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之春,山水之间是茶香

来源 :旅游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jlu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礼辉,武夷山人,闽北日报记者、编辑,国家二级评茶师,南平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青年联合会秘书长。
  每座山,都有不同的景色;每捧水,都有各自的律动。
  ﹃武夷山水一壶茶﹄﹃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在武夷山,谈及山,说到水,总是不由得再联系上一个字:茶。
  我出生于武夷山,生活于武夷山,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总是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小小得瑟,并一直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在这里快有快的潇洒节奏,慢有慢的悠闲舒适。觉得幸福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有茶喝,而且有好茶喝。因山水共育的武夷茶而醉者,古人不知有多少,今人更是数不胜数,相信后人也不会让前人专美的吧!
  相比世界红茶之源的武夷红茶,我更爱武夷岩茶。当然不是“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偏爱,只是着迷于大红袍的包容大气、肉桂的悠远空旷、水仙的轻灵飘逸;着迷于武夷岩茶的山水气息、独特韵味……
  特别喜欢一位张姓作家的一句话:君到武夷,看山水如品岩茶;君饮岩茶,杯盏间如见山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若想深究武夷茶的魅力缘由,近山近水自是不可缺少的。那么,现在就开始一次关于茶的旅行吧,说走就走,随心随性。
  大红袍,既仰望也平视
  说起大红袍,你会想到什么?是武夷山的绮丽山水,是仰望那生长于崖壁间的六棵树,是赶考书生的治病良方,还是茶汤入口后,那令人久久沉醉的绵醇滋味……
  大红袍,所能代表的意象太丰富了,没有哪一种茶能像它一样,如一根直冲云霄的柱子,足以撑起中国茶文化的半边天。
  武夷山等于大红袍?不管反对的人有多少,这个等式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群里,就那样被认可了。“武夷山,你还有一个名字,叫大红袍!”这么说,也挺有味道的。
  镌刻“大红袍”三字的那一方天地,是武夷山旅游或寻茶的必去景点,是爱茶人一去再去的所在。不论是目的地,还是路途中,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就像那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同一个人泡同一泡茶,因为时间的不同、心情的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味道。
  在武夷山的自然景观中,九龙窠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景点。因有九只形似龙的丹霞岩崖分两排依次并列于一条峡谷间,一个关于龙的山名就这样定格了千百年。让九龙窠出名的,却是比“龙”更具魅力的大红袍。
  看那大红袍生长在环境幽奇、气候独特、土壤适宜、终年云雾缭绕、细泉潺流的九龙窠内,再加上附丽其上的历代名人歌咏与神话故事,怎能否认大红袍的存在是武夷茶与山水融为一体、与文化融为一体的最佳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红袍已不是单纯的饮品了,它还是武夷山走向世界的名片,它也是武夷山的镇山之魂。
  大红袍,是好茶、名茶的代名词,却也是亲民的。在茶界,大家都说大红袍有着“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肉身、菩萨的心肠”,如一位历经沧桑、智慧通达的老者,用慈悲的目光给饮者莫大的抚慰。坐下来、喝一杯,它的岩骨花香就能营造出一方山水,让饮者跟随一缕茶香在大自然中恣意徜徉。
  肉桂,无肉桂不岩茶
  生活中,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喝茶圈里,几乎无人不认可“无肉桂不岩茶”之谈。
  肉桂,是不得不说的一种茶。这个土生土长于武夷山的茶,在丝丝缕缕的香气里、点点滴滴的滋味间,都带着武夷山人的自豪。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王国”之称,在这个享有“碧水丹山”美誉的天地里,生长着世代留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武夷山人称之为“菜茶”,并从中选育出了单丛、名丛。自宋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各类名丛不下千种,肉桂,便是其中的名丛之一。
  1985年,曾获得国优、省优、部优的肉桂,在那一年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为省级品种。在此之前,武夷山眾多的单丛、名丛里,没有一个进入这个名单。
  据《崇安县新志》记载,清代便有肉桂其名。如今,不知从何时起成为武夷岩茶当家品种的肉桂,已成为武夷山茶企必种必做的品种。说“家家皆有肉桂香”,丝毫不为过。
  牛栏坑肉桂、马头岩肉桂、慧苑坑肉桂、竹窠肉桂、三仰峰肉桂……都说“不登天游,武夷白游”,而对于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来说,如果没有喝过肉桂,那也算不得真正的武夷岩茶的茶友了。
