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劳动德治思想管窥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期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可知目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国情的认知情况较好,但部分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方式、宣传推广、趣味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现存问题,强化新媒体宣传培育路径,促进各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面临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同、一体化建设动力不足和机制不畅的困境.教育评价机制、思政课建设政策和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是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主要因素.革新教育评价机制、细化地方思政课建设政策、构建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常态协同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为着力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三是融入网络多媒体;四是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五是融入校园文化;六是融入大学生党建活动.
概念是构成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元素,概念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政课概念教学的最终归宿,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术语,使学生认知和掌握概念背后的问题意识、理论逻辑、思想方法和价值立场.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得以奠基的原创时代.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理论视域呈现为唯物史观向唯物辩证法的转换,其核心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生活化,贯穿着社会理想建构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合理张力,以及“总体性社会存在”与“结构性主体理论自觉”互动建构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的过程性统一、促进哲学思想与实际工作方法间的辩证转化、具体实践基础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相互融通、融入生活的原则与群众利益原则的辩证融合.这些原则揭示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
福建省屏南县龙潭里陈氏家族留下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刻本书籍与手抄写本.文章利用这批实际被使用过的书籍,从四个方面讨论乡村的文本流通与文本知识的传播:一是,占刻本书籍比率最高的科举用书,显现出此山区社群在地方权力结构改变下,为培养参与科举考试能力而引进外部文本知识所做的努力.二是,陈氏能成为龙潭里唯一有功名的家族,从其家族仪式专家传统及其科仪本的传抄和收集来看,可能是因为之前已具备操作复杂文字的能力,这亦可见仪式文字传统较科举更早进入此家族.三是,从板刻与手抄的蒙书可以看出,作为吸收与使用文本知识的基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的必然选择、拓展教育内涵的关键渠道、落实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进入新阶段,要把握好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和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等基本原则.立足高校具体实践,从提升教育互动有效性、发挥青年学生主体性、突出形式开展新颖性、注重学习实效持续性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全面深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发展阶段更为复杂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局势、更为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动把握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将目光和精力集中到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上,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首次提起笔来为杨先生写点什么,是将近二十年之前,先生年臻耄耋之际.那趟我有幸被邀,在香港中文大学为先生所举办的八秩寿辰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如今时光荏苒,转眼先生已年届期颐了,这是国际物理学界和我国科学界罕有的盛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