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一书中,该书出版于1929年,是由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思·卡茨(Felix. M.Gatz) 汇编的关于德国十八世纪末叶以来音乐美学史的相关资料。卡茨通过对史料的选择、编排整理,梳理了这一时期德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脉络,并将康德哲学思想中他律论与自律论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流派划分中,把当时的音乐美学划分为自律美学和他律美学两个流派。
  【关键词】音乐美学;汉斯立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历史渊源
  自律论与他律论,作为一对相对存在的观点,用于划分音乐美学流派,它抓住了不同学说观点之间本质上的重大分歧,即音乐是受外在条件制约抑或纯粹由自身决定这一观点,并从中划分出一条分界线,这对于系统化地研究音乐美学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西方哲学史在对解释“思维与存在”这一对立关系众说纷纭的学说中衍化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的纷争。与哲学史相比,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他律论与自律论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远比唯心与唯物主义来得更为复杂。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概念和根本分歧。根据卡茨的观点,所谓他律论,是指音乐作为一种现象,主要是通过音响效果等形式反映音乐本身之外的某种客观规律现象,而这种客观规律通常是指人类的情感。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情感。而卡茨在书中提到的自律论则是“音乐的规律在音乐的本身”“音乐由自身所决定”“只有一种类型的音乐;全部音乐都是自律的”。自律论认为,情感不是音乐所持有的,音乐所反映的规律就是音乐的本身,我们可以从音乐的组成部分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配器等因素寻找其中的规律,而不是音乐之外的任何东西。每一项艺术必须从其本身为出发点去理解,根据其自身的技术条件去认识。与他律论相反,自律论强调,限制音乐的规则来自音乐本身。音乐的本质在于声音结构、音乐本身。不取决、不依赖于音乐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情感、音乐内容就是音乐本身。
  自1854年汉斯立克的《论音乐之美》出版后,自律论与他律论在音乐美学的划分中才正式确立,但关于自律与他律论的说法却是源远流长。关于他律论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提出的“音乐模仿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赫拉克利特(Heraklei- tos)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也是首个提出艺术模仿论的哲学家,他认为自然万物是通过对立斗争的不同事物而达到最初的和谐的,艺术也是如此,通过不同的音调对抗斗争而形成优美的曲调,这在本质上是模仿自然。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他也认同艺术模仿论的说法,认为文艺模仿于自然:“在许多基本的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动物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编织和缝补……从对天鹅和黄莺歌唱的鸟我们学会了唱歌。”而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Platon)曾提出,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第一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是人类模仿理念世界而形成的缩影,称之为第二世界,艺术则是模仿现实世界的缩影,与真实存在的世界隔着两层。虽然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承认的音乐美学观点都在于音乐是模仿现实生活的。
  在前人的基础上,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对音乐中的模仿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定义,他认为模仿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通过先天性的自主积极创造模仿自然,创造出更多的文明。并提出“节奏和乐调是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模仿,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性情。”他们承认音乐的内容源自于音乐之外的东西。
  关于自律论的起源,毕达哥拉斯(Pi-tagoras)曾提出,“数是万物之源,数是所有事物的要素,是天体是音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音乐的本源,数的比例关系即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构成了音乐的美与和谐。康德也曾提出,艺术是艺术家的天才的纯粹创造,这种艺术没有相互关联的利益。天才所独有的想象力使艺术达到了美的境界。柏拉图也曾提出艺术的形式美按其本质来说是绝对的。公元前2世纪,哲学家恩匹里克(Empiricus)也曾对音乐模仿论提出了怀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形式为音乐的起源,否认音乐表现事物是自律理论的萌芽。
  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占领了统治地位,音乐变成了与上帝联系的一种方式,强调音乐的美就是上帝的美,音乐变成了他律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让人们愈发注重运用音乐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与生活,音乐美学他律论占主导地位。直到十八世纪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音乐美学观,首次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从哲学方面提供了根据。他写到,“无标题的纯音乐属于纯粹美的范畴,它同花卉、图案一样,本身并无意义……这种音乐的美,做为纯粹美,它不涉及槪念、欲 望、没有目的,而只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论音乐的美》出版64年的康德《判断力批判》音乐美学观是汉斯立克音乐美学自律论的直接渊源。
  二、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的音乐美学自律论
  《论音乐的美》开篇首先说明音乐审美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音乐本身,并提出音樂美的法则与音乐本体材料和技术特点紧密相连,否认“情感被称作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这一观点。他提出音乐可以模仿外在的现象,表现情感的力度,通过乐音和各个和弦的强弱变化等差异,模仿物理的运动(快、 慢、升、降、强、弱),但绝不能明确地表达某一种情感,音乐可以表达形容词,但不能表达名词。
  在确立了自律论的基本观点之后,作者提出了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即“音乐美的原则是什么?”他在文中写到,音乐的美是存在于乐音和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的,音乐所特有的美。这种美不需要依附音乐以外的其他东西,它只存在于音乐本身,以旋律美为形象,节奏为命脉,和声提供新颖的基础,多样化的音色添上色彩的魅力,这些因素间的巧妙组合,彼此对抗融合形成统一的和谐关系,构成了音乐的美。这句话与我们前文提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音乐的本源,数的比例关系即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构成了音乐的美与和谐。”有些许相似之处,他们同样肯定了音乐的美存在于音乐本身的内部结构中,是一种不依附其他事物而存在的音乐自身的美。但是,汉斯立克在强调音乐的美来源于其本身的同时,提到在乐音结构中存在充满精神和情感的高度能力的精神内涵。他把这种“精神内涵”称之为“幻想力”,作曲家能否创作出美的音乐,在于是否运用幻想力创造出更优美的乐音组合形式。至于作曲家幻想力的来源,作者似乎也不能自圆其说,他把这归纳为一种“原始神秘的力量”,通过这种神秘的力量唤起作曲家心灵深处的音乐主题,将音乐材料进行整理创作出美妙的音乐,但我们无法追究这种力量的来源,只能去感应和接受。
