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扬无咎《四梅图》的艺术特色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梅妻鹤子”林和靖曾写下著名的赞赏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不畏严寒、傲骨凌霜的品性让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之所动,在梅花的这一品性当中,中国士大夫文人们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理想人格品性,因此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这不仅暗示古代隐士的品性,也象征着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开墨梅之派先河的两宋之际的画家扬无咎,更是以画梅堪称一绝。《四梅图》中所画梅花更是姿态各异,用笔洒脱自然,画面简洁明快,将梅花清淡高远的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画梅花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之感。扬无咎的绘画成就对后世元明清以及近当代诸多墨梅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扬无咎创作基础之上更是创作出了颇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扬无咎;四梅图;艺术特色
  一、扬无咎《四梅图》产生的时代背景
  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中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由此可见,作为独立画科的花鸟画在宋代则达到了空前发展的时期。在宋代,画院画家的创作在承袭五代“黄家富贵”花鸟画风的基础上,而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厅堂装饰之上,在宋徽宗赵佶的大力提倡下,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同时,与院体花鸟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些士大夫创作的水墨花鸟画,画家们不拘陈法,寄情于水墨,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
  由于扬无咎性情耿直孤傲,不满当时的世态炎凉,且不愿同流合污,不贪慕虚荣,于是寄情于绘画,尤其是写生梅树。因此,在梅花的画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会,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在不被当时宫廷的赏识认可后,扬无咎仍坚持自己的个性作画,以一种自傲自嘲的方式将自己钻研于绘画之中。《四梅图》是扬无咎晚年的作品,从画面中的自跋中可以了解到,扬无咎在创作这幅作品最刚开始的初衷是为了完成一位挚友的命题,由于这个命题的独特性,从而激发了扬无咎创作的兴致,在深厚的写生功底下,画家在创作中很好地表现出了大家所应有的手笔,因此《四梅图》卷便呈现于世人眼中。
  二、扬无咎《四梅图》的艺术特色
  两宋之际的著名画家扬无咎,生性耿直,不追名逐利,文学造诣也极高,擅画水墨梅、竹、松、石、水仙、人物等,尤其擅画水墨梅,可谓是开墨梅之派先河。范成大在《梅谱》中道:“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由此可见扬无咎画梅之技堪称一绝。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纸本墨笔《四梅图》卷是扬无咎68岁的杰作,也是他生平的代表作之一。在《四梅图》卷当中,画面分为四段画梅,且有扬无咎的题跋:“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即四幅分别表示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的四种不同的状态。
  从构图形式上来看,四幅作品为一长卷,画分为四段,可拆开也可合并,每段又可自成为一幅作品,四幅作品又分别表示不同的内容和章法。从构图内容上来看,四幅作品的构图形式并不是纷繁复杂,该作品中既没有体现出院体派绘画风格的富丽典雅,也没有体现出文人水墨画的豪迈。而是采用折枝花卉的构图样式,每幅作品中的内容看上去画面上只是树枝横斜,但作品中枝干的穿插取势都各有不同,画面并不显得色单力薄,画面中点点花朵以特有的“以少胜多”的画法将画面衬托得更加生动具体。整幅长卷突显了一种舒朗明亮、清气逼人、生动空灵的艺术气息。以自然之法描摹自然之真,既写出了梅花真魂又将画者本人的品性寄予其中,画者通过借景抒情将自身的情感与想法融合到画面之中。
  在用笔上,扬无咎的骨法用笔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师古人的基础上,扬无咎将北宋华光和尚的用淡墨点梅花花瓣的绘画风格改为以墨线勾花瓣,在注意枝干穿插的基础上,扬无咎以书入画,并未用双钩的画法去画枝干,而是用墨以篆意起笔成枝,枝条的画法既洒脱自然又铿锵有力,枝干线条的长短既具有张力又充满了笔墨的灵动性。整幅画面不仅显示出了扬无咎熟练的构图技巧,同时也显示了扬无咎老练娴熟的艺术功底和绘画技巧。
  在四幅梅花作品中,扬无咎将梅花从新生到残败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可谓是生动至极,令后辈们望而兴叹。第一幅作品中表现梅花未开的状态,画面中的梅花像一个新生儿,仿佛还未脱离母亲的襁褓,柔嫩的树枝尽情地享受着微风带来的舒适感;第二幅作品中表现梅花欲开的状态,像一个懵懂的青少年,对世间充满了好奇同时又有点胆怯的感觉,内心欢喜却又露出羞涩的面庞;第三幅作品中表现梅花盛开的状态,像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所成就,人生有所辉煌,虽然只是一枝独放,但是仍有着岁月所带来的积淀;第四幅作品中表现梅花欲残的状态,人到老年,饱经世事同时也阅尽人生的繁华和岁月的沧桑后,平静地注视着这个大千世界,残败的花瓣最终尘埃落定,尘归尘,土归土,最终回归自然,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进入一个超凡脫俗的世界。
