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就语文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多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突破,出现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学生能通过网络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甚至师生无需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人纵横捭阖,尽收眼底。
2 现代信息时代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2.1 教要“善假于物”,而非局囿于“物”
1)“善假于物”,首先得掌握“物”。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应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或设计者或者阅读资源的开发者、新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者。这些都需要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关键是要具有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使语文教学效能最大化、最优化。
2)“善假于物”,关键是“善”字。现代技术,只是“物”,它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关键要“善假于物”,“善”,就是要适时适度。
以高中语文苏教版《一个人的遭遇》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①剪辑视频,导入新课,调动情绪。《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以二战为题材,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对战争虽然能有所认识,但很难真正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悲惨遭遇,也就与作者之间的视界有了较大的距离,与文本之间有了较大的情感隔膜,不利于进入文本。在新课学习前,笔者剪辑一段小说改编的电影:战俘在集中营里受到的非人折磨,苏联人民在连天炮火中浴血战场、尸横遍野……画面通过视觉的冲击直观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苏聯卫国战争的惨烈,就自然会去关心这篇小说主人公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进入文本的阅读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主动学习,也就会主动还原到作者所要描述的那个环境,这就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了可能。
②配乐朗诵,强化重点,融合体验。教学本文的重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二是理解人物形象,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伟大。后者应该是核心价值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积极的探究,学生能够理解以主人公索科洛夫为典型的俄罗斯人民在苦难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辉。这时,笔者播放音乐《神秘园之歌》,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朗读。在悲怆忧伤的背景音乐中,学生自主地朗读感动自己的段落,通过声音的节奏和力度的高低再现故事画面,激起情感的潜流,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入领悟小说催人流下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成分:既是辛酸的,又是欣慰的;有深刻的悲剧性,又是乐观的,激励人的;既控诉战争非人性,又赞美伟大人性。能有这种拨动心弦的朗读效果,理解文本固然重要,适时地引入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也是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的。如果这时仅采用一段名家朗读音频,相信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③整合资料,课后延伸,增加维度。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要让学生在课外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有限的文本阅读,要让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阅读延伸到一些主题的探究。如在《一个人的遭遇》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利用假期,阅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有关评论,说说对文中主人公性格的认识;网上搜集俄罗斯经典歌曲,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为完成这两个作业提供了方便,学生也能在查找、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整理、处理,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整合能力,而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由文到本,由此及彼,拓宽阅读视野,对经典作品有更深更广的认识,增加教学的视角。
2.2 学,要当家作主,但不放任自流
1)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做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特别注意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握切入点,体现创造性。问题的切入是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形成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收效颇好。这得益于设计的两个问题:结尾之后有故事吗?会如何?怎么看玛蒂尔德其人?相应背景画面的设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畅所欲言,体现出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
2)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笔者曾在苏州某中学听过一堂印象深刻的语文课,上的是《胡同文化》,让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将苏州弄堂与北京胡同进行比较,下面听课的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兴致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归功于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进行的信息查找、筛选、认识、体验等活动。不难想象,在这之前,他们得从网上或图书中查找介绍北京胡同历史、特点的资料,游览苏州弄堂并取镜拍摄,选择得当的音乐背景,乃至撰写相应的解说词,这一过程使他们亲身去感受了北京胡同文化和苏州弄堂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培养了深层理解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探索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3)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教会他们利用资源获取信息,设计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页,让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协作完成作业,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高。
3 小结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与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语文教学开放性、自主性的新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就语文教学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多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突破,出现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学生能通过网络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甚至师生无需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突破。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人纵横捭阖,尽收眼底。
2 现代信息时代语文学科的教与学
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2.1 教要“善假于物”,而非局囿于“物”
1)“善假于物”,首先得掌握“物”。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应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或设计者或者阅读资源的开发者、新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者。这些都需要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关键是要具有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使语文教学效能最大化、最优化。
2)“善假于物”,关键是“善”字。现代技术,只是“物”,它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关键要“善假于物”,“善”,就是要适时适度。
以高中语文苏教版《一个人的遭遇》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①剪辑视频,导入新课,调动情绪。《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以二战为题材,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对战争虽然能有所认识,但很难真正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悲惨遭遇,也就与作者之间的视界有了较大的距离,与文本之间有了较大的情感隔膜,不利于进入文本。在新课学习前,笔者剪辑一段小说改编的电影:战俘在集中营里受到的非人折磨,苏联人民在连天炮火中浴血战场、尸横遍野……画面通过视觉的冲击直观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苏聯卫国战争的惨烈,就自然会去关心这篇小说主人公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进入文本的阅读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主动学习,也就会主动还原到作者所要描述的那个环境,这就为正确解读文本提供了可能。
②配乐朗诵,强化重点,融合体验。教学本文的重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二是理解人物形象,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伟大。后者应该是核心价值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积极的探究,学生能够理解以主人公索科洛夫为典型的俄罗斯人民在苦难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辉。这时,笔者播放音乐《神秘园之歌》,让学生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朗读。在悲怆忧伤的背景音乐中,学生自主地朗读感动自己的段落,通过声音的节奏和力度的高低再现故事画面,激起情感的潜流,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入领悟小说催人流下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成分:既是辛酸的,又是欣慰的;有深刻的悲剧性,又是乐观的,激励人的;既控诉战争非人性,又赞美伟大人性。能有这种拨动心弦的朗读效果,理解文本固然重要,适时地引入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也是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的。如果这时仅采用一段名家朗读音频,相信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③整合资料,课后延伸,增加维度。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要让学生在课外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有限的文本阅读,要让学生由这篇文章的阅读延伸到一些主题的探究。如在《一个人的遭遇》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利用假期,阅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有关评论,说说对文中主人公性格的认识;网上搜集俄罗斯经典歌曲,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为完成这两个作业提供了方便,学生也能在查找、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整理、处理,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整合能力,而且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由文到本,由此及彼,拓宽阅读视野,对经典作品有更深更广的认识,增加教学的视角。
2.2 学,要当家作主,但不放任自流
1)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做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特别注意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握切入点,体现创造性。问题的切入是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形成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笔者在教学《项链》一文时,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收效颇好。这得益于设计的两个问题:结尾之后有故事吗?会如何?怎么看玛蒂尔德其人?相应背景画面的设置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畅所欲言,体现出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
2)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笔者曾在苏州某中学听过一堂印象深刻的语文课,上的是《胡同文化》,让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将苏州弄堂与北京胡同进行比较,下面听课的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兴致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归功于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进行的信息查找、筛选、认识、体验等活动。不难想象,在这之前,他们得从网上或图书中查找介绍北京胡同历史、特点的资料,游览苏州弄堂并取镜拍摄,选择得当的音乐背景,乃至撰写相应的解说词,这一过程使他们亲身去感受了北京胡同文化和苏州弄堂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培养了深层理解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探索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3)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教会他们利用资源获取信息,设计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页,让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协作完成作业,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高。
3 小结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与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语文教学开放性、自主性的新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