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起,晨光中裁香云纱,纹理似水光滟潋,如太阳初升时的湖面。
午后,捡拾布篮,飞针走线间,时光流转,抬头已是“斜光照墟落”。
晨起西落,四时轮转,生活里若多几许这样的安然,也不负她忙里偷闲。
针线的主人是福绵绵,一个生在手艺世家的川南女子。一次不经意的浏览,发现她上传微博的大襟衣图片,那是一件黑色香云纱的偏襟上衣。那细密的针脚,细致的剪裁,惹眼的扣带,任谁看了都想多瞅几眼。
这份精致更让我想起奶奶一辈子的穿着。即使现在已经年过八旬,奶奶依旧穿着大襟衣,只是衣服需要她亲自缝制,因为商店里从没见过大襟衣的身影,大多的裁缝也不会制作。因而那图片更是让我倍感亲切,决定要联系上这位制作大襟衣的艺人,向她讨教一二。
一针一线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能做出这样衣服的人,定是个悠闲之人。而等到她的回复,却是在我私信她的一个月以后。聊天中得知,她还有着忙碌的工作,而且经常加班。只是谈到大襟衣时,她一副温婉柔情。
她坦然,自己对大襟衣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大襟衣是起源于清朝的旗装,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很多人日常的着装款式。“大襟衣”因左右两襟大小不一,大襟将小襟掩盖而得名,现今一般为左襟大右襟小,穿时左襟将右襟遮盖,并用盘扣系结于右胸上侧及腋下,直到腰际。
聊起那件黑色香云纱的大襟衣,福绵绵说,那是一个制作陶瓷的朋友订制的衣裳。她人很娴雅,也很淡泊,而且一直从事茶艺和手工陶瓷制作,对传统和手工都非常喜欢,且有自己身体力行的体会。因此,她在订制时,要求不要花哨,要极简。福绵绵也喜欢整体极简风格,根据朋友的要求和性格,她从纽扣、手缝针法等细节的处理上,都追求精致。
首先,她选了本身就极其传统的优质面料——香云纱【1】。因为这种面料不仅传统、穿着舒适,还略带光泽,但又不似真丝缎那样闪亮,很符合朋友内敛、精致的气质。在面料选择好后,她设计了最简单的款式,扣子也是用的一字扣,连一个盘花的扣子都没有。但因为如果扣子与衣身全是黑色,会显得沉闷,因此福绵绵为它配了银扣头,能从整体的黑色中有所点缀,给衣裳添几分灵气。
因为大襟衣本就是一种悠闲生活的体现,因而,福绵绵在选择布料时,只选丝、棉、麻这三种穿着舒适的纯天然布料。而且衣服的每一个连接处也都拒绝缝纫机,绝对都出自她的亲手缝制。她说:“这种细密缓慢的针线碰触,像收音机里的昆曲,低声慢吟,余音绵绵。”针和线碰触的声音,耳朵是听不到的,但是“心”听得到。
由此可知,福绵绵制作如此精致的一件大襟衣,剪刀、针、线足以。大襟衣都是平面一片式剪裁。即衣服整体是由一片布裁剪而成,只有立领、小衣襟部分是另一片布拼接。传统的偏襟、对襟衣裳及旗袍都是这样的工艺。因而,制作大襟衣远远比现代立体剪裁的唐装、旗袍费布。一件中号的女式上衣,唐装用料一般在1.4—1.5米左右,而中式衣衫却需要2.2米甚至更多。
福绵绵说,虽然这样的裁剪看似简单,就一片布,挖个领,加片小衣襟,其实在简单的表象之下,它有独特的裁剪工艺。
裁剪前要把布对叠成一定的斜度,开襟后,要用传统的抻拔工艺处理衣襟,再重新斜叠布料,再画图,再裁剪。因而,大襟衣不可能如西装、唐装、旗袍那样有纸样,它也无法按固定的纸样来制作。旗袍、唐装、西装,都可以根据标准体型,制作纸型模板,大量复制开去。而传统衣衫只能按量体的尺寸,老老实实地在布上边剪边画裁剪图,很难实现批量。
一思一绪的生活
“要有窗,推开就看见一片绿色;要有画、有茶、有莲蓬,画框要原木、窄边;一定要有以往的传承、生活的气息和花草的生气;家具一定是要木质,有好的漆面,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跟随自己一起沉淀出包浆,款式要简洁……”这是福绵绵向往的日子,她也会为缝制盘扣而废寝忘食地陶醉在这样的生活中。
大襟衣上一个小小的盘扣,需要先将布斜裁成1.5厘米左右的布条,再将布条叠成四等分,两边向内扣好,再在内里夹上棉线,用针缭缝成扣条,根据所需形状盘成各种花形。“好的扣条要松紧适度、平直,不能盘旋扭曲。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一整晚才能缝出一小段……”很多时候,忙碌几个晚上,成果也只是一根几米的扣条。福绵绵还透露如果是制作大花扣,内里还需加入细铜丝,以方便定型。
