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呀转”的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夸西莫多一样,朱塞培·翁加雷蒂(1888~1970)也是意大利“隐逸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极具“个人性”,偏重于抒发个人内心的忧郁和孤寂。当下的中国,对翁加雷蒂的诗歌翻译得最好的我以为还是台湾的集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诸多身份于一体的叶维廉先生,他的译作触及人的内心,深入人的灵魂,传神地再现了翁加雷蒂诗歌的神韵。以《无聊》一诗为例:
   甚至今夜都会过去
   这种孤独的转呀转
   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
   在湿沥沥的沥青上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
   半睡的
   摇晃着
   全詩仅有七行,却弥漫着一股如浓雾般无处不在的慵懒、孤寂的情调,缓慢地,沉重地,愈来愈紧地催逼着现代都市人日益萎靡的精神和灵魂。那种无聊感,那种孤寂感,像极了美国意象派大诗人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只是,后者的意蕴表达更为含蓄罢了。返观翁加雷蒂的《无聊》,诗的第二行“这种孤独的转呀转”,已经把浓郁的“孤独”的况味无遮无掩地流溢出来。虽然直抒胸臆有直抒胸臆的好处,但我个人仍然认为作为一首隐逸派诗歌的代表作,情感意蕴的抒发自然是愈含蓄愈佳妙。更何况,在艺术上,隐逸派诗人本来就十分重视艺术形象的提炼,喜欢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精细入微地描绘,在隐约朦胧之中去表达人瞬息间的心灵感受。所以,尽管译者是叶维廉先生,但我还是觉得删除第二行中的“孤独”一词更好,整行诗句可以缩减为“转呀转”,在“转”这一动作的简单重复之中,“孤独”的意味已然淋漓尽致。
   “转呀转”的动作是了无意义的,人的眼神投注于无意义的动作,折射出的恰恰是人百无聊赖的内心世界。因为无聊才会孤独,因为孤独才会无聊,无聊和孤独,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子。人的情绪表达的确不需要太多的言说,动作就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而且,动作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诗歌里,动作的发出者是其背后的或具体或抽象的意象。“转呀转”动作的指令意象是什么,诗歌表达的并不直接,前面“孤独”一词仅是对“转”的动作行为进行修饰而已。结合该句的前后诗句来看,第一行说:“甚至今夜都会过去”,夜晚过去就是白昼,而白昼过去又是夜晚,从昼夜交替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的转呀转”。再看三、四两行诗句,“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在湿沥沥的沥青上”。这两句是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是“在湿沥沥的沥青上,电车线的影子不定”。夜晚的都市街道两侧,昏黄的路灯光和闪烁的霓虹,总是变幻出光与影的莫测的旋律,“电车线”的影子也在其中晃晃荡荡、忽隐忽现。如果说昼夜交替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转呀转”,那么“电车线的不定的影子”就是一种事物形态上的“转呀转”。这些“非人”的意象就像挪威画家蒙克的名画《呐喊》中的主人公。《呐喊》里扭曲的天空,扭曲的大地,面容扭曲的主人公在扭曲的桥梁上惊悸地张大嘴巴,发出无声的呐喊;《无聊》里的那些“非人”的意象同样地,也在“转呀转”的单调重复中寂然宣泄着无聊和孤独。
   “我看见一些计程车司机的头∕半睡的∕摇晃着”,这最后的三句,意象是“计程车司机半睡的头”,动作是“摇晃着”。“半睡”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故而头部的动作是“摇晃着”的。深夜的城市是睡着的,而计程车司机是醒着的,它们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搏动”。在忙碌和休憩的间歇里,他们的头在半睡中摇摇晃晃,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处境?这也是最容易拨动我们敏感神经的一幕生活镜像。我们每个微小的生命个体,都在城市巨大的胃里拼命蠕动,挣扎,喘息。我们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或者从今天一眼望穿未来。我们偶尔会思索一下生存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机械地重复每日里的生活情形。多么可怕,那么多的头在夜晚的都市里“半睡的”“摇晃着”,他们都在过着一种“转呀转”的人生,用无聊和孤独来形容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远远不够;而除此之外,我们又寻找不到一种更恰切的语言来予以描述。生存的无意义,生活的庸常,日子的单调重复,源自我们内心的孤寂,压抑的苦闷,等等,什么都有,却又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我们也可以从此诗中读出生存的坚韧,就是在这般“转呀转”的生存处境中,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生活,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在这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平庸的都市人都是生活的英雄。翁加雷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地传达某种“瞬间的感受”,而是众多的复杂的既瞬间又恒久的感受,并且,始于感受终于无穷,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思索。
