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 一个拉祜山寨的脱贫故事

来源 :云南画报·云南铁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哀牢山西麓的云南省绿春县平河乡拉祜寨,生活着拉祜族支系苦聪人。这里地处中越边境,山高路远,景色壮丽,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活习惯以及难以根除的贫困,一直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上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队屡次进山寻找,将当时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苦聪人搬出密林,一次跨越多个社会发展阶段,走入现代社会,但小部分苦聪人仍因多种原因重回老林,继续游猎生活。
  从2017年开始,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深入,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场攻坚战再次在这里上演。
  拉祜寨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特困村。全村33户168人,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在3年前,村里还有人游居在密林中,全部家当不足百元,几乎处于赤贫状态。
  “很难想象,21世纪还有人直接睡在地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这就是我们找到部分拉祜寨人时看到的景象。”平河镇平河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朱福忠回忆,“那会,看到外人找来,拉祜寨人扭头就跑。大概是遁迹山林惯了,害怕与人接触。”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队找到拉祜寨人后,就曾帮他们开垦了田地、盖好房子。后来,当地政府还将茅草房升级为石棉瓦房。可他们
  村里盖起了崭新的两层小楼,曾经破败的茅屋已经渐渐消失,散落在外的拉祜人被请回了家。家里大到电视、太阳能、床、沙发,小到被子、枕头、牙刷,一应俱全。总是住了走、走了住,始终没定居。有人是习惯了野外生活,也有人是为了找吃的。
  拉祜寨村民、59岁的杨立甫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往往带着一块塑料布、一口铁锅就进山了,哪里有猎打、有木薯挖,就往哪里走。晚上,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感冒或拉肚子了,也不懂得医治,就拿鸦片来当药。
  久而久之,拉祜寨形成“整村式”“家庭式”吸毒,大部分人丧失劳动力,卖掉田地,只能回到密林。
  “别人致贫的原因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中共绿春县县委书记李国民将拉祜寨的贫困,称之为“硬骨头中的硬骨頭”。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县通过易地搬迁、就地戒毒、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开始新一轮的脱贫拉锯战。
  2017年1月,拉祜寨新建的33套两层小楼安居房完工,散落在外的拉祜人被请回了家。家里大到电视、太阳能、床、沙发,小到被子、枕头、牙刷,一应俱全。
  这次搬家,是搬了不知道多少次家的普立好最开心的一次,“长到15岁终于有了床,再也不用担心被石头硌得浑身疼了。”那天,他吃了一次猪肉,“比山上的田鼠肉好吃”。
  不过,这只是拉祜寨脱贫拉锯战的第一步。实现集中居住后,当地派驻由公安、医护、农科等专业力
  村民开始种植茶树、板蓝根、木耳、草果等产业。现在,拉祜寨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量组成的29人工作队,从教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洗澡、刷牙等生活习惯入手,带领全村晨跑、戒毒、耕种。
  “起初,村民们不知道怎么育苗、施肥,我们就组织全体人员到田间观摩;给村民每人配备了牙刷,大家却一把牙刷轮流刷,我们就手把手一直教;有村民毒瘾发作,我们就领来替代药物日夜守着他……”朱福忠说,为了让拉祜寨人戒毒、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耕作习惯,驻村队员没少想办法。
  如今,拉祜寨全村居民多次尿检均呈阴性,生理脱毒率达100%;脱毒成功后,不少年轻人还开始走出村寨,承包香蕉地;在稻渔种养、板蓝根、木耳、草果等产业的带动下,拉祜寨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2019年8月初,记者探访拉祜寨时,村民们正在半山腰集体补种茶树,层层稻田也已染上金黄。山巅云雾处的寨子里,孩子们正在嬉戏。9月,他们中将有10人升入初中,开始新的生活。
