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中国画课程教改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艺术素养”“传统文化”等关键词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中国画鉴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升高,对学生加深传统文化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旨在讨论当前高职中国画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可能的教改研究,建立高职院校中国画鉴赏课程的学习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艺术素养;中国画鉴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上海市民办高校教育科研项目“提升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中国画课程教改研究”(SMGB18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同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大大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文件中指出“大力加强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构人才培养培训新机制”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讲话中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提升高职学生艺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加强美育的关键,中国画鉴赏课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艺术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艺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非艺术专业学生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通过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等形式开设中国画鉴赏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但目前中国画鉴赏课程普遍浮于表面,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然而适当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形成有益的课堂循环,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对教师也提供了鉴定的依据,以便教师在课程反思中对课程成效进行分析。
  二、高职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意义与建构方式
  (一)高职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意义
  中国画鉴赏课程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一部分,目前呈现普及化开展的趋势。然而,不论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还是一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生对于鉴赏课程的认知处于被动状态,还未意识到鉴赏课程及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按照传统的作品讲解和鉴赏步骤照本宣科进行,缺乏生动性。最后,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许多老师本身对于中国画作品并不十分了解,造成美术鉴赏课程中忽视对中国画作品的鉴赏。因此,进一步改进中国画鉴赏学习课程,建立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迫在眉睫。高职院校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从结果返回到计划”(planning back-wards from outcomes)的体系,改变陈旧的“课程—教学—测验”的线性范式,使之成为新的、更具流动性的范式。只有建立满足高职学生特性的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进中国画课程的改革。
  (二)高职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建构
  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性,笔者将评价指标分为5个方面:“观赏方式”“题材”“形式分析”“立意”“创新性”(表1)。 第一维度,“观赏方式”指学生依靠鉴赏作品的特定步骤对作品进行评价,笔者在观赏方式中将费罗门鉴赏四步骤与中国传统谢赫“六法”相结合,归纳出新的鉴赏四步骤:“描述”(看画之内容)、“作品分析”(分析画之美)、“解释”(体悟画之创作背景)及“评价”,以便学生在鉴赏作品时能按照这4个步骤对作品进行鉴赏。第二维度,“题材”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美术基本知识对作品题材进行分析以及作品在题材表现中使用的方式等,作品可以归类为架上油画作品、纸本绘画作品等,以便判定学生对于作品题材的理解程度。第三维度,“形式分析”指学生对于作品形式语言的理解程度,把这块单独划分出来作为评价指标的维度。第四维度,“立意”指学生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对于作品背后寓意的理解。第五维度,“创新性”指学生在整个鉴赏过程中,是否有自身独到的见解、是否对作品有个人感悟以及拓展性知识的延伸等。
  评价指标分为5个递进的评价维度,由两位教师对学生评价环节进行评定,分为3个等级分,综合分值为1代表未理解作品的观赏方式、准备不充分;综合分值2代表理解作品的观赏方式、题材及立意表现的具体含义,但理解偏向表面;综合分值3代表理解作品的观赏方式、题材及立意表现并且具有原创的观点及看法。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判定便于教师对学生鉴赏作品几个维度的测评,最后两位教师依据学生5个维度所获得的相应的综合分值算出平均分,即学生鉴赏作品的平均得分,以此判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三、高职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实践案例
  (一)課程设计理念
  中国画鉴赏学习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为核心,主要对中国画作品进行鉴赏学习。中国画作品鉴赏分为:中国画基础知识、中国画鉴赏方法、中国传统经典作品赏析、多元化当代水墨作品赏析等。
  (二)教学基本信息
  年级:大二。课时:8课时。
  (三)教学目的
  第一,掌握中国画鉴赏方法并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第二,了解中国画本质、内涵及特征,了解中国画分类及发展演变过程;第三,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教授中国画基础知识及鉴赏方法,设置“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当代中国画”等专题让学生对中国画有全面的认知。第二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中国画鉴赏方法对一幅中国传统绘画以及一幅当代中国画作品进行鉴赏,并结合自己的设计阐释对中国元素的思考。第三阶段,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根据测评指标由两位教师对学生小组进行评分。   (五)教学评价结果
