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肌瘤传统腹腔镜剔除术与改良腹腔镜剔除术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改良剔除术与传统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4个≤肌瘤数目≤10个)患者42例,其中改良腹腔镜剔除术21例(A组),传统腹腔镜剔除术21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住院时间、肌瘤遗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手术时间、肌瘤遗漏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与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子宫肌瘤,特别是直径小于2 cm的肌壁间肌瘤,术中定位困难,寻找肌瘤时间长,小肌瘤容易被遗漏,改良后的手术方法解决了肌瘤的定位难题,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肌瘤遗漏率。
  【关键词】 改良腹腔镜剔除术; 传统腹腔镜剔除术; 多发性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多发于生育年龄,常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至少有20%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1]。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利弊一直是近年来探讨的焦点问题,其优势为创伤小,恢复快,弊端为容易遗漏体积较小、位置在肌层较深位置的肌瘤。故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挖除深部肌层的小肌瘤,成为近年妇产科医生致力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院在传统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改良了既往传统的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大大提高了深部肌壁间肌瘤的剔除率。现结合本院近年采用腹腔镜传统剔除术与改良剔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病例来探讨两种手术方法之间的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询问病史、妇科检查及阴道B超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改良腹腔镜剔除术21例(A组),年龄27~43岁,平均34岁,肌瘤直径1~10 cm,肌瘤数目4~10个,肌瘤位于肌壁间、浆膜下。采用传统腹腔镜剔除术21例(B组),年龄28~42岁,平均35岁,肌瘤直径1~10 cm,肌瘤数目4~10个,肌瘤位于肌壁间、浆膜下。两组间年龄、肌瘤数目、大小、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传统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气腹穿刺,于脐部纵行切开1 cm,置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压力达到12 mm Hg,置入10 mm Trocar及腹腔镜。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中上1/3分别置入5 mm Trocar,作为手术操作孔,置入操作器械。镜下仔细检查子宫位置、大小、质地、肌瘤部位、肌瘤数目等,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10 U或垂体后叶素6 U,高血压患者避免使用垂体后叶素。用电凝电切肌瘤表面至肌瘤包膜,于肌层与包膜间剥离肌瘤,完整剔除肌瘤,将肌瘤放置子宫前方,2-0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肌壁,关闭瘤腔。同法处理其余的肌瘤。将多发肌瘤完全剔除后,延长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上1/3原5 mm切口至2 cm,置入肌瘤粉碎器将肌瘤粉碎后取出送检。术毕彻底创面止血,冲洗腹腔,创面涂布防粘连制剂预防粘连。2-0可吸收线缝合脐部切口。
  1.2.2 改良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 术前准备、麻醉、体位均同传统腹腔镜手术,3个穿刺套管穿刺位置同传统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关键点在于在下腹正中耻骨联合上3 cm作一长1 cm切口,可置入10 mm Trocar,术者手指可经此切口进入腹腔触摸子宫,必要时行双合诊,往往可触及部位较深、直径较小、位置较深的肌瘤。确定肌瘤位置后,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10 U或垂体后叶素6 U,用电凝电切肌瘤表面至肌瘤包膜,于肌层与包膜间剥离肌瘤,完整剔除肌瘤,将肌瘤放置子宫前方,2-0可吸收线连续或间断缝合肌壁,关闭瘤腔。同法处理其余的肌瘤。将多发肌瘤完全剔除后,延长耻骨联合上3 cm原切口至1.5 cm,置入肌瘤粉碎器将肌瘤粉碎后取出送检。术毕彻底创面止血,冲洗腹腔,创面涂布防粘连制剂预防粘连。脐部及耻骨联合上3 cm切口2-0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1)手术时间:两组均自麻醉成功、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2)术中出血量:吸出总量减去冲洗液量。(3)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出院总天数。(4)肌瘤遗漏率:术后3月复查阴道超声,遗漏肌瘤数目与术前肌瘤数目的比值。(5)不良反应:脏器损伤、发热、伤口愈合不良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4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1。
  2.2 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肌瘤遗漏率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腔镜技术的蓬勃发展及临床医师的不断改进,腔镜在妇科手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其在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同时,可以保证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没有损伤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心理影响较小[2]。多数研究均认为腹腔镜手术因缺乏手指触摸的检查,容易遗漏小的肌壁间肌瘤[3],其更适合剔除单发、中小型肌瘤[4]。而改良的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解决了直径较小、位置较深的肌瘤的定位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发性子宫肌瘤都适用于此技术,首先排除禁忌证:(1)B超确定肌瘤数目多于10个,且多数为肌壁间肌瘤者;(2)肌瘤体积过大,影响术野者。   改良手术的技术关键:在常规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在下腹正中耻骨联合上3 cm作一1 cm切口,术者的手指可经此切口深入腹腔,触摸子宫,确定肌瘤准确位置,甚至可以双合诊触摸,明确子宫肌瘤的切口位置,触摸时需耐心、仔细,反复、多次,尽量将术前B超所示的肌瘤位置一一确定。Trocar穿刺进入耻骨联合上的切口时避免向耻骨联合方向穿刺以免损伤膀胱,因耻骨联合上的盆腔空间较小,操作肌瘤粉碎器时,小心损伤临近器官。术者与助手需配合熟练。肌瘤表面的切口可依据肌瘤位置及术者缝合习惯,可行纵、横、斜行切口,对于有生育要求者,为减少子宫肌纤维的横断,肌瘤切口尽量选择纵行[5]。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在子宫切口缝合技术上更加成熟,加上正确切口的处理,手术对患者子宫的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6]。
  有效的止血是镜下正确快速分离与缝合的关键,肌瘤的基底部是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7],术中为减少出血,于肌瘤与子宫肌层间注射垂体后叶素6 U或缩宫素10 U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1 ml[8],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同时肌瘤与包膜间层次更清晰,利于完整剥除肌瘤[5]。用电凝切开子宫,镜下仔细辨认血管位置,将血管先凝再切,减少出血。剔除过程中分清肌瘤包膜与肌层间层次,一边剥离一边止血,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子宫肌瘤过大,易造成操作空间不够,镜下操作困难,而增加术中出血量及延长手术时间,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结合大肌瘤数量、肌瘤位置、盆腔粘连情况等选择是否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
