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沂蓬,50岁,山东临沂苍山,1985年,王沂蓬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毕业,1985年至1990年就职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其间1985至1986年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班,1990至1999年就职于山东艺术学院,1999年之后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至2005年被公派于美国康斯威辛大学工作一年。
作为奥运奖牌“金镶玉”的总设计师,王沂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沂蓬与“金镶玉”的故事发生在他从美国康斯威辛大学回国之后不久……
2005年年底,王沂蓬结束在美国的公派生活回到国内,2006年1月11日,他接到了学院领导的一个电话,领导张口就问:“沂蓬,最近忙什么呢”,王沂蓬回答:“带着毕业班的学生搞设计”, 电话那头院长说道:“现在有个新的任务,参加奥运会奖牌的设计投标,想由您来牵头干一下这件事。”
开始的时候,王沂蓬并不想接这份工作,他认为此次奥运奖牌设计方案面向全世界招标,自己中标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领导既然已经把任务交待给自己了,怎么着也得咬着牙上马。王沂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他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办公场所,甚至连学生也不愿意到他这个项目上来做助手——当时很多学生更愿意跟随手中有委托设计指标的老师工作,因为设计完成后马上就能拿到固定的报酬。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王沂蓬领导的设计小组先后做出了100多个构思,最后集中到四个方案上来:佩玉、星云、京剧脸谱和天圆地方。交上了方案之后,王沂蓬一方面告诉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了,另一方面却总是放心不下,直到2006年4月上旬的一个中午,他接到了设计学院王敏院长的电话,得知自己提交的方案中,佩玉和星云在179件参选作品中均进入了前十名。随后,佩玉和星云方案又双双跻身前三名。6月30日 ,北京奥组委正式通知王沂蓬,佩玉方案被确定为北京奥运奖牌的修改方向,王沂蓬的设计进入了新的阶段。
都说“万事开头难”,已经过了第一道难关的王沂蓬却没有想到今后会遇到更多、更艰巨的困难。在设计奖牌的时候,是怎么想到用玉的呢?王沂蓬坦言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玉文化中得到了启发,古人一直有“君子比德如玉”的说法,春秋之后,儒家一直有君子贵玉的传统,玉有五德,古人其实都是把一切美德跟玉连接在了一起,“将‘金’和‘玉’结合,呈现着具有中国内涵的崇高观和荣誉观。以玉作为奖赏,既有激励作用,又含蓄文雅。因为‘玉’与‘德’相连,奥运精神中的公正、和平、友谊在‘德’的层面上有很多共通作用。”
2006年10月31号,国际奥委会有关负责人称赞北京奥运奖牌设计方案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创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但同时提出了玉易碎的问题,“如果有的运动员在领奖时不慎让奖牌坠落,能不能保证奖牌上的玉环不会碎呢?”国际奥委会的意见很坚决,那就是如果不能够解决玉易碎的问题,将不能最终批准此方案。为了避免玉碎,王沂蓬等人想尽了办法,当时北京奥组委的有关领导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方案已经报给国际奥委会了,有关领导也已经做了保证。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管,但是你必须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 12月28日,经过此前一系列不太成功的试验之后,王沂蓬又将奖牌带入了实验室,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2007年1月11日 北京奥组委通过了奖牌的设计方案,2月8日 ,国际奥委会最终批准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方案,王沂蓬等人一年多的心血终于结出了果实。
2007年8月,王沂蓬接到通知到北京奥组委开会,此次会议聘请王沂蓬作为北京奥组委奖牌制作小组的专家,并确定“金镶玉”中的玉环使用出于青海的昆仑玉。8月25日,正在湖南开会的王沂蓬接到通知,要求他与其他相关人员马上赶到青海,对昆仑玉进行实地考验。“那是我第一次去青海,在那之前,我原本打算永远不去青海的。”王沂蓬说自己的弟弟此前曾经到青海写生,差一点长留在那里,“但是这种任务,我没法推辞。”从青海西宁到格尔本,再乘坐汽车赶到玉矿,王沂蓬等人就是想亲眼看一看玉,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一些。
青海当地的人至今还记得王沂蓬是一个“重色轻友”的人——王沂蓬刚到青海的时候身体不适,当地一位矿主在他身边一直守护了十多个小时,而在第二天的坚定玉质的会议上,王沂蓬以“玉材色泽欠佳”为由否决这位矿主带来的玉材样本,当地的一位政府官员在饭局上直接说王沂蓬“重色轻友”,只重视玉材的色泽而不管那些同甘共苦的朋友。“没有办法啊,我们需要的玉材太脆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同时要求同一规格的玉材量还得比较大,而且不能有明显的色差。”王沂蓬回忆时这样说。
