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家诚信思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q_s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诚信不仅是个人得以立身的根基,也是国家立国之本,家庭中的“孝”以“敬”为先,“敬”与“诚”又分不开。在社会层面中,“信”不仅包含于“仁”中,同时以“仁”作为标准去衡量,“诚信”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也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人无信则不立,国不信则无本,以诚待人,以真心实意行孝敬之礼,把诚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作为政府对民众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 诚信;孝;仁;治国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6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由历史积淀下来的,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明,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智慧的象征。灿烂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定自身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而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更是民族的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诚信”一词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其内涵与儒家思想更是有着莫大的联系。“信”是儒家“五常”中的道德范畴之一,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诚信思想不仅体现在《论语》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个人层面上,也体现在“孝以敬为先”的家庭层面上,同时还体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交往中的道德层面上,以及体现在“民无信不立”的治国之要上。
  一、人无信不立
  “诚”与“信”所指的都是言行真实之义,若曾许诺,则定言出必行,守信践诺,若言行不一,不能践诺,就是失信,失信于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子曾经在《论语·为政下》中这样告诫弟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其中“輗”和“軏”指的是在古代车中连接车辕和车横的关键部件,如果没有这个关键部件车子再好也无用,孔子以此来说明“诚信”的作用。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了诚信真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论语·学而上》中也说到“诚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省自己三次,为人做事忠诚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传授知识做到温习了吗?”《论语集释》中这样解释:“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在这里,尽心尽力去做事就是忠诚,不说谎话空话大话就是实,说实话做实事就是诚信。
  从以上内容里面,可以看到“诚信”对于个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中,“诚信”作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做到言语诚实,也要做到言行一致,说实话办实事,这就是诚信。
  二、孝以敬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被称为是“孝”文化,“孝”也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提倡“孝以敬为先”,而“敬”与“诚”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礼记·大学》里讲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正心指的是心要端正不存邪念,诚意指的是意必真诚而不自欺,只有意真诚、心纯正,自我道德完善,才能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这里看到“诚”就是指真心真诚,而在儒家“孝”思想里也可以看到真心实意的“诚”。
  《论语·为政上》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①孔子在与樊迟的对话中就谈到孝,在孟懿子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无违”,樊迟进一步问什么是无违,孔子的回答中贯穿着一个“礼”字,不管父母在世还是过世,对他们的礼是从始至终的。“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②还有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在集注里面就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最害怕孩子生病,而对父母的孝是担心父母生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与子游的对话中也对孝进行了解释,孝只是能喂养父母吗?犬马都可以养,但是如果对父母没有了恭敬顺从,那可养犬马有什么分别?这里重点提到了“敬”,这个敬指的是对父母的恭敬。还有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色难。”这里可以看到,用饮食、劳务来供养父母,这不算难事,但是能够和颜悦色来侍奉父母,这就难得了。从孔子的回答“无违”、事之以“礼”“唯其疾之忧”“孝以敬为先”“色难”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礼”“忧”还是“色难”都贯穿着一个“敬”字,“孝”不是单纯的物质赡养,而应该以“敬”为前提,应该是恭敬、真心实意的,是孝子内心对父母的挚爱之情,内外一致,从行为中也体现出对父母诚挚的敬意,真心实意的“诚”所表现出来的“敬”,这才是孝。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到,“诚”贯穿于家庭层面中,与“孝”有着天然联系,“孝以敬为先”对父母的孝不是单纯提供物质赡养,而更应该做到“敬”,以“敬”为前提,“敬”又是作为子女内心真心实意所发出的,并体现在行为中,从这个层面来看“敬”与“诚”又分不开。
  三、“仁”与“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孔子提出“仁、义、礼”,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构成四端之心,董仲舒加入了“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在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中“仁”与“信”又有着一致性,“仁”作为普遍的道德原则,而“信”作为具体的道德规范。一方面,“信”包含于“仁”中,“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纽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义理”,而以“义理”为主导也就是“信”的行为要与仁义同在,要依仁义而行。另一個方面,“信”作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应该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仁”作为标准去衡量,“仁、义、礼、智”都要依赖“信”而生。   由此可以看出,“信”是维护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是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忠实、践行,“信”又是“仁、义、礼、智”的前提。从社会层面来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原则,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就会陷入相互猜忌的境地,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共建和谐社会。
  四、民无信不立
  在《论语》中也提出了,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前提,对于国家来说,诚信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立国之本,为政之基。《论语·学而上》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治理国家有五个关键点,分别为“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朱熹称“治国之要,在此五者”。在这其中就提到“诚信”的作用,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不仅要做到对于国事的谨慎小心,同时对人民还应该做到诚信,这样才能够让人民对国家有信心,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国家和政府没有信心,这个国家也就危在旦夕了。
