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数感为抓手,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成为课堂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感;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數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数感被摆在了首要位置,数感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成为课堂的重中之重。
  分数是一类很特殊的数,它不仅像整数一样表示“量”,也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掌握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把《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逐渐生成数感,并学会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精彩回放:
  片段一:数形结合,在数学思考中,萌生数感
  师:同学们,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我是小小设计师”(出示课件如图:)
  师:课前同学们借助助学单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自主探究,现在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你找到的分数,一会小组展示。
  师:请看合作要求:
  1.组内交流你找的分数,说清楚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2.小组长汇总,注意去掉重复的分数。
  小组汇报交流找的分数。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分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出其中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就是分数。(出示分数的定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为什么同样是8个圆圈,同学们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
  生1: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也不一样,比如,是八个圆圈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是。
  生2:我同意你的想法,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取的份数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才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我们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看到了分数的本质,它只与平均分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有关。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游戏,让孩子们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创造出更多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借助“为什么同样是8个圆圈,却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这一问题深度引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握分数的实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借助大量的分数,帮助学生萌生数感。
  片段二:创作“想象画”,在逆向思维中建立数感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认识了单位“1”,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你瞧,熊大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它可是有任务的,它想请大家帮它设计一幅图,(出示一个图形,只露出一个部分):
  师:同学们,你们瞧,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请想象一下整个图形,并把它画下来送给熊大作为礼物好吗?(学生创作想象,并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想法)
  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设计了这么多作品,想一想,它们的画法不一样,为什么的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三角形就占了整体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一下就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三幅图都是把整体平均分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三角形占了整体的。
  师:熊大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代替熊大谢谢大家,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分析: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创作“想象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不知不觉地把分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有了鲜明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与此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乐于助人。
  片段三:联系生活,在实际应用中,增强数感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分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分数,你能联系实际生活,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生1:我们班55人,我是全班的。
  生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我能分到蛋糕的。
  ……
  分析:“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感的六个具体体现之一。为了较好地落实这一能力目标,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分数说一句话,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利用语言这一思维外壳把建立的数感“显现”出来,将培养学生的数感真正落实到实处。
  案例反思
  (一)提供“助学单”为载体,让学生借力而行
  数学概念的建构必须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概念的内涵,借助具体的实例,架起抽象概念与理解感知的桥梁。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前设计上,以助学单为载体,让学生借力而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小组交流、展示,孩子们在交流中,经验得到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定,在补充中,意义得以拓展,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扫除障碍。课上,“巧妙借助8个圆圈,你能设计出哪些分数”这一问题情景,较好地还原了分数实则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这一本质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营造“思考”之意境,让学生溯流而上
  传统的概念教学就是教师自己的“主场”,老师神采飞扬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记,收效甚微。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看似无心实有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发现问题的本质。本次的设计中,通过创作“想象画”,创设思考意境,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打通学生的思维结点,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把握分数的实质,在课堂上有意营造“思考”意境,让学生溯流而上,没有学生的死记硬背和老师的过分强调,学生在顺其自然中把握概念的要领,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学也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的课堂,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充分感知、体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作为一名年轻数学教师,我会在日常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借助助学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把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让我们把核心素养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核心素养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陈海连.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数感”,渗透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116.
  [2]林小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81-82.
  [3]梁尚扬.浅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数感[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1):79.
  [4]吴成业.培养学生数感,提高核心素养:人教版《数字编码》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2016(6):13-16.
  编辑 高 琼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目标是一个灯塔,它引领着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师生互动、课堂评价等许多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达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隐性的、不可用纸笔量化的情感行为,它需要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教学、评价与之形成相应的高度的默契。本文以“通信连万家”课堂教学为例,尝试在课堂观察视野下,建构一
一篇文章就是一棵樹,树有树根,文章也有文章的根。文章的根在哪儿呢?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我在教学《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时,就采用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文,动手画“知识树”,不仅很快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还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教学《我的舞台》的主要流程。  一、整体把握内容,构建“知识树”框架  1.找“题眼”  提到“舞台”,同学们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
【案例背景】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多以理解文本、写好作文和识字组词为重点,并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和自主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所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成为课堂增效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花边饺子》这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反思与评鉴,力求探究课堂增效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案例描述】   《花边饺子》是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
一间小小的教室,是培养孩子好习惯与塑造品格的大天地。它们有待我们和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慢慢地完成,而最终完成的就是我们生命本身。   开学初我接任了新的班级,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减少陌生感,我以“猜名字”的游戏来介绍自己。一下子,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竟有孩子主动围着我说:“老师,你真幽默,我喜欢和你做游戏。”我欣慰地感到与孩子们的见面“初战告捷”。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天性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思想及育人手段不断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创设优质教学体系和营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其中“教学细节”是教师容易忽略的育人环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综合成效的内因之一,为此教师需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方法及教育思想,找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的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细节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做保障。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安全感,如果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对孩子的心理、品德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成为问题学生。如何让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回归教育正轨,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探索   据民政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十年持续走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离异家庭的牺牲品,加之这些学生处于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要让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如何在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游戏,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什么是主题性区域活动  
摘 要: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是灵动的个体,他们使课堂出现各种难以预设的生成性资源。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更有效?通过一系列教学研讨与课例分析,总结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生成”的几条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个体;课堂教学;生成资源;课堂记录;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
摘 要:结合学习动机的理论,以户外探索性游戏“保龄球”课程为例,从探寻其价值、审思现状、解析学习动机的多维视角、“生长式”游戏的深度学习建构等几方面,挖掘户外“保龄球”课程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幼儿的“学力”。   关键词:内在动机;“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策略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出:一是需要(need),体现“人”本身的学习特质;另一个是刺激(stimulation)。   一、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贯穿于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让情感相融,让思维碰撞,让教与学体现出深度。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以《找春天》这篇课文为例,阐述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语文;情境;案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一种科学合理又恰当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融情入境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