平、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使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
  4.3 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在打破地区界限,成为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较量的实体是企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来自于比较完善的企业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用人环境。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企业搭建了一个平台,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要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投身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把企业做大做强。
  4.4 加强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创新。
  随着区域合作的逐渐深入,引出了“合作营销”的概念。所谓合作营销,主要是指特定的营销主体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改善经营绩效的目标,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特殊的组织与制度安排以实现营销资源在其组织内部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有目的流动,从而使营销资源取得比原有价值简单相加更大的营销绩效而开展的一系列合作活动。[4]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的能力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的行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在传统的竞争观念中,企业尤其是同行企业之间往往视对手为仇敌彼此势不两立,有时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不惜采取低价倾销的方法。事实上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的可能。这是因为合作能取得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合作能降低交易费用。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各地企业应把合作营销作为发展战略。为了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并保持原有的灵活机动性,可以尝试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企业有完整的功能如生产、促销、渠道建设、产品开发设计等,但每一个企业内部并无执行这些全部功能的组织机构,而是仅仅保留企业优势所在的功能环节,其它功能则借用外部资源实现。这里,借用对象也即合作方可能是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也可能是同行竞争者,甚至行业系统外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李惠武.CEPA与广东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J].南方经济,2003,(12):9~10
  [2] 钮德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9):22~25
  [3] 梅新育.扭转广东省工资增幅慢迫在眉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4-18
  [4] 董文琪.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4
其他文献
本文以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学模式的转换为题,试论英语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试图强调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本文共分三部分:首先,
一、问题的产生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用滴管把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对产生实验现象的原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和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的BBS上,近日出现了一篇题为《请放学生一条生路——信号与系统挂科率近50%》的帖子,一时间,关于考试不及格率如此之高应该算教学事故还是坚学生自己不努力的主题,成
登山游览的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转过一个山峰之前,永远不清楚前面有着怎样令人陶醉的风景,而正是前面无法预知的风景,才鼓舞着游人兴味盎然地不断向上攀登。这就是一种吸引,这就是一种神秘感,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雾里看花”“月下观美人”。试想,如果无须登上顶峰,而在登山伊始就能将山里的风光尽收眼底,那谁还会有向上攀登的激情和动力?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语文教学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就要始终给学
期刊
美国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寇特赛·汤姆等人在《公共人事管理评论》2012年第32期发表题为“中国政府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简介”的文章。文章通过对中国的政府和人事制度改革进
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36-02    【摘 要】儿科病的诊断治疗在诊断上往往很棘手,因此历代医家均感其难,在辨证施治上多采用望诊为主,辅以闻、问、切三诊结合,方能较准确地诊断病情,施以方药,本文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治疗儿科疾病采用望诊为主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往往诊断病情较准确,用药对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跃进”运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是一次探索发展的历程,也是一次具有探索严重失误的运动。“大跃进”运动发动的原因是复杂的,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对于“大跃进”运动
创业经济时代,建设服务与创业型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型创业公司制培养体制,是做强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从理念、
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时代,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科技文化、职业文化和创新文化重要辐射源,应将文化竞争力作为学院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