  雨后的中越边境,云遮雾罩、气象万千,在无人机镜头下,这里有着云南最美的原乡风景,云海中依稀可以看到拉祜寨整齐的漂亮小楼若隐若现,千百年来,拉祜寨终于迎来了最美的一刻!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电网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电网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建立一个标准化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文中提出了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旨在借助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和业务深度融合,引导未来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网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前言  近年,电网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云嶺高铁开通以来,昆明客运段全体高铁乘务员把标准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把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积极践行热情、温馨、美丽、幸福的金花内涵,以细致入微的关怀、精神饱满的面貌、温暖亲切的微笑为旅客营造温馨旅途。
期刊
8月初秋,为期5天的创意云南2019文化产业博览会(下称“2019云南文博会”)圆满落下帷幕。以“文化融合发展 创意提升价值”为主题的本届文博会,再次全面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态势,成为一场文化荟萃、特色鲜明、热闹非凡的交流盛会。  2019云南文博会全面升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共吸引了国内外1300余家文化產业界企业参展。广东、浙江、海南、福建等省的企业积极参展,阿富汗、菲律宾、日
期刊
编者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为做好新时代外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云南省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上来,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确保对外交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云南主动服务融入国家战略
期刊
乡愁 在远古先祖的追忆里  亿万年前,史前巨无霸恐龙,曾在这里演化生命的精彩。楚雄9县1市,有8个县市都发现了恐龙化石,遗存从两亿年前到6000万年前的生命密码,世界恐龙之乡的惊世奥秘等着人们去一—破解。  170万年前,元谋人在这里建设东方人类的故乡。他们逐水而居,采撷渔猎,逐渐向外开枝散叶。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的文明和文化辉煌灿烂。彝族人先民观天测影,在万年前便开始掌握日、月
期刊
云南人喜欢说“吃茶”,朴素、直白,这个“吃”不等同于“喝”,也包括把茶叶吃下肚。  从先民生嚼茶叶开始,茶一路走来,入菜、入药、入饮,布朗族的竹筒煮茶和酸腌茶、纳西族“龙虎斗”、彝族烤盐茶、白族三道茶、基诺族舂茶等等,云南少数民族吃出了自己的花样。  随着普洱茶风靡,近两年煮茶成了新宠。其实,古老的云南炕茶就是一种煮茶。只不过从前的云南山民们,用不起紫砂、紫陶、银壶、铁壶这些高级货,他们煮茶大多用
期刊
每年8月,正是云南的松茸季节。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云南菌子。独特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成就了云南“野生菌王国”的美誉,这个王国里目前发现可食用的菌类就有两百多种。而松茸,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来的稍晚一些,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滴,云南正式进入了雨季。轰隆隆几声惊雷,几道闪电从密林上方划过,伴随着自然的鸣奏曲,那些松茸们,等不及地破土而出
期刊
淘宝2019年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显示,如今手淘上吸引了近5成国家级“非遗”,近800个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及数万名商家集结。云南省有云南白药、大益茶、下关沱茶等22家老字号在淘宝上开店,更有白族扎染、普洱茶制作、火腿制作等16种非遗商家在淘宝开店,商品丰富度跻身全国前五。  在中华老字号组成的电商阵营中,有4成为食品商家,组成了“民以食为天”第一梯队,而“酒”“茶叶”“百货”“医药”等品类
期刊
云雾缭绕间鸡足灵山若隐若现,仿佛一位穿越了千年时光缓缓走来的得道高僧。朦胧飘渺的云雾为灵山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灵山迸发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鸡足山矗立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灵山气势磅礴,拥有四十座奇山,十三座险峰,三十四座崖壁,四十五个幽洞和百余处泉潭。方圆百里间,最高峰天柱峰海拔高达3248米,登临其顶,东可观日出,南可
期刊
在酒评家评价葡萄的香气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谈论一款酒果味充足甜美芬芳(fruity)或者醇厚浓郁咸香辛辣(savoury),这两个最常见的评价酒香的词,分别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酿造风格。  Fruity,是老外经常喜欢用来形容甜美风格葡萄酒的词语,直译就是果香浓郁突出,通常被称为fruity的葡萄酒都带有非常浓郁甜美的又单纯的果香味。让你只是闻到香味,就有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即便这瓶葡萄酒是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