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继承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19世纪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予以革命改造和科学论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19世纪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欧洲三大空想家的学说,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测两个重要方面。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他们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只是经马克思恩格斯予以革命改造和科学论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也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出现。16世纪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它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针对于资本主义的三个时期:家庭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可以分为: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平均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显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而盛行,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围的欧文为主要代表。
  
  二、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与继承
  
  十九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家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充分体现出了它的历史意义。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最终走向了没落,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根本的缺陷。马克思在其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一)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1、马克思对先验论的“理论性”的批判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界限。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一些坚持唯心史观的人物。他们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倡导者,他们用先验的“理性”当作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和发挥的仍然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他们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求助于先验的“理性”。他们宣称,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发现真正的“理性”,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永恒的正义”和“永恒的真理”。他们都自以为只有自己才洞悉了“理性”的全部秘密。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原理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手段,都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西欧那个生产的现存事物中和现实的阶级的斗争中发现出来的。他们探求人类历史的前景,寻求历史变迁的原因,是凭借头脑的空想,凭借对“人类理性”的认识,而不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他们陷入了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恩格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验论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意识的基础。马克思科学的科学历史观的确立,宣告了空想社会主义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马克思对阶级调和论的批判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斗争,但是他们企图超越阶级对立,通过说服教育、示范等方法来建立信的社会制度,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行动。那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还处于很不发展的自发斗争时期,无产阶级还未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可能看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伟大意义,同时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认为,他们的计划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只要通过宣传,就可以使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建立未来美好的社会。马克思评述了他们的这种主张,指出:“由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地位,他们就以为自己是高高超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的。他们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甚至生活最优裕的成员也包括在内。因此,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认为,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最美好的社会的美好的计划。”“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活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二)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
  1、马克思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
  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批判。这是他们学说中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部分。他们的“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3页。)马克思在他早年所进行的共产主义宣传和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充分利用了这种批判材料。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八四五年曾计划出版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著作,以配合他们同“真正社会主义”反动思潮的斗争,当时由恩格斯翻译并写了前言和结束语的《博立叶论商业片段》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
  在资本主义建立之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就看到了它的许多弊病。他们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而且力图找出这种罪恶的根源。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在于“无政府状态和专横霸道”;傅立叶则指出“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的分散性和不协调的劳动”,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欧文更进一步揭露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认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病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更彻底的的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了了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原则的一些猜测
  空想社会主义者猜测了许多社会主义原则。例如,圣西门在一八零二年提出的“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观点;提出了以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 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要求。傅立叶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前辈的主张,首次提出在未来社会中,一切成语都应有“劳动权”的思想;以及未来社会在生产中将实行大协作和开展劳动竞赛的主张。欧文和傅立叶都提出的消灭三大差别的空想方案,要求消灭旧的分工制度和消灭城乡对立、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猜测的基础上,设想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实行“社会所有制”,商品生产和交换已不再存在,使用劳动券按劳动量来直接分配消费资料,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和激化,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障碍。马克思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亲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学说和形形色色的保守的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以及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刻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体系,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所以恩格斯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一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原则,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将近半个世纪里。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进行了浩繁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发表的《法兰西内战》、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于1876~1878年撰写的巨著《反杜林论》中三章改编而成的一部独立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和成熟。
其他文献
摘要:为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和作战能力。与之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国防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完善;国防经济;体系    为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我国正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我军的威慑和作战能力。与之相适应,必须进一步完善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网络语言视觉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即突出文字语符可感性、键盘“表情”符号和图像符号。并分析了网络语言视觉化的原因,即弥补网络屏面交流的不足、视觉化符号自身的优越性的必然体现、网民追求个性的体现。  关键词:网络语言;视觉化;语符可感性;键盘表情符号    米尔佐夫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
期刊
摘要:公民参与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促进公民参与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发展有其必要性。本文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的现状出发,针对现实中影响公民参与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扩大我国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建议。  关键词:公民参与;政府绩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为解决政府面临的管理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而提出在政府部门实施绩效评估。随后这
期刊
摘 要: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尽二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十分成熟,其中突出表现为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现象明显,新兴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如我们08年股市跌幅达70%,成熟市场在40%左右)投资者心理在近年来我国股市剧烈波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意在介绍中国广大股民、特别是散户者的市场参与心态,使投资者能从客观角度审视现在
期刊
摘要: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边疆、加强管理,在民族教育上对云南地区实施了推行儒学,兴办官学等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有力地巩固了两朝的封建统治。当然,明清对云南地区的民族教育政策并不是雷同化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继承性。  关键词:明清;云南地区;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指中央王朝在民族地区所实施的以官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其初兴始于西汉,
期刊
摘要:本文以对电影《梅兰芳》的剧作分析为例,介绍暨南大学导演专业编剧课程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之余,强调编剧的工作必须服从于影视制作的全局,适应市场化运作,了解投资、发行对剧作的限制。因此编剧必须寻找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编剧;教学模式;《梅兰芳》    2006年,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增设导演本科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本专业虽名“导演”,但强调的是培养编导合一的原创型
期刊
摘要:《诗经》国风收集了周代各诸侯国民歌,民歌真实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国风》婚恋诗表现各地不同婚姻礼俗,也反映出周朝礼仪教化作用在各诸侯国影响范围和程度并不一致,表现出地域的差异性。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采集自各地民歌,其诗歌来源为各地献诗及采诗官去往各地采集。“劳
期刊
摘要:个性化绘画语言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产生和定型的。艺术家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开发挖掘各自特有的个性化绘画语言,是艺术作品充满感染力、表现力、生命力的根基,也是激发和还原艺术家创造思维的源泉。对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追求,已成为艺术家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绘画语言;个性绘画语言;创作个性    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人类创造性领域有两个,那就是艺术和科学。科学围着客观事实转,强调“非主观化”,而绘
期刊
摘要: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探讨了一个非常原始而古老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是否是平等的?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设,描绘了野蛮人在原始状态中的幸福生活,并指出私有财产出现之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经历的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的政治思想,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平等;不平等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我军就取得了“八一四”空战大捷,防空部队在南京防空战中有效地阻击了日军侵略步伐,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在抗战中有力地配合其他兵种和盟国空军奋勇抗敌,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史学的发展和对民国史研究的深入,涉及南京国民政府对日防空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大量涌现出来,文章通过对这一问题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以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研究抗日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