  武夷山的峰峰岩岩之间,可以出产上乘肉桂的地方有很多。如此,我们便有充足的理由和条件,给自己规划一条“肉桂茶之旅”。不过,要有心理准备,每一条线路需要花费的时间可不少。
  以大红袍母树所在地的九龙窠(即“龙肉”)为中心点,周边有慧苑坑、流香涧、竹窠、三仰峰,有马头岩、牛栏坑……远一点的地方有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观音岩……出发前,可以预先安排好线路,按计划行事;也可以随着路走,路到哪儿,便到哪儿寻茶。不管是哪种方式寻茶,都请带上笔记本、照相机记录下整个过程的美好。武夷茶是自然山水的产物,各个峰岩坑谷之间,茶树品种可能一样,但由于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同,制成成品茶的香气、滋味便会出现不同的气息。
  武夷茶之旅,不能不去九龙窠;肉桂茶之旅,有一个地方,也是必须去的,那便是马枕峰。《武夷茶经》里表述:“肉桂,原产马枕峰……已有100多年历史。”走近肉桂的发源地,对认识、了解肉桂,将更有帮助。
  从一线天景点入口进,马枕峰位于去虎啸岩景点的中途。马枕峰不高,海拔560米,与三仰峰遥遥相望,是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全峰好似一扇硕大的屏风,也好似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骏马形的巨枕,故称为马枕峰。去往马枕峰的一路上,郁郁葱葱,有竹有草,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杂木。其间有大岩石,多被藤状植物缠绕,也有小山涧,流淌着清冽的山泉。
  由于不是游客游览线路,所以,马枕峰是安静的,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人群的熙攘。在这里,可以听到水流、山风的声音;在这里,可以静静地坐在岩石之上,放任自己被茶树的芬芳包裹。
  水仙,把岁月的味道渗透进茶汤里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中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说明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橘是如此,茶叶也是如此。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碧水丹山构成一幅天然图画,如人间仙境。山内群峰竞秀,幽涧流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正因为如此,武夷山茶人利用谷地、沟隙、岩凹等开园种茶,沿边切筑石岸,构筑出“盆栽式”茶园,经过长年累月的雨水冲积,使得沟谷土地富含有机质。茶园周边悬崖绝壁,绝壁之上竹木葱郁,山缝间泉水叮咚,上午晴天下午阴天,形成了特有的岩茶小环境。
  水仙,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总觉得水仙是很具有男子气概的茶,庄重大气,虽有缕缕花香,却没能掩盖骨子里的那股逼人英气,让人舍不得换口气、多呼吸,生怕口腔中的气息跑掉了。
  水仙是什么时候从发源地建阳传到武夷山的已无法具体考证,如果以武夷山有老枞水仙为证,那水仙的历史至少有一百多年。有意思的是,水仙虽是舶来品种,但水仙进入武夷山之后,迅速与本山本土的肉桂一样,成为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武夷岩茶的品种就只有大红袍、肉桂、水仙三种。大概从2008年开始,悄然之间,这个队伍里增加了“老枞水仙”。在武夷山销售武夷岩茶的店里,几乎都能看到“老枞水仙”这个产品,价格一般比“水仙”高出许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树龄为界,树龄低的称水仙,树龄高的称老枞水仙。这是树龄创造的奇迹,却也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题:武夷岩茶中的品种不下百个,但只有水仙这个品种会因为树龄的增长出现明显的变化。
  老枞水仙,就像那隐居山林的老者,经过岁月的沉淀,骨子里透着的,不仅是沧桑,更多的是淡然、随遇而安。
  对于老枞水仙,“吴三地”这个地方不得不提及。
  吴三地,是村名,并非人名。它是武夷山市洋莊乡浆溪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武夷山西北部。
  这是一片未受污染的山中净土,云雾缭绕,群山环抱,绿水潺潺。吴三地的百年老枞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房前屋后,山腰溪旁,棵棵老茶树根连根、枝拥枝、叶托叶。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吴三地茶叶独特而高贵的品质。吴三地的老枞,不仅具有武夷岩茶“香、清、甘、活”的特点,还有一股浓郁的粽叶香和青苔味,业界人士把这一奇特的韵味称之为“枞味”。
其他文献
王倩,重庆最会吃的旅游达人,《重庆晚报》美食记者,新浪微博美食评论家,新浪鲜城特邀作家,品酒师,马拉松爱好者。  雨后上山,在水雾中穿行  金佛山是一座有着独立性格的原始山脉,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古老的时代,这里缓冲了第四纪冰川的袭击,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岁月的痕迹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原始自然生态,故山势雄奇秀丽,景色深秀迷人。这次我们要去的是金佛山的北山。山路崎岖,我
期刊
