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底,季末资金面趋紧的惯例如期而至,但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员彻底摆脱了2013年年中四下“抢钱”的梦魇,银行“揽存”大战的硝烟也不似以往。
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来看,2014年年初以来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令金融市场维持在适度紧缩的状态。央行两次定向降准释放了超千亿元,为缓解季末资金紧张起到了很大保障。
然而,流动性只是看上去很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切实感受着银行“惜贷”和借贷成本较高的现实。银行体系相对宽裕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信贷资金紧缺同时存在,银行的钱究竟去了哪儿?
“钱荒”不再
与2013年不同,2014年整体银行业的资金面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紧张。作为银行“揽存”利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产品收益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
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向记者指出,由于央行货币政策微刺激的效果,使得2014年年中的季末节点没有那么紧张。目前该行的存贷比指标没有压力,因此只有个金业务在季末冲冲量。
同时,受2013年“钱荒”突袭的影响,各家银行在不断提升季末、月末考核时的资产负债管理。
“如果说去年6月份的‘钱荒’可能有央行为了给银行施加压力未及时予以援手,那么年底的‘钱荒’则充分说明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并没有进行充分转变。”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对此,央行开始不断喊话,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
随着同业业务整顿风暴来袭,银行也开始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严格控制期限错配,月末、季末前半个多月到时间就早作准备,另外对负债结构也开始进行调整。”上述负责人说。
其中,同业存单发行激增。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7家银行发布总计突破万亿元对发行计划。进入6月份以来,除中行、农行等大行外,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众多中小银行也均进行了同业存单的发行。
同时,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指出,现在银行信贷都是细微管理,基本由贷存比和中间收入来决定,受具体细节影响很大,宏观面的决定因素主要为额度管理和存款准备金率。
“惜贷”来袭
尽管流动性无大压力,但是在大部分企业看来,银行贷款“既难又贵”。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又在排队等贷款。
浙江省宁波市一家生产母婴用品的企业主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其公司虽然是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公司盈利情况不错,一直都有合作银行的信贷支持。只是2014年年初以来,银行不仅缩减了该公司的授信额度,还将贷款利率比以往上浮了一些。
“即使这样也还算与银行关系良好,我周围有做能源行业的朋友,半年来没有找到一家银行授信。”该企业主说。
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大部分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最高的上浮70%。以5年以上基准贷款利率6.55%估算,企业的5年贷款年利率最低7.86%,最高达11.135%。
即便是这样高的贷款利率,也并不是所有企业主能够顺利从银行体系融到资金。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研究中心与汇付天下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可得性为46.2%。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仅包括多年来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大基本问题,也包括近一两年银行不良贷款高企背景下的风险控制。后一种情况在江浙一带表现尤为突出。
近日,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江浙地区依然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2013年末,浙江是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省份,为1035.7亿元,比年初增加245.2亿元,不良率为1.9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同期,江苏省不良贷款余额为717.5亿元,同比增加188.6亿元,不良率为1.23%,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
“由于钢贸、光伏等行业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银行业陷入不良贷款密集爆发期。因此,总行今年收紧了我们的贷款审批权,信贷规模也缩减了很大一部分。”某国有银行浙江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
在经济形势尚不乐观的情况下,银行家的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也在下降。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季度, 50.9%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较上季下降 14.4 个百分点;47.3%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 16.3 个百分点。
流向哪儿
主动,抑或是被动,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开始分化。
一方面,随着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的力度正在变大。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服务业(第三产业剔除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15.6%,增速较上年末回升 1.9 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9.3%。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6.0%,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4个百分点。本外币涉农贷款同比增长 17.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 4.0 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性调整是大势所趋,产能过剩行业几乎要成‘过街老鼠’了,尤其在一些比较典型的地区。但是小微企业贷和三农贷款又是不得不做的业务,一方面这是业务新领域,一方面也影响着央行对银行的差别化政策。”一位券商分析师说。
由于央行在定向降准时考核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占比,因此为各家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从2009年起信贷规模开始飞速扩张,但在这5年中,每年有20%-25%的新增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有接近80%投向大中型企业,这一结构显然很不合理。他表示,定向降准是央行利用信贷手段进行结构调整的基本措施。
只是在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又开始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回归。据江苏银监局调查,2014年一季度江苏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1839亿元,同比多增300亿元。其中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贷款分别新增867亿元、691亿元。
相比较其他行业,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相对收益率高、风险小,对资金价格不敏感,依然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降息可期?
在力保经济增速7.5%下限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概率大大提高。对此,市场关于央行久未使用的价格工具再次热议。
近日,国际投行巴克莱发布中国下半年展望报告中,将2014年中国GDP预估上调0.2个百分点至7.4%,这是基于近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再强调要实现7.5%左右增长目标。
巴克莱预期,央行会采取降息或有同样效力的举措来降低融资成本,而且还会有其他政策支持;同时还会加大财政支出,并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基础设施领域。“预计三季度和四季度基准利率将下调两次,每次25基点。”报告说“降低融资成本是中国央行和银监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风向已经转变,稳增长意图明显。”民生证券宏观团队表示,“下半年政策宽松力度或超预期。”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在其报告中说:“政府偏好的微刺激措施传导效应有限,并难以取代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所起的作用。预计第三季中国将会降息。”
行至年中,政策观察期也随之到来,下半年政策决策也在酝酿中。而央行多位官员对降息的提法令市场更是多了几分预期。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指出,中国经济处于准通缩已成共识,需要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近期要考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表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正在经历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主导的转型。
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来看,2014年年初以来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令金融市场维持在适度紧缩的状态。央行两次定向降准释放了超千亿元,为缓解季末资金紧张起到了很大保障。
然而,流动性只是看上去很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切实感受着银行“惜贷”和借贷成本较高的现实。银行体系相对宽裕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信贷资金紧缺同时存在,银行的钱究竟去了哪儿?
