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书法作品离不开“视觉”二字
书法作品作为供人们观看和欣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视觉效果是无庸质疑的,人们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形式(幅式)、颜色、然后是作品、书体、章法和内容,这是一般人观赏作品的过程,但作为从事书法创作者来说,其观赏作品的过程及内容要丰富的多,因为他要从作品中发现什么,扬弃什么,以充实自己的创作,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视觉”的作用获得的,因此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其“视觉表现力”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吸引观赏者眼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充分展现作品视觉艺术美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视觉效果的好坏是展示书法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摆在我们每位书法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到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进一步温习一下书法的概念,谈到书法,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文字,因为它是书法的造型基础,是构成书法艺术的载体和原素。关于中国文字,鲁迅先生有重要的论述,他说中国的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意美:意态的美,意境的美文字内涵的美;音美:中国文字的读音有四声部,起伏跌宕,朗朗上口,虽然我们不能通过书法的画面直接听到文字的声音,但那带有节奏变化和韵律美感的线条,其表现力却给我们以声音的感觉与感动,比如我们在描述点画的书写速度变化时会说:如高空坠石、掷地有声、如雷鸣闪电、划破天空;形容作品章法的画面感时会说:如排山倒海、奔流不息,如山间小溪静静流淌等,这些无声的线条组合却变成了有声的动感画面,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感目的形美:是通过人的视觉可以直接观赏到的,也正是书法家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汉字的造型美。
“感心、感耳、感目”透彻地分析了中国文字的视觉效果在观赏者中的内心感受,为我们学习研究书法和从事书法创作提供了形象的参照,做了有力辅垫。
特别是他说的“形美以感目”为我们如何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一锤定音,当然,鲁迅先生提出的上述论段也仅就中国文字的一般书写特征而言,但要把它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应按照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在一般书写特征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再加工使其真正达到文字造型的艺术美,作品章法的和谐的美,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体现作品的表现力。
二、关于视觉效果与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书法家其鉴赏能力最为重要,试想,一件书法作品摆在你的面前却读不懂,分不清优劣、好坏,何以谈得上创作?其水平也不会太高,鉴赏能力就是人的眼力、观察力、识别真假好坏的判断力,是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我们知道,书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其内涵容量极大,包含:文学、美学、哲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原素的综合因素反映,因此内涵非常丰富,一件成功之作,它所表现出来的或是雄强的,或是奔放的,或是阴柔的,或是静穆的,给人的感受有的如大海波涛、激浪翻滚,有的如山间小溪,涓涓流淌,这是通过作品中线条的曲直长短及节奏的变化,为观赏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更是书法家高超的笔墨技巧,丰富的思想内涵浚发于笔端,展现在作品之中的体现。因此,视觉效果与鉴赏能力密不可分,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因而要爱好广泛,博览群书,一切与书法相关的艺术门类都要涉猎,比如:作品内容的选择涉猎到文学中的诗、词、联、赋等,美学哲学中的中和之美,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书法作品章法的影响,创作当中的作品表现力,除了要求掌握过硬的笔墨技巧以体现出丰富线条的变化外,将音乐当中的节奏、韵律美,绘画之中的某些创作手法,舞蹈中的动感节拍及造型的美,巧妙地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线条的鲜活性及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提高鉴赏的能力还应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碑帖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研究,人常说:“见多识广”所以要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开拓视野,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要知晓书法作品的来源与出处,同时要清楚作者的创作意图,品味作者情感趣味的渗透与过硬的笔墨技巧有机的融合,以强化创作中线条的质感和力度,这对于我们提高观赏作品的能力和洞察力,分析作品的优与劣、得与失,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作品创作水平和高度,意义重大。
三、传承经典与借鉴融合
传承经典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为我们今后对书法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保存和储备优质的文化藝术资源;借鉴融合是在继承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融合,一切与书法有关的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某些原素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机与活力。前文是“根”,后文是“脉”;传承经典是根本,借鉴融合是方法和手段,“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学习书法永恒的主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优秀的碑帖的范本不胜玫举。因此,学习书法当从临摹碑帖入手,这是继承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也是今后进行书法创作不可缺少的基础训练,只有懂得临摹碑帖的方法,掌握其运笔的机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前人说:“取法乎上,方得乎中;取法乎中,方得乎下。”那么我们临摹碑帖就应从经典学起,从书体上讲: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相应的经典碑帖范本。
临帖是为了继承,是为了打好书法创作的基础,而创作则是在临摹传统碑帖基础上,通过借鉴与融合,丰富自己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的书路和风格,从而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发挥给观赏者与从不同视觉感受和效果,其方法是:借鉴与之相关的书体的某种原素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某种原素,然后慎重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以改变自己原有模仿的雏型,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境地。
总之,借鉴与融合是打开创作之门的金钥匙,是丰富创作手法的新课题,在借鉴中自然的过度、慎重巧妙的融入,决不能生搬硬套,任笔为体,成为俗书,否则将会使你的书法作品暗然失色、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书法创作要以传承经典为根基,以借鉴融合提高鉴赏能力为手段,从彰显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出发,创作出视觉效果好、表现力强的精品力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群众艺术馆)