筱娇娇,90后旅行家、风光摄影师、酒店体验师,喜欢以当地人的角度在一个地方旅行、生活,热爱探索自然,近年来多次参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普旅游的传播、香格里拉巴拉格宗首届音乐节策划等云南当地活动。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历史悠久,历经岁月的变迁,留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它幽静迷人,经受大自然的洗礼,是普洱茶最原始的萌芽;它远离城市,纯净的大自然给人的心灵以涤荡和洗涤。这就是古镇易武
期刊
清欢,茶文化爱好者,贪恋茶之色、茶之味、茶中种种色相,经年慢行茶之路,但求“茶中真味”。  何世阳,生于茶王之乡信阳市浉河港,大学毕业后回到茶山开始种茶制茶;2012年创立信阳市浉河区何景明茶叶专业合作社,创立“何景明”品牌;2013年担任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讲师讲授茶文化;2014年创立信阳市何景明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信阳茶,精心严选,倾心制作,继承父辈匠心茶人之梦。  清明临近,一垄垄茶树
期刊
素四,《茶道》杂志撰稿人,苏州顾野王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自大学毕业后专注于茶事研究,持续走访全国各地茶产区,致力于碧螺春的传统工艺恢复,并在全国茶界引起一定的关注。公开发表了《太湖寻香碧螺春》《碧螺又一春》《碧螺几度春秋》《泡茶之道,人与茶的关系变化》《陆羽失茶》《武夷,何止于茶》等文章。  龙池凝碧由九龙山的制茶高手赵恩语老先生创制,经中国近代茶学家陈椽教授的推荐,曾经获得1997年中国国际
期刊
搜狐新闻、今日头条、携程旅游等平台自媒体,天涯社区旅游达人。自助旅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羊城晚报》《环球人文地理》《风景名胜》《神州民俗》等多家报纸和旅游摄影杂志特约撰稿人,已出版《伊朗,五月的蔷薇》《去印度,与诸神同行》《去缅甸,带上佛的微笑》《奔向湄公河》《背包东南亚》等系列丛书,与人合著体验式旅行笔记《悠然三明》。  岭表的春天向来“勤快”,梅花自然也比别处“高调”。万
期刊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古人用十分浅显的语言点明了茶具与茶之间的重要关系。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历史久远,从粗放式喝茶到艺术化品茗,都离不开茶具,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具的演变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具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唐代的茶具专指制作饼茶的器具,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把采茶、蒸茶、制茶、焙茶的器具统称为茶具。唐代还有茶器一说,茶器指的是品饮用具。陆羽《茶经
期刊
任紫玉,旅行专栏作家,偏爱人文旅行,走进本地人的生活,分享“别处的生活”。足迹遍布五大洲二十个国家;自由行日本八次,主要游览了北海道、东北、关西、九州、北陆、西日本、冲绳等地。作品曾在《孤独星球》《潜水》《汽车自驾游》《风景名胜》《环球游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  捷克,有布拉格,又不只有布拉格!除了浪漫古老的布拉格以及歌德笔下的城市,还有两座值得探访的小镇——特普利采和利托梅日采。这两座小镇
期刊
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山城,到重庆不去名山耍一下都不好意思说来过。为了证明你来过,为了体验山城的独特气质,力荐你一定要去铁山坪森林公园耍一圈。游览铁山坪,不仅为苍翠俊秀的高坪林海、壮美雄奇的峡江风光,更为全国唯一的僧官古刹等历史遗址和那精心打造的步道。  得益于高达90%的森林覆盖率,铁山坪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更于2016年荣获第二批“中国森林氧吧”称号,是重庆人运动、休闲、避暑的优选胜地。对
期刊
宋代承唐代之风,茶文化日益繁盛,茶成为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在一些文人雅士间更开始流行斗茶的情趣活动。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到新茶上市时节,朝野竞相斗试,成为宋代的一种风尚。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只要闲暇时,都喜欢坐下来,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的茶叶、茶水更出众,茶艺更高超。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茶色『以纯白为上乘,青
期刊
程龙伟,华夏茶书院院长、知名茶人、紫砂文化学者、茶事活动策划人,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在《海峡茶道》《海峡都市报》《江南时报》开设茶文化专栏,在《收藏》《茶博览》《茶道》等多家报刊发表茶文化及紫砂文化论文、散文数十万字,组织在国内影响广泛的各类茶文化雅集活动。著有茶文化散文集《诗畔说茶》(2013年1月)。  行走在皖西、青岛的山水间,应该是喜欢江北绿茶的朋友最向往的一件事。顺着残存在味蕾和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