每一件衣服虽然形式大体相同,但福绵绵会在细节上尝试不同的工艺。比如盘扣就有一字扣、蝴蝶扣、四合扣、琵琶扣、葫芦扣、大花扣等多种扣形,偏襟处也分小圆襟、大圆襟、方襟、双圆襟、连环襟等多种设计,还能在偏襟上做出绲边【2】、嵌线、盘花档等多种工艺。而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在福绵绵看来都是一种享受。每件衣裳都会有新尝试,每次尝试都会收获不同的喜悦。
穿大襟衣的年代,世界是恬静的、清澈的。福绵绵制作大襟衣时,心情也是平和的、淡然的。她手下所有的衣裳,都从一块美好的布料开始,然后一针一线,小心慢缝,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衣服如人。福绵绵手下的大襟衣都是连肩袖,没有肩线的拼合,从肩头自然垂坠下去,会有层层皱褶,使衣裳整体有了行云流水般的俊逸气质。而现代制衣工艺中的胸省【3】、腰省在大襟衣中是不会用到的,大襟衣无胸腰身,是宽松而不是贴身的。包容、内敛自古就是先辈们希望传承的性格特质。反映在着装上,亦是如此。大襟衣体型皆宽大,不紧身,更无胸省、腰省,表达的是身体曲线的含蓄之美。 而且宽大的衣型使人显得圆润、温和。宽袍大袖不像现在修身窄袖的服装那么方便,比如泡壶茶之前,可能要做的先是整理好宽大的衣袖,一手扶袖,一手执壶,以免茶水沾湿了衣袖。这个过程初看是繁复的,但实际上哪怕就是这几个小动作,也是一场微小的让我们的心慢下来、安静下来的仪式。“真正有多少事值得我们去奔忙呢?内心的安和平静,在我看来更重要。”福绵绵如是说。也许,这样的衣形真的也会让我们疲于奔波的心自然而然安静下来。
简而言之,大襟衣形简而独有自在、随意、雅致、隽秀的神韵。正是源于这份自在随意,福绵绵会把针线和布料随身带着,甚至等客户的时候也能缝上两针,忙碌里也不忘精心拾掇生活。
一祖一辈的延续
福绵绵的手艺是妈妈教的,妈妈的手艺传自祖祖【4】,祖祖是一个裁缝。“我想把一件传统中式衣裳诞生的过程整理和记录下来。”她多次被问及为什么学做大襟衣,回答令人感动。
当然,并非从小就有这样的志向,原本手工缝制大襟衣只是福绵绵的一种爱好。小时候放假时,她跟随母亲去办公室,为了避免她吵闹,母亲会拿一个绣样给她让她绣花,或是一团毛线,教她针织或钩织。因此,福绵绵很小就开始接触手工,幼儿园时已经会一点简单的针法,小学时毛线针织、钩织的各种针法几乎都掌握了。就这样,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欢做手工。
一次与爸妈去桂林旅游,从月亮山下来时,看见一位阿婆穿了一件白底蓝花的棉布偏襟衣裳,虽然工艺是机缝的,但剪裁,特别是偏襟处的剪裁很好。因为缝制偏襟衣裳的裁剪方法、缝纫方法均来自于妈妈的传授,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所以福绵绵很想找一些资料或拜访一些老手艺人,学到关于技巧和比例更多的知识。于是问那位阿婆衣服的出处,当得知那个裁缝在白沙镇时,他们一家人不顾暴雨已至,立刻赶往白沙镇。因为阿婆关于那位裁缝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裁缝姓什么,他们便在镇上一家一家地找。找了一个下午,终是没找到。虽然是这样,但一家人冒雨去一个陌生的小镇,只为探访传统手工艺,听来总是令人温暖。也许正是这种家族的传承与家人的支持,更让福绵绵坚定了信念。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逐渐发现一直奋勇直前去打拼事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从小就崇尚自由、简单的生活,无需太多物质,更不希望因为物质反被困住。因此,她更希望把爱好发展为一种生活状态。在她看来,手艺人心思都在手艺上,专注、安静,也因有一技傍身,人是自由的,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
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了感受到祖辈血脉在自己身上的延续,福绵绵在手工缝制大襟衣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做个手缝中式传统衣服的小裁缝。”这是福绵绵的理想。“针线最是消弭时间,一件衣裳从秋天缝到冬天,竟浑然不觉。”她喜欢跟人分享手缝大襟衣时的点滴感悟,细腻、琐碎和柔软。也许,此刻,她正坐在闹市的闲静一隅里,飞针走线,陶醉在午后的斜阳里。
