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夸西莫多一样,朱塞培·翁加雷蒂(1888~1970)也是意大利“隐逸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极具“个人性”,偏重于抒发个人内心的忧郁和孤寂。当下的中国,对翁加雷蒂的诗歌翻译得最好的我以为还是台湾的集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诸多身份于一体的叶维廉先生,他的译作触及人的内心,深入人的灵魂,传神地再现了翁加雷蒂诗歌的神韵。以《无聊》一诗为例:
甚至今夜都会过去
这种孤独的转呀转
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
在湿沥沥的沥青上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
半睡的
摇晃着
全詩仅有七行,却弥漫着一股如浓雾般无处不在的慵懒、孤寂的情调,缓慢地,沉重地,愈来愈紧地催逼着现代都市人日益萎靡的精神和灵魂。那种无聊感,那种孤寂感,像极了美国意象派大诗人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只是,后者的意蕴表达更为含蓄罢了。返观翁加雷蒂的《无聊》,诗的第二行“这种孤独的转呀转”,已经把浓郁的“孤独”的况味无遮无掩地流溢出来。虽然直抒胸臆有直抒胸臆的好处,但我个人仍然认为作为一首隐逸派诗歌的代表作,情感意蕴的抒发自然是愈含蓄愈佳妙。更何况,在艺术上,隐逸派诗人本来就十分重视艺术形象的提炼,喜欢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精细入微地描绘,在隐约朦胧之中去表达人瞬息间的心灵感受。所以,尽管译者是叶维廉先生,但我还是觉得删除第二行中的“孤独”一词更好,整行诗句可以缩减为“转呀转”,在“转”这一动作的简单重复之中,“孤独”的意味已然淋漓尽致。
“转呀转”的动作是了无意义的,人的眼神投注于无意义的动作,折射出的恰恰是人百无聊赖的内心世界。因为无聊才会孤独,因为孤独才会无聊,无聊和孤独,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子。人的情绪表达的确不需要太多的言说,动作就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且,动作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诗歌里,动作的发出者是其背后的或具体或抽象的意象。“转呀转”动作的指令意象是什么,诗歌表达的并不直接,前面“孤独”一词仅是对“转”的动作行为进行修饰而已。结合该句的前后诗句来看,第一行说:“甚至今夜都会过去”,夜晚过去就是白昼,而白昼过去又是夜晚,从昼夜交替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转呀转”。再看三、四两行诗句,“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在湿沥沥的沥青上”。这两句是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是“在湿沥沥的沥青上,电车线的影子不定”。夜晚的都市街道两侧,昏黄的路灯光和闪烁的霓虹,总是变幻出光与影的莫测的旋律,“电车线”的影子也在其中晃晃荡荡、忽隐忽现。如果说昼夜交替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转呀转”,那么“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就是一种事物形态上的“转呀转”。这些“非人”的意象就像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中的主人公。《呐喊》里扭曲的天空,扭曲的大地,面容扭曲的主人公在扭曲的桥梁上惊悸地张大嘴巴,发出无声的呐喊;《无聊》里的那些“非人”的意象同样地,也在“转呀转”的单调重复中寂然宣泄着无聊和孤独。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半睡的∕摇晃着”,这最后的三句,意象是“计程车司机半睡的头”,动作是“摇晃着”。“半睡”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故而头部的动作是“摇晃着”的。深夜的城市是睡着的,而计程车司机是醒着的,它们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搏动”。在忙碌和休憩的间歇里,他们的头在半睡中摇摇晃晃,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这也是最容易拨动我们敏感神经的一幕生活镜像。我们每个微小的生命个体,都在城市巨大的胃里拼命蠕动,挣扎,喘息。我们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或者从今天一眼望穿未来。我们偶尔会思索一下生存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机械地重复每日里的生活情形。多么可怕,那么多的头在夜晚的都市里“半睡的”“摇晃着”,他们都在过着一种“转呀转”的人生,用无聊和孤独来形容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远远不够;而除此之外,我们又寻找不到一种更恰切的语言来予以描述。生存的无意义,生活的庸常,日子的单调重复,源自我们内心的孤寂,压抑的苦闷,等等,什么都有,却又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我们也可以从此诗中读出生存的坚韧,就是在这般“转呀转”的生存处境中,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在这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平庸的都市人都是生活的英雄。翁加雷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地传达某种“瞬间的感受”,而是众多的复杂的既瞬间又恒久的感受,并且,始于感受终于无穷,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思索。
《无聊》这首诗还有一个极易被人忽视的点,那就是“我”在诗中由“隐”到“显”的变换。前四行诗句中,“我”是隐身的,后三行诗句里,“我”则是显现的。在观察都市夜景时,“我”如幽灵一样飘缈无影;而在描述“计程车司机的头”时,我突然现身,他们“摇晃着”“半睡的”头,都是“我”亲眼“看见”。从诗艺角度上审视,这个变化可以视之为一定程度上的抒情方式的转变。从诗歌主体意象上来讲,“我”和那些“计程车司机”并无区别,我看似冷眼旁观,实质上也过着“转呀转”的人生。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语文组办公室]