  两位教师对学生5个维度进行评价,综合分值共3分,由两位教师对各项维度进行评判,根据教师给出的分值取平均分,即学生各组得分。参与本次评分环节的小组共50组,200位学生。此次评价结果显示(图1):学生对作品的观赏方式的平均分为1.83,题材理解方面平均分为1.69,作品形式语言平均分为1.62,作品立意平均分为1.55,对作品的个人创新性理解平均分为1.91。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学生普遍掌握中国画作品的鉴赏方法,同时对于作品鉴赏方面有个人的创新性理解。然而学生较难把控对中国画作品立意的理解,另外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分析和题材分类的理解相对薄弱。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美术鉴赏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依据《审美心理描述》中有关审美过程的4个阶段与作品鉴赏评价的心理步骤将这些关键词进行归类,可分为感知、想象、情感、理解4个层次。感知即学生对作品的浅表感受,多在视知觉层面,想象即学生通过画面所发生的有关情景联想的心理活动,情感就是学生对于作品的移情活动,理解即学生对于作品的理性分析,包括作品意义、作品题材、作品技法等方面。此次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中国画作品鉴赏尚停留在感知、想象、情感层面,对于理解层面的认知尚缺乏深入认知。因此,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建立是帮助教师及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认知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定的过程,对自身鉴赏学习产生一种认知以弥补自身在鉴赏活动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高职中国画鉴赏学习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教学活动质量的检测和把控,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研究评价指标的建立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于指标的具体细节和评分部分还有待开发等。但是,笔者希望通过对高职中国画鉴赏课程指标建立的探索,在顺应美术学习评价趋势的同时,找到中国画鉴赏的独特价值,从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及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M].李雁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木心的绘画,离不开对中西文化不同语境的探讨,文化土壤的更换是木心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中国文化里成长萌芽后,又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徜徉过的木心,其绘画既保有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精神指向,又创新性地采用了西方绘画的创作手法。木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经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殊途同归,到达了山水画“以形媚道”所追逐的精神上自由的大世界。  關键词:木心;绘画风格;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二次解放女性运动浪潮高涨,女性主义一词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一批女性艺术家便被称作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先锋代表。弗里达就是其中一位,其因自画像而闻名。分析弗里达的作品可以看出,在创作题材和情感上弗里达与女性主义艺术是趋同的,但画作中的情感与思想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个人角度观察世界。  关键词:弗里达自画像;女性主义艺术;女性艺术;女性意象  弗里达·卡罗
期刊
摘 要:作为擅长表现人体美的画家,雷诺阿在传统人体画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形式因素,创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体画。文章主要从形式与手法的角度分析雷诺阿人体画的特点,并借此探究与传统人体画之间的联系,把握人体在雷诺阿绘画中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人体画;雷诺阿;传统人体画;融合;创造  人体一直都是西方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据华萨利记载:“意大利公认的领袖米开朗基罗说过,那些东西(田野、树木、工场)应
期刊
摘 要:漆画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新兴画种,也是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画种。中国的漆画艺术不断地发展,漆画创作的题材也随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非常具有艺术特色,在漆画历史上也别具一格。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漆画作品比较少,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各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創新,民族文化创新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化与漆画艺术的关系出发,借助南北方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分析研究其在南北方漆画创作
期刊
摘 要: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文人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它的发展道路中,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优秀的画家和理论体系。在文人画众多绘画大匠中,董源被认为符合文人画审美标准的绘画技法的源头,董源平秀俊逸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江南画派的特有风格。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是不拘一格不被拘束的,但在思想意趣、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文章就此分析了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董源之间
期刊
摘 要:阐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种解释理论,将其运用到艺术与设计作品的阐释里面,能建立起一套解读的程序,让受众在接受阶段,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图和思想特征。文章运用阐释学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美术史文本,为能够有效让观者能深刻地理解当下语境,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画家卫贤《高士图》作品,同时借助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方法进行解读。  關键词:阐释学;阐释学理论;视界融合;中国美术史;高士图  一
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一种精神艺术,其创作过程也是抒发性情的过程。汉字书法作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飘如游云的王羲之,正气凛然的颜真卿,乐观旷达的苏轼,成就了三大行书的巅峰艺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三大行书的比较解析,探讨其共性及迥异,推动我
期刊
摘 要:扇面绘画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其构图形式独具一格、自成一派,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意境表达可大可小、收放自由,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扇面绘画;艺术表现;意境美  扇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有伏羲女娲以扇障面的传说,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我国的扇子品种繁多,形状各异,主要分为团扇和折扇两种,团扇又称
期刊
摘 要:现在大学书法通识课普遍存在死板的理论讲授,既没有形成以经典人物和作品为主导的生动的历史叙述,又没有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力,更别说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鉴于此,文章结合授课的经验,提出一些改良的看法和思索。  关键词:书法教育;通识课程;课程改革;大学教育;书法美学  一、大学书法核心通识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通识核心课程,目的在于普及书法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
期刊
摘 要:《石门铭》作为龙门十三品中的一个代表,历来被书法家所推崇,这不仅仅因为其独特的书法格调,更源于《石门铭》刻石中所蕴含的行书因素。文章从《石门铭》在魏碑中的地位、《石门铭》中包含的行书因素以及其所涵养的碑派行书大家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让观者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石门铭》。  关键词:《石门铭》;魏碑;行书因素  出土于汉中褒斜谷后的《石门铭》,现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笔者由于实地考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