书法作品作为供人们观看和欣赏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视觉效果是无庸质疑的,人们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形式(幅式)、颜色、然后是作品、书体、章法和内容,这是一般人观赏作品的过程,但作为从事书法创作者来说,其观赏作品的过程及内容要丰富的多,因为他要从作品中发现什么,扬弃什么,以充实自己的创作,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视觉”的作用获得的,因此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其“视觉表现力”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吸引观赏者眼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充分展现作品视觉艺术美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视觉效果的好坏是展示书法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摆在我们每位书法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到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进一步温习一下书法的概念,谈到书法,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文字,因为它是书法的造型基础,是构成书法艺术的载体和原素。关于中国文字,鲁迅先生有重要的论述,他说中国的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意美:意态的美,意境的美文字内涵的美;音美:中国文字的读音有四声部,起伏跌宕,朗朗上口,虽然我们不能通过书法的画面直接听到文字的声音,但那带有节奏变化和韵律美感的线条,其表现力却给我们以声音的感觉与感动,比如我们在描述点画的书写速度变化时会说:如高空坠石、掷地有声、如雷鸣闪电、划破天空;形容作品章法的画面感时会说:如排山倒海、奔流不息,如山间小溪静静流淌等,这些无声的线条组合却变成了有声的动感画面,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感目的形美:是通过人的视觉可以直接观赏到的,也正是书法家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汉字的造型美。
“感心、感耳、感目”透彻地分析了中国文字的视觉效果在观赏者中的内心感受,为我们学习研究书法和从事书法创作提供了形象的参照,做了有力辅垫。
特别是他说的“形美以感目”为我们如何提高作品的视觉效果一锤定音,当然,鲁迅先生提出的上述论段也仅就中国文字的一般书写特征而言,但要把它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应按照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在一般书写特征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再加工使其真正达到文字造型的艺术美,作品章法的和谐的美,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体现作品的表现力。
二、关于视觉效果与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书法家其鉴赏能力最为重要,试想,一件书法作品摆在你的面前却读不懂,分不清优劣、好坏,何以谈得上创作?其水平也不会太高,鉴赏能力就是人的眼力、观察力、识别真假好坏的判断力,是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我们知道,书法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其内涵容量极大,包含:文学、美学、哲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原素的综合因素反映,因此内涵非常丰富,一件成功之作,它所表现出来的或是雄强的,或是奔放的,或是阴柔的,或是静穆的,给人的感受有的如大海波涛、激浪翻滚,有的如山间小溪,涓涓流淌,这是通过作品中线条的曲直长短及节奏的变化,为观赏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更是书法家高超的笔墨技巧,丰富的思想内涵浚发于笔端,展现在作品之中的体现。因此,视觉效果与鉴赏能力密不可分,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因而要爱好广泛,博览群书,一切与书法相关的艺术门类都要涉猎,比如:作品内容的选择涉猎到文学中的诗、词、联、赋等,美学哲学中的中和之美,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书法作品章法的影响,创作当中的作品表现力,除了要求掌握过硬的笔墨技巧以体现出丰富线条的变化外,将音乐当中的节奏、韵律美,绘画之中的某些创作手法,舞蹈中的动感节拍及造型的美,巧妙地融入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线条的鲜活性及作品内涵的丰富性。
提高鉴赏的能力还应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碑帖广泛和深入的学习研究,人常说:“见多识广”所以要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开拓视野,提高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要知晓书法作品的来源与出处,同时要清楚作者的创作意图,品味作者情感趣味的渗透与过硬的笔墨技巧有机的融合,以强化创作中线条的质感和力度,这对于我们提高观赏作品的能力和洞察力,分析作品的优与劣、得与失,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作品创作水平和高度,意义重大。
三、传承经典与借鉴融合
传承经典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为我们今后对书法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保存和储备优质的文化藝术资源;借鉴融合是在继承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融合,一切与书法有关的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某些原素赋予书法艺术新的生机与活力。前文是“根”,后文是“脉”;传承经典是根本,借鉴融合是方法和手段,“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学习书法永恒的主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优秀的碑帖的范本不胜玫举。因此,学习书法当从临摹碑帖入手,这是继承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也是今后进行书法创作不可缺少的基础训练,只有懂得临摹碑帖的方法,掌握其运笔的机理,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前人说:“取法乎上,方得乎中;取法乎中,方得乎下。”那么我们临摹碑帖就应从经典学起,从书体上讲: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相应的经典碑帖范本。
临帖是为了继承,是为了打好书法创作的基础,而创作则是在临摹传统碑帖基础上,通过借鉴与融合,丰富自己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的书路和风格,从而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发挥给观赏者与从不同视觉感受和效果,其方法是:借鉴与之相关的书体的某种原素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某种原素,然后慎重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以改变自己原有模仿的雏型,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境地。
总之,借鉴与融合是打开创作之门的金钥匙,是丰富创作手法的新课题,在借鉴中自然的过度、慎重巧妙的融入,决不能生搬硬套,任笔为体,成为俗书,否则将会使你的书法作品暗然失色、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书法创作要以传承经典为根基,以借鉴融合提高鉴赏能力为手段,从彰显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出发,创作出视觉效果好、表现力强的精品力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