午后,捡拾布篮,飞针走线间,时光流转,抬头已是“斜光照墟落”。
晨起西落,四时轮转,生活里若多几许这样的安然,也不负她忙里偷闲。
针线的主人是福绵绵,一个生在手艺世家的川南女子。一次不经意的浏览,发现她上传微博的大襟衣图片,那是一件黑色香云纱的偏襟上衣。那细密的针脚,细致的剪裁,惹眼的扣带,任谁看了都想多瞅几眼。
这份精致更让我想起奶奶一辈子的穿着。即使现在已经年过八旬,奶奶依旧穿着大襟衣,只是衣服需要她亲自缝制,因为商店里从没见过大襟衣的身影,大多的裁缝也不会制作。因而那图片更是让我倍感亲切,决定要联系上这位制作大襟衣的艺人,向她讨教一二。
一针一线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能做出这样衣服的人,定是个悠闲之人。而等到她的回复,却是在我私信她的一个月以后。聊天中得知,她还有着忙碌的工作,而且经常加班。只是谈到大襟衣时,她一副温婉柔情。
她坦然,自己对大襟衣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大襟衣是起源于清朝的旗装,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很多人日常的着装款式。“大襟衣”因左右两襟大小不一,大襟将小襟掩盖而得名,现今一般为左襟大右襟小,穿时左襟将右襟遮盖,并用盘扣系结于右胸上侧及腋下,直到腰际。
聊起那件黑色香云纱的大襟衣,福绵绵说,那是一个制作陶瓷的朋友订制的衣裳。她人很娴雅,也很淡泊,而且一直从事茶艺和手工陶瓷制作,对传统和手工都非常喜欢,且有自己身体力行的体会。因此,她在订制时,要求不要花哨,要极简。福绵绵也喜欢整体极简风格,根据朋友的要求和性格,她从纽扣、手缝针法等细节的处理上,都追求精致。
首先,她选了本身就极其传统的优质面料——香云纱【1】。因为这种面料不仅传统、穿着舒适,还略带光泽,但又不似真丝缎那样闪亮,很符合朋友内敛、精致的气质。在面料选择好后,她设计了最简单的款式,扣子也是用的一字扣,连一个盘花的扣子都没有。但因为如果扣子与衣身全是黑色,会显得沉闷,因此福绵绵为它配了银扣头,能从整体的黑色中有所点缀,给衣裳添几分灵气。
因为大襟衣本就是一种悠闲生活的体现,因而,福绵绵在选择布料时,只选丝、棉、麻这三种穿着舒适的纯天然布料。而且衣服的每一个连接处也都拒绝缝纫机,绝对都出自她的亲手缝制。她说:“这种细密缓慢的针线碰触,像收音机里的昆曲,低声慢吟,余音绵绵。”针和线碰触的声音,耳朵是听不到的,但是“心”听得到。
由此可知,福绵绵制作如此精致的一件大襟衣,剪刀、针、线足以。大襟衣都是平面一片式剪裁。即衣服整体是由一片布裁剪而成,只有立领、小衣襟部分是另一片布拼接。传统的偏襟、对襟衣裳及旗袍都是这样的工艺。因而,制作大襟衣远远比现代立体剪裁的唐装、旗袍费布。一件中号的女式上衣,唐装用料一般在1.4—1.5米左右,而中式衣衫却需要2.2米甚至更多。
福绵绵说,虽然这样的裁剪看似简单,就一片布,挖个领,加片小衣襟,其实在简单的表象之下,它有独特的裁剪工艺。
裁剪前要把布对叠成一定的斜度,开襟后,要用传统的抻拔工艺处理衣襟,再重新斜叠布料,再画图,再裁剪。因而,大襟衣不可能如西装、唐装、旗袍那样有纸样,它也无法按固定的纸样来制作。旗袍、唐装、西装,都可以根据标准体型,制作纸型模板,大量复制开去。而传统衣衫只能按量体的尺寸,老老实实地在布上边剪边画裁剪图,很难实现批量。
一思一绪的生活
“要有窗,推开就看见一片绿色;要有画、有茶、有莲蓬,画框要原木、窄边;一定要有以往的传承、生活的气息和花草的生气;家具一定是要木质,有好的漆面,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跟随自己一起沉淀出包浆,款式要简洁……”这是福绵绵向往的日子,她也会为缝制盘扣而废寝忘食地陶醉在这样的生活中。
大襟衣上一个小小的盘扣,需要先将布斜裁成1.5厘米左右的布条,再将布条叠成四等分,两边向内扣好,再在内里夹上棉线,用针缭缝成扣条,根据所需形状盘成各种花形。“好的扣条要松紧适度、平直,不能盘旋扭曲。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一整晚才能缝出一小段……”很多时候,忙碌几个晚上,成果也只是一根几米的扣条。福绵绵还透露如果是制作大花扣,内里还需加入细铜丝,以方便定型。