“钱荒”不再
与2013年不同,2014年整体银行业的资金面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紧张。作为银行“揽存”利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产品收益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
某国有大行北京分行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向记者指出,由于央行货币政策微刺激的效果,使得2014年年中的季末节点没有那么紧张。目前该行的存贷比指标没有压力,因此只有个金业务在季末冲冲量。
同时,受2013年“钱荒”突袭的影响,各家银行在不断提升季末、月末考核时的资产负债管理。
“如果说去年6月份的‘钱荒’可能有央行为了给银行施加压力未及时予以援手,那么年底的‘钱荒’则充分说明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并没有进行充分转变。”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对此,央行开始不断喊话,要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
随着同业业务整顿风暴来袭,银行也开始主动加强流动性管理。“我们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严格控制期限错配,月末、季末前半个多月到时间就早作准备,另外对负债结构也开始进行调整。”上述负责人说。
其中,同业存单发行激增。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7家银行发布总计突破万亿元对发行计划。进入6月份以来,除中行、农行等大行外,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众多中小银行也均进行了同业存单的发行。
同时,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指出,现在银行信贷都是细微管理,基本由贷存比和中间收入来决定,受具体细节影响很大,宏观面的决定因素主要为额度管理和存款准备金率。
“惜贷”来袭
尽管流动性无大压力,但是在大部分企业看来,银行贷款“既难又贵”。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又在排队等贷款。
浙江省宁波市一家生产母婴用品的企业主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其公司虽然是中小企业,但是由于公司盈利情况不错,一直都有合作银行的信贷支持。只是2014年年初以来,银行不仅缩减了该公司的授信额度,还将贷款利率比以往上浮了一些。
“即使这样也还算与银行关系良好,我周围有做能源行业的朋友,半年来没有找到一家银行授信。”该企业主说。
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大部分都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最高的上浮70%。以5年以上基准贷款利率6.55%估算,企业的5年贷款年利率最低7.86%,最高达11.135%。
即便是这样高的贷款利率,也并不是所有企业主能够顺利从银行体系融到资金。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研究中心与汇付天下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可得性为46.2%。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仅包括多年来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大基本问题,也包括近一两年银行不良贷款高企背景下的风险控制。后一种情况在江浙一带表现尤为突出。
近日,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江浙地区依然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2013年末,浙江是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省份,为1035.7亿元,比年初增加245.2亿元,不良率为1.9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同期,江苏省不良贷款余额为717.5亿元,同比增加188.6亿元,不良率为1.23%,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
“由于钢贸、光伏等行业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银行业陷入不良贷款密集爆发期。因此,总行今年收紧了我们的贷款审批权,信贷规模也缩减了很大一部分。”某国有银行浙江分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
在经济形势尚不乐观的情况下,银行家的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也在下降。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季度, 50.9%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较上季下降 14.4 个百分点;47.3%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 16.3 个百分点。
流向哪儿
主动,抑或是被动,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开始分化。
一方面,随着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支持的力度正在变大。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服务业(第三产业剔除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15.6%,增速较上年末回升 1.9 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9.3%。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6.0%,增速较上年末回落1.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6.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4个百分点。本外币涉农贷款同比增长 17.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 4.0 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性调整是大势所趋,产能过剩行业几乎要成‘过街老鼠’了,尤其在一些比较典型的地区。但是小微企业贷和三农贷款又是不得不做的业务,一方面这是业务新领域,一方面也影响着央行对银行的差别化政策。”一位券商分析师说。
由于央行在定向降准时考核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占比,因此为各家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从2009年起信贷规模开始飞速扩张,但在这5年中,每年有20%-25%的新增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有接近80%投向大中型企业,这一结构显然很不合理。他表示,定向降准是央行利用信贷手段进行结构调整的基本措施。
只是在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又开始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回归。据江苏银监局调查,2014年一季度江苏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1839亿元,同比多增300亿元。其中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贷款分别新增867亿元、691亿元。
相比较其他行业,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相对收益率高、风险小,对资金价格不敏感,依然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降息可期?
在力保经济增速7.5%下限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概率大大提高。对此,市场关于央行久未使用的价格工具再次热议。
近日,国际投行巴克莱发布中国下半年展望报告中,将2014年中国GDP预估上调0.2个百分点至7.4%,这是基于近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再强调要实现7.5%左右增长目标。
巴克莱预期,央行会采取降息或有同样效力的举措来降低融资成本,而且还会有其他政策支持;同时还会加大财政支出,并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基础设施领域。“预计三季度和四季度基准利率将下调两次,每次25基点。”报告说“降低融资成本是中国央行和银监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风向已经转变,稳增长意图明显。”民生证券宏观团队表示,“下半年政策宽松力度或超预期。”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在其报告中说:“政府偏好的微刺激措施传导效应有限,并难以取代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所起的作用。预计第三季中国将会降息。”
行至年中,政策观察期也随之到来,下半年政策决策也在酝酿中。而央行多位官员对降息的提法令市场更是多了几分预期。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指出,中国经济处于准通缩已成共识,需要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近期要考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表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正在经历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主导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