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2016,“聚宝盆”的发展激情四射,壮阔秀美的土地上硕果累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亿元,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720元、11539元,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500万美元。
有一种历史重任叫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海西州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创新发展,经济社会迈开了新步伐。
大力發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海西州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在盐湖码头关于“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全国最重要的资源”,以及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和州委“五个千”产业总体布局要求,立足海西实际,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更加深刻地贯穿到全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发挥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为主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框架,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建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
每每提及海西这片土地,苍凉与大美共存、荒寂与宝藏同生的浩瀚戈壁便会在人们脑海中映现。时过境迁,原来的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座工业厂房拔地而起,并携乘“柴达木巨轮”致力远行。而当我们惊叹于柴达木盆地遍野的“富矿”时,这些年来,特色农牧业的落地生根铺就了海西向绿色生态发展的另一条“康庄大道”。
以“柴达木枸杞”领军的特色农牧产业持续发力,书写下篇篇华章。尤其是在两年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特色农牧业为海西州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暖流”。农牧业生产连获丰收,农牧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农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同时,海西以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草牧业,加大草地围栏、畜用暖棚、人畜饮水和饲草料种植基地等建设,加快柴达木福牛、高原牦牛、藏羊、绒山羊、半细毛羊等生态畜牧业养殖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百亿元”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柴达木以“聚宝盆”自居外,还以其多样的地形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缔造了广袤粗犷的原始美。牧歌悠扬的情人湖畔、巍巍昆仑之万山之祖、浪漫怡人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置身天地交融线观瀚海雅丹、找寻雪山温泉远在地角的恋人、民族风情画卷里的陶醉……无不镌刻着柴达木悠久的历史、醇厚的文化、大美的风光。
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1105.8万人次,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59%,首次突破人次超千万、收入过半亿大关,提前并超额完成省级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初,海西州旅游局制定了“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海西”的发展战略目标,按照“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的发展新理念,将继续发挥海西地域特色,打造精品旅游产品,推动海西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努力实现以线串景,处处是景的目标,力争海西旅游业再创佳绩。
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年来,海西州以“一带一路”带为契机,深入挖掘海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多维度加大海西开放力度,全方位构建海西的“朋友圈”,全力打造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积极寻求智力和产业帮扶,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百舸争流、千帆竟渡的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2016年,海西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24个省市区签订框架协议204个,签约金额达1236亿元。
大力补齐发展短板
深入实施“十万百千”人才战略,广纳天下英才。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为基础,完善重点人才项目支持体系,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建设省外柴达木人才汇集中心。以引进高层人才为抓手,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以加大本土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培养本土“工匠式”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突出以用为本,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一岁尽时,春意动。2017年,新的征程已开始,让我们把更加坚定的信念化作一粒饱满充实的种子,埋入这32.5万平方公里浸透了柴达木各族儿女汗水和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有理由深信,春回大地时,它必将催发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枝嫩叶,带给我们又一度的春华秋实。
有一种历史重任叫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海西州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创新发展,经济社会迈开了新步伐。
大力發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海西州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在盐湖码头关于“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全国最重要的资源”,以及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新思路和州委“五个千”产业总体布局要求,立足海西实际,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更加深刻地贯穿到全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发挥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综合利用、金属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为主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框架,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四个工业园建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
每每提及海西这片土地,苍凉与大美共存、荒寂与宝藏同生的浩瀚戈壁便会在人们脑海中映现。时过境迁,原来的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座工业厂房拔地而起,并携乘“柴达木巨轮”致力远行。而当我们惊叹于柴达木盆地遍野的“富矿”时,这些年来,特色农牧业的落地生根铺就了海西向绿色生态发展的另一条“康庄大道”。
以“柴达木枸杞”领军的特色农牧产业持续发力,书写下篇篇华章。尤其是在两年前经济下行压力下,特色农牧业为海西州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暖流”。农牧业生产连获丰收,农牧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农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同时,海西以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草牧业,加大草地围栏、畜用暖棚、人畜饮水和饲草料种植基地等建设,加快柴达木福牛、高原牦牛、藏羊、绒山羊、半细毛羊等生态畜牧业养殖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百亿元”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柴达木以“聚宝盆”自居外,还以其多样的地形与独特的地理位置,缔造了广袤粗犷的原始美。牧歌悠扬的情人湖畔、巍巍昆仑之万山之祖、浪漫怡人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置身天地交融线观瀚海雅丹、找寻雪山温泉远在地角的恋人、民族风情画卷里的陶醉……无不镌刻着柴达木悠久的历史、醇厚的文化、大美的风光。
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1105.8万人次,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59%,首次突破人次超千万、收入过半亿大关,提前并超额完成省级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初,海西州旅游局制定了“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海西”的发展战略目标,按照“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的发展新理念,将继续发挥海西地域特色,打造精品旅游产品,推动海西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努力实现以线串景,处处是景的目标,力争海西旅游业再创佳绩。
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年来,海西州以“一带一路”带为契机,深入挖掘海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多维度加大海西开放力度,全方位构建海西的“朋友圈”,全力打造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积极寻求智力和产业帮扶,推动形成开放包容、百舸争流、千帆竟渡的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2016年,海西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24个省市区签订框架协议204个,签约金额达1236亿元。
大力补齐发展短板
深入实施“十万百千”人才战略,广纳天下英才。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为基础,完善重点人才项目支持体系,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建设省外柴达木人才汇集中心。以引进高层人才为抓手,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以加大本土人才培养为重点,大力培养本土“工匠式”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突出以用为本,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一岁尽时,春意动。2017年,新的征程已开始,让我们把更加坚定的信念化作一粒饱满充实的种子,埋入这32.5万平方公里浸透了柴达木各族儿女汗水和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有理由深信,春回大地时,它必将催发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枝嫩叶,带给我们又一度的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