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动学习 体会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 2 ( 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1.2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1 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3.2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3 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3.4 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4.1 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4.2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4.3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方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
期刊
【摘要】《借生日》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六单元的课文。根据《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借生日》一文的教学流程及策略。一、教材简介及说明;二、实施策略。  【关键词】《借生日》一文教学 教学流程 教材简介及说明 实施策略  根据《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借生日》一文的教学流程及策略。
期刊
【摘要】在政治课的多媒体教学中,各种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无疑为政治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如何把各学科知识“嫁接”到教学媒体中去,便成为目前政治课多媒体教学改革的重头戏。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及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科“嫁接法”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学科“嫁接法” 政治课 多媒体教学 作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步深入,多媒体已成为现阶段最为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
期刊
【摘要】小班化教学既能满足家长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又能满足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能适应现阶段学生数不断减少的社会现状。在实施过程中将更充分的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全面性、主体性,据此小班教师应从自身的备课、施教、学生的学习等三方面开始新的改革。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班化教学 背景 特点 评价要求  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背景:  小班化教学既能满足家长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又能满足
期刊
【摘要】组织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适当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任何一堂课都是以组织策略开始,并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由于这些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弱,组织策略就越发显得重要。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教学 学生活动 组织策略 技巧  组织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适当
期刊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目前作为教师而言改变一种与学生居高临下的对话方式尤为重要。我想这种对话不限于纯粹的言语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教学中的对话过程需要体现民主、平等,需要师生的沟通与合作,讲究互动与交往,关注创造与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和谐氛围 营造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是充分发挥师生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想的教法。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让学生学好数学,会学数学,让孩子终生受益。  【关键词】小
期刊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对初中学生写作水平和初中教师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体验式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实施路径进行了初探,研究形式是多样化的,只有积极地参与体验式作文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摸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道路,还需要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
期刊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①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②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③抓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④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关键词】小学 品德教学 联系学生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
期刊
【摘要】活泼好动是孩子共同的天性,让他们有规矩的学习抽象概念严密逻辑的知识,困难重重,但把他们喜欢的儿歌引入课堂,就会让他们倍感亲切,他们就会乐于学习,所有的难题就引刃而解了。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 儿歌 兴趣  我对低段的数学教学很感兴趣,孩子天真活泼,可爱至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严密逻辑的知识网络难以理解。这些因素对我的数学教学产生了困惑,但我很快发现在教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