每一件衣服虽然形式大体相同,但福绵绵会在细节上尝试不同的工艺。比如盘扣就有一字扣、蝴蝶扣、四合扣、琵琶扣、葫芦扣、大花扣等多种扣形,偏襟处也分小圆襟、大圆襟、方襟、双圆襟、连环襟等多种设计,还能在偏襟上做出绲边【2】、嵌线、盘花档等多种工艺。而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在福绵绵看来都是一种享受。每件衣裳都会有新尝试,每次尝试都会收获不同的喜悦。
穿大襟衣的年代,世界是恬静的、清澈的。福绵绵制作大襟衣时,心情也是平和的、淡然的。她手下所有的衣裳,都从一块美好的布料开始,然后一针一线,小心慢缝,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衣服如人。福绵绵手下的大襟衣都是连肩袖,没有肩线的拼合,从肩头自然垂坠下去,会有层层皱褶,使衣裳整体有了行云流水般的俊逸气质。而现代制衣工艺中的胸省【3】、腰省在大襟衣中是不会用到的,大襟衣无胸腰身,是宽松而不是贴身的。包容、内敛自古就是先辈们希望传承的性格特质。反映在着装上,亦是如此。大襟衣体型皆宽大,不紧身,更无胸省、腰省,表达的是身体曲线的含蓄之美。 而且宽大的衣型使人显得圆润、温和。宽袍大袖不像现在修身窄袖的服装那么方便,比如泡壶茶之前,可能要做的先是整理好宽大的衣袖,一手扶袖,一手执壶,以免茶水沾湿了衣袖。这个过程初看是繁复的,但实际上哪怕就是这几个小动作,也是一场微小的让我们的心慢下来、安静下来的仪式。“真正有多少事值得我们去奔忙呢?内心的安和平静,在我看来更重要。”福绵绵如是说。也许,这样的衣形真的也会让我们疲于奔波的心自然而然安静下来。
简而言之,大襟衣形简而独有自在、随意、雅致、隽秀的神韵。正是源于这份自在随意,福绵绵会把针线和布料随身带着,甚至等客户的时候也能缝上两针,忙碌里也不忘精心拾掇生活。
一祖一辈的延续
福绵绵的手艺是妈妈教的,妈妈的手艺传自祖祖【4】,祖祖是一个裁缝。“我想把一件传统中式衣裳诞生的过程整理和记录下来。”她多次被问及为什么学做大襟衣,回答令人感动。
当然,并非从小就有这样的志向,原本手工缝制大襟衣只是福绵绵的一种爱好。小时候放假时,她跟随母亲去办公室,为了避免她吵闹,母亲会拿一个绣样给她让她绣花,或是一团毛线,教她针织或钩织。因此,福绵绵很小就开始接触手工,幼儿园时已经会一点简单的针法,小学时毛线针织、钩织的各种针法几乎都掌握了。就这样,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欢做手工。
一次与爸妈去桂林旅游,从月亮山下来时,看见一位阿婆穿了一件白底蓝花的棉布偏襟衣裳,虽然工艺是机缝的,但剪裁,特别是偏襟处的剪裁很好。因为缝制偏襟衣裳的裁剪方法、缝纫方法均来自于妈妈的传授,只能说是一家之言,所以福绵绵很想找一些资料或拜访一些老手艺人,学到关于技巧和比例更多的知识。于是问那位阿婆衣服的出处,当得知那个裁缝在白沙镇时,他们一家人不顾暴雨已至,立刻赶往白沙镇。因为阿婆关于那位裁缝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裁缝姓什么,他们便在镇上一家一家地找。找了一个下午,终是没找到。虽然是这样,但一家人冒雨去一个陌生的小镇,只为探访传统手工艺,听来总是令人温暖。也许正是这种家族的传承与家人的支持,更让福绵绵坚定了信念。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逐渐发现一直奋勇直前去打拼事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从小就崇尚自由、简单的生活,无需太多物质,更不希望因为物质反被困住。因此,她更希望把爱好发展为一种生活状态。在她看来,手艺人心思都在手艺上,专注、安静,也因有一技傍身,人是自由的,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
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了感受到祖辈血脉在自己身上的延续,福绵绵在手工缝制大襟衣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做个手缝中式传统衣服的小裁缝。”这是福绵绵的理想。“针线最是消弭时间,一件衣裳从秋天缝到冬天,竟浑然不觉。”她喜欢跟人分享手缝大襟衣时的点滴感悟,细腻、琐碎和柔软。也许,此刻,她正坐在闹市的闲静一隅里,飞针走线,陶醉在午后的斜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