   《无聊》这首诗还有一个极易被人忽视的点,那就是“我”在诗中由“隐”到“显”的变换。前四行诗句中,“我”是隐身的,后三行诗句里,“我”则是显现的。在观察都市夜景时,“我”如幽灵一样飘缈无影;而在描述“计程车司机的头”时,我突然现身,他们“摇晃着”“半睡的”头,都是“我”亲眼“看见”。从诗艺角度上审视,这个变化可以视之为一定程度上的抒情方式的转变。从诗歌主体意象上来讲,“我”和那些“计程车司机”并无区别,我看似冷眼旁观,实质上也过着“转呀转”的人生。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语文组办公室]
其他文献
思考无疑是一种思维活动,但什么样的思维活动才称得上思考?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思维具有这样几个层次:“首先是一种广泛的甚至可能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这二种,是指我们对面于自己并直接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含义则是更窄一点,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这一种含义又可以再区分为两种: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多想,甚至
期刊
阅读是看书,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浏览,看并领会其内容才是阅读,领会意味着把看到的东西纳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使其连成一体。   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識。”为什么有些学
期刊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心里装着读者与不为读者左右”、2018年高考全国卷II“弹痕多的与弹痕少的”、2016年高考江苏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2015年高考四川卷“老实与聪明”等。关系型话题作文由于具有多元性、辩证性、发散性等特点,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所以备受高考命题的青睐。
期刊
手捧一杯香茗,案卧一缕书香,指尖缠绕的是噬书的灵魂。伴着四月微凉的春风,零散地捕获人生模糊的印记。  犹且伴春去,也抱书卷归。一书一世界,一书便是一人生。我独爱在书里徜徉,在书里放空,在书香缥渺中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感悟书如人生、人生如书。每一次徜徉在书的世界,灵魂都会得到一次升华;每一个动人的文字都是一个跳跃的精灵,在人生的旅途中徘徊。   于谦曾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无比的
期刊
一个族群的素质越高,独处的能力就越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欧洲,下午四五点下了飞机进入市区,走在不宽的街道上——不像我们这么宽的大马路——只见一辆辆小车停在边上,街道静静的,一个人都看不到。当时觉得奇怪的是欧洲人口密度这么高,按我们的街上经验应该是人山人海才对。可是这里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一连转了好几条街,几乎没有看到人,到处安静得很。   后来我们才明白,他们都在家里,在工作的地方,上班或忙自
期刊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20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
期刊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
期刊
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一些传统就业岗位不断被替代,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不断被创造出来,从而产生了三大就业效应。  就业替代效应。信息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形成对劳动者的替代。调研发现,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很多地方制造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但就业人数趋于下降。信息化不仅会打破既
期刊
如果将经典篇章、古语金句等著述放在书架上作摆设,而不装进脑子里,则只能润屋、不能润身。  当古语经典进入时代篇章,总能焕发历经岁月淘沥的光芒。人们写文章时,旁征博引、画龙点睛,引经据典、洞彻事理,往往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如果把文章比作电路板,竹简丝帛上字字珠玑,连缀成文,是为阐明义理;电路板上的千百元件,串连成体,就能启动机关。在“电路板”中,如果说缕缕导线是写作思路,密密零件是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