  在树立论点“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的美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否定他律论认为音乐所表达的就是情感的同时,汉斯立克也针对情感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情感在音乐实践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其中包括作曲家利用情感将幻想力释放出来运用到创作中;演奏者通过乐器将情感转换成乐音,产生音响效果;观众被音乐所感动而产生的情感震撼,超过纯粹审美性的愉快。在肯定情感重要性的同时,作者也抓住观众通过音乐唤起情感这一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观众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音乐刺激而产生的情感是不一致的,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音乐唤起情感的原则,既没有基础,也不属于审美学。
  以上就是汉斯立克针对音乐的本质所提出的观点,他强烈抨击了在当时盛行的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等人为代表的他律论情感美学,提出了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寻音乐美的本质,而不是用感情论中非科学的主观意识对音乐进行评论,并确立了音乐美学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对立划分。即使汉斯立克的论点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或相互矛盾的论证,但不可否认,这本书提出的思想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推动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吸收国外声乐艺术经验的同时,一直坚持继承借鉴传统戏曲艺术之精华。例如,将戏曲的板腔体、吐字咬字、润腔技巧等运用于民族声乐的创作与表演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戏歌唱法”。其中,我国早期歌剧作品《白毛女》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试以这部歌剧的一个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为例,分析一下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和独特效果
期刊
【摘要】理解是当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均可概括为一种“相互理解”的关系。音乐理解,即音乐与人相互对话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解读都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而这些特性之间的差异性和同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主体意识。因此,笔者以文化为视角,解读音乐的理解现象及其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中的意义,自上而下地对当代音乐教育课程进行反思。  【关键词】理解;音乐哲学;文化;音
期刊
【摘要】当前,音乐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是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需求。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将缺乏创造力,无法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理念正不断更新,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关注中小学音乐教师,促进音乐教师发展是县域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应当也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先秦就有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实践的描述和总结,但近代学科意义的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始于20世纪。当今学界将中国传统音乐根据分属文化层次的不同,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类。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广阔,所以上述四类的音乐都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从现存的情况看,民间音乐无论是在曲目数量、社会影响抑或是传统的代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现代有重要影响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都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放在重要位置。旋律编创即旋律创作,它是音乐课程内容“创造”领域创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且层次较高的子目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学科开展了教学质量检测,其中,旋律编创以建构题的形式出现。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师在旋律编创教学中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初中音乐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初中音乐教学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初中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文分析了情感教学如何在初中音乐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情感教学非常常用的使用手法,在推行情感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引导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作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目标,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鉴赏各种类型与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促进他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以京剧为例,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进行细致研究。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京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鉴赏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
期刊
【摘要】慕课,是信息化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可借助慕课这一平台,将慕课的理论与实践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慕课在高中音乐课堂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音乐;慕课;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目前来看,慕课在基础教育中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如何才能将慕课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借
期刊
【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对音乐课堂的重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创造力。本文就此提出了促进学生培养音乐创作力的具体措施,例如通过感受自然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促进学生进行创作实践等方式,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优化课堂;创造能力;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通过感受自然
期刊
【摘要】目前,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大多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枯燥乏味,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音乐教学与游戏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游戏;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音乐游戏中情境导入  利用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学生的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