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有个老人,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他是一个人。几乎每天,老人都悄悄地从我身边走过,然后去地里做事。
  老人地里栽了玉米,还栽了甘蔗,栽了红薯,栽了南瓜、冬瓜和茄子、辣椒。
  一次,我到地里去看老人,看见老人挖出一个大红薯,老人看着红薯满脸高兴,问我:“这红薯大吗?”
  我说:“大。”
  老人说:“最少有三斤。”
  我说:“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红薯。”
  老人笑起来。
  还有一次,我又去地里看老人,看见老人冬瓜棚上有一个特别大的冬瓜,老人又是满脸高兴,老人问:“这冬瓜大吗?”
  我说:“大。”
  老人说:“有一百多斤。”
  我说:“我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冬瓜。”
  老人又笑。
  也看到老人不高兴的时候。一天我去地里,看见老人坐在地里发呆,我问老人:“爷爷怎么在这里发呆呀?”
  老人指了指地里,跟我说:“今年的薯白栽了。”
  我说:“为什么?”
  老人说:“都被野猪拱了。”
  我说:“这野猪真害人。”
  老人叹一声。
  又有一次,也看见老人在地里发呆,我问老人:“爷爷怎么在这里发呆呀?”
  老人指了指地里,跟我说:“被人拔了好多甘蔗。”
  我说:“谁拔的?”
  老人说:“不知道。”
  我说:“这个人太坏了。”
  老人又叹一声。
  老人并不是天天在地里,有时候老人会坐在门口,半天一动不动。
  我走過去,问老人:“爷爷坐在这儿做什么呢?”
  老人说:“晒太阳。”
  我问:“爷爷不去地里做事吗?”
  老人说:“冬天了,地里没事做。”
  我点点头。
  有一天我没看到老人。
  我去找老人,去地里找,但没看到他;也去老人家门口找,同样没看到他。于是,我问村里一个人:“李阿公(村里人都叫老人李阿公)呢,怎么没看到他?”
  回答:“不知道。”
  我说:“李阿公到哪里去了呢?”
  回答:“谁知道呢。”
  我又问村里另一个人:“李阿公呢,怎么没看到他?”
  回答:“不知道。”
  我仍说:“李阿公到哪里去了呢?”
  回答:“谁知道呢。”
  我后来去了李阿公家里,才看到他躺在床上,我问:“爷爷,你怎么没出来呀?”
  老人说:“我生病了。”
  我说:“你要去医院看呀。”
  老人说:“不要紧,过两天就会好。”
  但过两天老人没好,不久,老人过世了。
  我再也见不到老人了。
  后来的好多好多年,我忘记老人了,真的,彻底把他忘了。
  这天,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首诗:
  路边的一棵草
  它默默地生长
  又默默地枯黄
  正如它悄悄地来
  又悄悄地走
  它也有快乐,会在风中欢笑
  它也有忧伤,会在雨中哭泣
  只是,它的快乐与忧伤都没人知道
  也没人在意
  忽然,我想到了老人。
其他文献
二十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作,经常在当时的“榕树下”网站读诗。“榕树下”的诗歌社团中,最有名的要数“印象诗歌”,社长是来自于浙江余姚的诗人商略。此时的商略和“印象诗歌”社团提供了一种诗歌美学,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这种“印象”,既是诗歌的发生,也是诗意的核心。后来,论坛退场,博客、微博、微信、抖音接连兴起,“印象诗歌”早已烟消云散,商略本人的创作,也进入到口语式的日常经验书写。如
期刊
银河公园  相比于芜湖路落叶的单一  银河的落叶丰富了许多  从赤阑桥下到银河公园的  小径上  钟楼的钟声为我计时似的  正好响了十二下  双亭岛,合肥一块巴掌大的地方  树木的种类不下数十种  午后的光从弯不下腰来的樟木、凤凰木  重阳木的缝隙中直射下来  比邻而居的女贞、枸骨、石楠  用一堆浆果显示着热情  榔榆,在刮骨療毒  细小的落叶在鳞光闪烁的河里缓慢沉浮  上了金寨路,墨香渐散的老报
期刊
小奶猫  一只在学生宿舍区流浪的母猫,可能预测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可能预知它的孩子得了难以存活的重病,自己无力救活孩子,将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小奶猫,叼到了学生宿舍。  学生下课回来,发现这只小猫时,猫妈妈已不知去向。  奶猫太小了,相当于人类不足月的婴儿,眼睛被一种白色的东西糊住,死尸样躺在地上。学生们怕它受凉,把它用毛巾包裹了,放在纸板上,商量该怎么办。  他们看着这个可能已经死去可能还没有
期刊