  从扬无咎《四梅图》卷中可以看出画者是用心深入自然界中,以自然界中的梅花作为自己借景抒情的载体,一方面是为了再现自然之美,另一方面更多的则是表达自身的感受与体会。扬无咎高深的艺术修养和傲骨凌霜的品性让整个画面更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扬无咎在《四梅图》整幅画卷当中给观者呈现出了一种清淡闲野、恬静的艺术氛围,正如当时人们所说的“村梅”的艺术格调。同时在整幅画卷当中能够看到扬无咎有着借梅言情、迟暮感伤的思想情感。
  三、扬无咎《四梅图》对后世的影响
  扬无咎水墨梅花的笔法对后世关于梅花题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在墨梅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继宋之后,元明清的画家如王冕、陈宪章以及金农、李方膺等墨梅画家所取得的成就都与扬无咎所产生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在王冕的作品中,画风别具一格,以淡墨来表现老梅枝干,以淡墨点染的画法画梅花的花瓣,且在继承扬无咎细劲挺拔的笔法上画须蕊,从而表现出梅花耐寒、高洁的品质。金农则用大片的水墨涂出老的枝干,同样的也以圈点画梅,在扬无咎的画风上更显得古朴雅拙。李方膺在师法自然以及基于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画面中信手拈来的倒枝,却将梅花淳朴、自然的天真之美诠释其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近现代大家如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李苦禅、张大千、陆俨少、黄胄等人,在其所画梅花作品中都有扬无咎笔法的痕迹。扬无咎《四梅图》卷这幅作品,不仅让后者对宋代绘画更加了解,而且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扬无咎的品性以及其他大家都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专业的绘画者和实践者,我们应该在继承扬无咎画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水墨画的发展趋势,发挥个性,努力创作出属于绘画风格的艺术创作。
  结语
  纵观扬无咎《四梅图》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去学习。宋代绘画在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得宋代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及人文色彩都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扬无咎等人的绘画风格不仅对元、明、清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对当前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仍然是至上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2]范成大.梅谱[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构造新的碳碳键一直有机化学研究的重点,而构造芳环更是在合成复杂氨基酸、肽、天然产物及设计大分子中常用的手段。   多取代的苯是非常有用的化合物,而呈C3对称的1,3,5-
学位
吲哚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原料和化工产品。含有吲哚环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已知的天然产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大多数吲哚环类化合物都显
学位
本文以水杨酰肼分别同烟酸、异烟酸和2-吡啶甲酸的酰氯反应合成了三个不对称双酰肼配体L1、L2和L3。用配体L1、L2和L3与d10过渡金属反应,合成了四个不对称双酰肼的过渡金属配
学位
商业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以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但由于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和开发的众多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中,过渡金属磷酸盐材
学位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的金属铂(II)、钯(II)配合物。通过替换与金属直接耦合的功能配体或者在配合物的配体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来调节配合物的发光波长和磷光量子产率。文中所用到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萘酰亚胺化合物是一类由环状双酰亚胺和萘环骨架组成的重要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其富电子的大π共轭平面结构使萘酰亚胺衍生物能通过非共价键力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等,如生命体中的DNA、酶、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关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应用价值。目前,一些萘酰亚胺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许多作为潜在药物分子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细菌、真菌感染,检测、诊断重要的生命分子,也得到了
现在一说讲道德,就是冲着群众来,好像只要群众讲道德,我们的社会风气就好了。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儿,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儿,被人们 Now that morality is being address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