甚至今夜都会过去
这种孤独的转呀转
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
在湿沥沥的沥青上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
半睡的
摇晃着
全詩仅有七行,却弥漫着一股如浓雾般无处不在的慵懒、孤寂的情调,缓慢地,沉重地,愈来愈紧地催逼着现代都市人日益萎靡的精神和灵魂。那种无聊感,那种孤寂感,像极了美国意象派大诗人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只是,后者的意蕴表达更为含蓄罢了。返观翁加雷蒂的《无聊》,诗的第二行“这种孤独的转呀转”,已经把浓郁的“孤独”的况味无遮无掩地流溢出来。虽然直抒胸臆有直抒胸臆的好处,但我个人仍然认为作为一首隐逸派诗歌的代表作,情感意蕴的抒发自然是愈含蓄愈佳妙。更何况,在艺术上,隐逸派诗人本来就十分重视艺术形象的提炼,喜欢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精细入微地描绘,在隐约朦胧之中去表达人瞬息间的心灵感受。所以,尽管译者是叶维廉先生,但我还是觉得删除第二行中的“孤独”一词更好,整行诗句可以缩减为“转呀转”,在“转”这一动作的简单重复之中,“孤独”的意味已然淋漓尽致。
“转呀转”的动作是了无意义的,人的眼神投注于无意义的动作,折射出的恰恰是人百无聊赖的内心世界。因为无聊才会孤独,因为孤独才会无聊,无聊和孤独,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子。人的情绪表达的确不需要太多的言说,动作就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且,动作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诗歌里,动作的发出者是其背后的或具体或抽象的意象。“转呀转”动作的指令意象是什么,诗歌表达的并不直接,前面“孤独”一词仅是对“转”的动作行为进行修饰而已。结合该句的前后诗句来看,第一行说:“甚至今夜都会过去”,夜晚过去就是白昼,而白昼过去又是夜晚,从昼夜交替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转呀转”。再看三、四两行诗句,“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在湿沥沥的沥青上”。这两句是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是“在湿沥沥的沥青上,电车线的影子不定”。夜晚的都市街道两侧,昏黄的路灯光和闪烁的霓虹,总是变幻出光与影的莫测的旋律,“电车线”的影子也在其中晃晃荡荡、忽隐忽现。如果说昼夜交替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转呀转”,那么“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就是一种事物形态上的“转呀转”。这些“非人”的意象就像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中的主人公。《呐喊》里扭曲的天空,扭曲的大地,面容扭曲的主人公在扭曲的桥梁上惊悸地张大嘴巴,发出无声的呐喊;《无聊》里的那些“非人”的意象同样地,也在“转呀转”的单调重复中寂然宣泄着无聊和孤独。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半睡的∕摇晃着”,这最后的三句,意象是“计程车司机半睡的头”,动作是“摇晃着”。“半睡”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故而头部的动作是“摇晃着”的。深夜的城市是睡着的,而计程车司机是醒着的,它们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搏动”。在忙碌和休憩的间歇里,他们的头在半睡中摇摇晃晃,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这也是最容易拨动我们敏感神经的一幕生活镜像。我们每个微小的生命个体,都在城市巨大的胃里拼命蠕动,挣扎,喘息。我们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或者从今天一眼望穿未来。我们偶尔会思索一下生存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机械地重复每日里的生活情形。多么可怕,那么多的头在夜晚的都市里“半睡的”“摇晃着”,他们都在过着一种“转呀转”的人生,用无聊和孤独来形容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远远不够;而除此之外,我们又寻找不到一种更恰切的语言来予以描述。生存的无意义,生活的庸常,日子的单调重复,源自我们内心的孤寂,压抑的苦闷,等等,什么都有,却又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我们也可以从此诗中读出生存的坚韧,就是在这般“转呀转”的生存处境中,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在这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平庸的都市人都是生活的英雄。翁加雷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地传达某种“瞬间的感受”,而是众多的复杂的既瞬间又恒久的感受,并且,始于感受终于无穷,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思索。
《无聊》这首诗还有一个极易被人忽视的点,那就是“我”在诗中由“隐”到“显”的变换。前四行诗句中,“我”是隐身的,后三行诗句里,“我”则是显现的。在观察都市夜景时,“我”如幽灵一样飘缈无影;而在描述“计程车司机的头”时,我突然现身,他们“摇晃着”“半睡的”头,都是“我”亲眼“看见”。从诗艺角度上审视,这个变化可以视之为一定程度上的抒情方式的转变。从诗歌主体意象上来讲,“我”和那些“计程车司机”并无区别,我看似冷眼旁观,实质上也过着“转呀转”的人生。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语文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