1985年,改革开放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思想解放、人性复苏,个体的“人”的回归已经成为新启蒙年代的普遍共识。然而在偏远的内陆和乡村,传统的观念和习俗仍然桎梏、窒息着青春、爱情和活泼的生命。《翻过一页现繁花》以“我”的视角再现了特定历史年代的乡村婚恋悲剧。穿越岁月河流的爱与恨是小说表现的思想内蕴,爱恨的情感波劫不仅改变了当事者的命运图景,也深度影响了后代的人生轨迹。翻过历史的一页,主人公能否迎来命运的
期刊
小说读完,感觉有三点问题。其一,是人物姓名过多,甚至一个人物要取上两个名字,比如黑旦与单眼罩,将近一万字的篇幅出现那么多人物,有些人物都没有来得及认真塑造,最后很多都成为没有意义的姓名,比如马金花。像马金花这种人物,完全可以用“一个中年女性”来指代。很多姓名搅在一起,其实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这种阅读难度并不会产生审美新奇这样的陌生化效果,其实没有这个必要。短篇小说的篇幅本来就很短,人物数量要节制
期刊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一  童年里,那是在冬日,早晨醒来,阳光悄无声息地照进了房间。它通过木格窗把带着花纹的影子投射在墙壁,而穿过屋顶明瓦的阳光则将一个方形的光影印制到砖砌的地面,它们都在我眼前晃动。我看见的是一片片明与暗的交集与交替。奶奶跪在房间的一角念经,那里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坐像,有一束从木格窗里斜
期刊
母亲年轻时是个美人。  母亲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个美人。  父亲当兵前的一个夜晚,陪他光屁股长大的益民要给他介绍对象。益民拍着胸口打着包票:“这个包管你看中,我姥娘那个庄上没人不夸。要不是我把桂兰早早娶进家,轮不上你小子有这福气。”  灿烈烈的大日头下,母亲赤着双脚踩在水里,搂着面前的一块青石板,抡着棒槌一下一下敲打石板上的青布衣裳。她黑黑的粗辫子从胸前落到水里湿了辫梢,白白的脸盘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期刊
乡土文学是作家以其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乡土文学的创作往往融汇着作家浓郁的乡情与炽热的乡心。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轨迹看,20 世纪20 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创并引领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热潮,汇聚了许钦文、王鲁彦、黎锦明、蹇先艾、许杰、王任叔、馮文炳、沈从文等的创作,逐渐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和以废名为代表的乡土抒情的两种倾向。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期刊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直郁郁寡欢,精神每况愈下,不是对着母亲的遗照发呆,就是自言自语说一些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得懂的话。我担心照这样下去他会患阿尔茨海默病。医生也叫我要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没事要多陪陪他。谁知单位安排我出差,我在国外待了一个月,心急如焚。回来后,就直奔父亲的家。  进了家门,父亲正吃晚饭。见我回来,老爷子很高兴,要下楼买卤菜,被我制止了。我盛了一碗饭,在父亲对面坐下,两人边吃边聊。我惊讶
期刊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 ;人才学  摘要: 以人才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学术总结与现实调研的比较为切入点,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的典型问题与缺漏予以梳理,以学术研究与现实政策的有效链接、成长成才动力机制的系统性建构,以及成长中不同时段不同角色的动态性调度为原则,系统建构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及其对策规划,为政府立场上的相关调整与完善资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