  而肌壁间深部肌瘤的定位是传统腹腔镜手术操作的一大难题,特别是直径小于2 cm的肌壁间肌瘤,术中寻找肌瘤花费一定的时间,且容易出现遗漏,部分患者遗漏的肌瘤逐渐增大,增加了再次手术的机会。术前B超检查肌瘤须细致,不漏查任何小肌瘤[9]。本改良后的手术方法解决了肌瘤的定位难题,且只需原有的手术器械,不需添加任何其余设备即可完成,但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手术医师的腔镜技术及经验有关,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参考文献
  [1]林仲秋.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潘志坚.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7,2(2):157-158.
  [3]张庆霞.朱兰.刘珠凤,等.开腹与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10(3):280.
  [4]焦海宁.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肿瘤与临床康复,2009,8(4):125-126.
  [5]徐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临床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4):324.
  [6]赵艳,马瑞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8):43.
  [7]唐艳芬,龙凤宜.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肌瘤剔除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8,30(2):190.
  [8]宋成文,韩阳,佴萍,等.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2):139.
  [9]张瑞作.26例腹腔镜子宫大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75.
  (收稿日期:2013-06-13)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抽芯法输卵管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因输卵管积水不孕患者62例在江西省妇幼保健生殖健康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预处理输卵管积水,根据患者意愿及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20例行腹腔镜下抽芯法输卵管切除术,B组20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远端造口近端离断术,C组22例行腹腔镜下传统输卵管切除术,比较三组手术前、后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基础窦卵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广元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职场暴力发生情况和其发生的相关原因,探讨降低急诊科职场暴力的方法。方法:对广元地区23家二、三级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过去的12个月进行职场暴力调查。调查包括4个方面:遭受暴力情况,暴力方式、类别,对急诊科工作满意度以及职业倦怠程度。一共完成256份调查(回收率70.3%)。对职场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中山市红木家私厂工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样选取本市22家红木家私厂1860名油漆车间工人,油漆车间上风区的其他车间930名工人和新入其他工厂的18岁以上农村务工人员930名作研究对象,进行变态反应性疾病患病的调查和检查。结果:在油漆车间1860名一线工人中,检出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483例,占25.96%;上风区车间工人9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30 d喂养实验中体重及食物利用率的正常值范围。方法:选用本实验室正常喂养的wistar大鼠200只,雌雄各半,喂养30 d。每周称一次体重,记录摄食量、食物利用率,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雌、雄鼠在各周龄的体重变异度不大,变异系数5.2%~10.0%;雄鼠体重增加量、摄食量及食物利用率均高于雌鼠(P<0.01),雄鼠发育速度要快于雌鼠。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资料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腰间盘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的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A组、中度疼痛B组及重度疼痛C组;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将Ⅲ级归入轻度退变D组,Ⅳ级为中重度退变F组。取手术切除的HIZ及非HIZ间盘组织行TNF-α免疫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本院整合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不仅改善了医务人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促进了医学科研教学,减轻了劳动强度,使他们留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服务患者和改善经营管理,避免出现医疗差错,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 医院管理; 移动医疗服务; 短信平台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双管引流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体会。方法:对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的30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例,分为双管法组160例和单管法组145例,分别采用沿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及胸骨旁引流管的双管引流法和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的单管引流法;观察两组引流量、引流时间及皮下积液情况。结果:(1)引流时间双管法(8.2±1.39)d与单管法(10.4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卧床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及纠正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引流。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术后乳房美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一例乳房外观改变及乳头歪斜,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收集9例难治性癫痫组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及7例对照组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和MDR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与MDR1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HIF-1α在难治性癫痫组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8%(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