  关于“诚信”是立国之本,《论语·颜渊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集注里面这样解释,“言仓廪实而武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与我,不离叛也。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虽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从最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到诚信对于国家的作用,虽然人民没有食物必然会死,但是人总是有一死,若没有了诚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还不如死了为安。只有君王对民众做到了诚信,而且是宁死不丢掉对于民众的诚信,这样民众才能宁死不失信于君王从而做到不背叛君王。
  从中可以看到,“诚信”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是立国之本,是执政之要。如果政府没有了诚信,对于法律条文朝令夕改,那就等同没有法律。同样如果政府没有公平可言,没有诚信作为基础,就会失去民心,国家就会失去赖以支持的力量,灭亡是迟早的事。
  從以上四个方面对儒家“诚信”思想的理解中,可以看到,诚信不仅是个人得以立身的根基,也是国家立国之本,家庭中的行“孝”以“敬”为先,“敬”与“诚”又分不开。在社会层面中,“信”不仅包含于“仁”中,同时以“仁”作为标准去衡量,“诚信”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人无信则不立,国不信则无本,以诚待人,以真心实意行孝敬之礼,把诚信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作为政府对民众的基本准则,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根本。
  注释:
  ①②③程树德:《论语集释(一)》,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04页,第105-106页,第28页。
  ④程树德:《论语集释(三)》,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079-1081页。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3]熊文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渊源研究——以《论语》为基础[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4]邓立.儒家伦理“仁义礼智信”关系维度新探[D].贵阳:贵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高庆,女,汉族,云南临沧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对于孔子“尽美、尽善”这一评价,本文着重以复古视角,分别从“美”和“善”进行探析:“美”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艺术标准,艺术的展现与人的艺术标准共同形成美的理想;“善”是孔子音乐视角下的政治思想,艺术形式与展现内容相融合,达到和善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孔子视角阐述对《韶》和《武》评价的客观状况,根据史实纵横探析孔子音乐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 孔子;尽美尽善;音乐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1
期刊
【摘要】 阴阳学是指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蒙古族阴阳学是在观察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未经过哲学性思考的直接的、朴素的基本概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古代历史文献,论述了蒙古族阴阳学的发展步骤和基本特点。  【关键词】 蒙古族;阴阳;思想;概念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理论的宣传与创新等因素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这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优势、借助网络媒体、创新发展理念等有效路径来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
期刊
【摘要】 《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用歌舞的表现形式,带着所有人,返回到公元641年的大唐盛世。文成公主作为一名女性,她如何担负起和亲的重任,前往当时落后贫穷的吐蕃。在指导学生扮演文成公主这一角色,以及观摩演出和与创作团队交流的过程中,深感演员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去将这段流传千年的佳话演绎出来。在创造角色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揣摩,目的是为了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灵魂。  【关
期刊
【摘要】 正义是政治哲学上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正义问题开始直至今天,人们探索正义的脚步从未停止,人们渴望正义,希望生存在正义的世界之中。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不同,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这一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甚至存在诸多争论。在传统社会,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和伦理学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到了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科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这三者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学科,而正义
期刊
【摘要】 “通名假借”说是《马氏文通》的精华理论,却在传统语法研究中被湮没。本文运用杨光荣先生的“分析语法”来解释《马氏文通》的“通名假借”,以期发现其中的深刻蕴含。  【关键词】 《马氏文通》;词类;内涵义;外延义;词相变换;通名假借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46-02  基金项目: 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
期刊
【摘要】 西周时期的村社制度有一个很特殊的性质,即不属于奴隶制也不属于封建制。然而在维持村社制度乃至于整个周朝的社会结构中,《周礼》中的“六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六德不像汉朝董仲舒的思想一般具有道德教化以及思想禁锢的成分,也与春秋战国儒学所提倡“仁德”的理性化理论不同,六德在西周是得到过践行的。六德的这种德性不仅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在维系整个社会结构中野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西周;德性;社
期刊
【摘要】 历史人物的人格心理对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作为个性化人格的代表,秦始皇自卑且自信,恐惧而勇敢,多疑而果断,采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极端化人格特征进行心理分析有助于解释历史现象,人物行为动机,开辟新的角度研究其成就霸业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秦始皇;精神分析;防御机制;个性化人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在我國历史文化遗产中,文物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文物也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文物考古勘探上,一旦出现考古勘探不善问题,就会造成文物的破坏现象,给我国考古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针对在文物考古勘探中遇到的问题及对应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在日后文物考古勘探工作中减少文物被破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文物考古勘探的质量。  【关键词】 文物;考古;勘探  【中图分类号】D922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关键词】 川苗芦笙;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