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11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由于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袁鹰的佳作,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以当年大批内地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边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为时代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情况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画面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了解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我适时的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边疆和边疆的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为让学生了解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在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后,我又放映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边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都具有“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共同点。
  3.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文字出示爸爸说的话,让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出示“图文”。前三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后三幅是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情景,同时展示爸爸的话。通过指导观察,学生对爸爸的话的两层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建设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丰富,更生动。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那么更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海底世界》一文描写的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时我借助这样一个课件:屏幕上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读,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学生已进入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情境中。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的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1.出示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文字“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旅游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老师抓住时机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想象把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做必要的情绪铺垫。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刺激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拓展思维,鼓励创新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在发散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多媒体以艳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器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那段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实际”创造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通过颜色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描写草原美的课件,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真像给无边的绿毯上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此时引导了学生创作欲望,展开了大胆想象。有的说:一群群可爱的羊儿在小丘下活动,如同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洁白无暇;有的说:一群群羊儿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活动,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矢志不渝地坚持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有大幅度地提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封闭式教学,构建一个开放有生机、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有效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
期刊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  调整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与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有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的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起始阶段由于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接轨的教学,不顾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就开快车赶进度,结果导致许多思维习惯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过早
期刊
一、引言  近几年来,伴随着英语课程改革推进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纵观历届中考阅卷的情况,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历来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自2007年,南昌市中考英语写作部分的分值变化特别突出,由原来的15分增加为25分,由原来的一篇作文改为两篇:小作文和大作文。由此可见写作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写作训练课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  1.训练前测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得到推广,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已经逐步转变了教育观念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激活”成为学生们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这些冷冰冰的铅字以生命、以热情,不但可以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形象和意境的直观认识去体会
期刊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一些教学
期刊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装备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功能演播厅等,广泛收集录制影视资料,精心制作政治课件,有效地将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各个环节,来配合口授教学,营造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气氛,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优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教媒体能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思想政治课理论抽象严肃,其教学极易形成呆板
期刊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努力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把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音乐教育也应走出旧的模式,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学生开辟一片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一、视听结合,深化感知
期刊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3G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教育行业,如何运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什么是信息素养呢?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
期刊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条理地表达。”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可以收到较显著的成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有些孩子一听到写作文就“头
期刊
我们农村小学教学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一路上练习语文,并能够越来越多地呼吸到浓浓的语文味,是什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富有教育价值的基础平台?  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多媒体资源。  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需精心筛选、组合、设计,艰辛不易。但如果教师能科学使用,它不仅能引领学生挖掘出文本的语言魅力,更能帮助学生从文本的言语脉络里感悟出人生的意义。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是一件幸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