“开始制作方案的时候,觉得难度已经很大,但此后的修改完善过程尤其是防碎这个环节更为艰难。解决了防碎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又开始寻玉,这个过程中遭的罪、受的苦就不要提了,而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最难的还是最后的制作阶段。”之所以“一步更比一步难”,王沂蓬认为主要是因为“金镶玉”是一次创新,在王沂蓬鉴定玉环质量的时候,坐在他身旁的企业代表索性便把眼睛闭上,看都不敢看了。在最困难的时候,王沂蓬与青海一位玉材厂商有过这样的对话,王沂蓬说“如果这件事情办不好,咱们对谁都不好交待啊”,那位已经废了几十吨玉料的厂商狠了狠心,“实在不行,最后就切我那些已经做好的‘摆件’。”稍微了解一点玉石知识的人,都知道“摆件”的价值有多大。
2008年4月,王沂蓬等人到上海验收奖牌所用的玉环,原本说好的要带来490余枚玉环,加工单位只带了20枚,而且其中只有两枚是合格的,如果按照这种进度下去,就算到了2008年年底,“金镶玉”也无法制作完成。据王沂蓬回忆,当时所有的人都愣了,足足有好几分钟,整个现场鸦雀无声,“那种时候,没有人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此次会议结束之后,北京奥组委与青海方面紧急协商,各个方面同心协力,终于保证奥运奖牌如期完成。
有许多环节上的问题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当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终于通过了验收、当装满奥运奖牌的运钞车在武警的押运下,开出了上海造币厂时,王沂蓬突然感到和自己相处了两年多的奥运奖牌这一次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心里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他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这样的话“如果奥运奖牌是个我喜欢的人,也许这时候我们已经结婚了;如果奥运奖牌是我的孩子,总得说声再见;可是真正的奥运奖牌什么都没有做,就这样走了……”
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结束不久,残奥会将在北京继续演绎精彩,而本届残奥会的奖牌同样由王沂蓬担纲设计,近期王沂蓬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好像总有数不完的采访、会议在等待着他。王沂蓬说自己在等着奥运会真正开始、奖牌开始颁发的那一天,他正在憧憬着那一刻——当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在国歌的乐曲声中缓缓升起时,我看到了它,它把中国文化带入了奥运历史,它把中国人的热情带给了全世界人民。它也把我两年来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数不清的不眠之夜,说不尽的酸甜苦辣,献给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献给了我可爱的祖国。
作为奥运奖牌“金镶玉”的总设计师,王沂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沂蓬与“金镶玉”的故事发生在他从美国康斯威辛大学回国之后不久……
2005年年底,王沂蓬结束在美国的公派生活回到国内,2006年1月11日,他接到了学院领导的一个电话,领导张口就问:“沂蓬,最近忙什么呢”,王沂蓬回答:“带着毕业班的学生搞设计”, 电话那头院长说道:“现在有个新的任务,参加奥运会奖牌的设计投标,想由您来牵头干一下这件事。”
开始的时候,王沂蓬并不想接这份工作,他认为此次奥运奖牌设计方案面向全世界招标,自己中标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领导既然已经把任务交待给自己了,怎么着也得咬着牙上马。王沂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他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办公场所,甚至连学生也不愿意到他这个项目上来做助手——当时很多学生更愿意跟随手中有委托设计指标的老师工作,因为设计完成后马上就能拿到固定的报酬。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王沂蓬领导的设计小组先后做出了100多个构思,最后集中到四个方案上来:佩玉、星云、京剧脸谱和天圆地方。交上了方案之后,王沂蓬一方面告诉自己不要再想这件事了,另一方面却总是放心不下,直到2006年4月上旬的一个中午,他接到了设计学院王敏院长的电话,得知自己提交的方案中,佩玉和星云在179件参选作品中均进入了前十名。随后,佩玉和星云方案又双双跻身前三名。6月30日 ,北京奥组委正式通知王沂蓬,佩玉方案被确定为北京奥运奖牌的修改方向,王沂蓬的设计进入了新的阶段。
都说“万事开头难”,已经过了第一道难关的王沂蓬却没有想到今后会遇到更多、更艰巨的困难。在设计奖牌的时候,是怎么想到用玉的呢?王沂蓬坦言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玉文化中得到了启发,古人一直有“君子比德如玉”的说法,春秋之后,儒家一直有君子贵玉的传统,玉有五德,古人其实都是把一切美德跟玉连接在了一起,“将‘金’和‘玉’结合,呈现着具有中国内涵的崇高观和荣誉观。以玉作为奖赏,既有激励作用,又含蓄文雅。因为‘玉’与‘德’相连,奥运精神中的公正、和平、友谊在‘德’的层面上有很多共通作用。”
2006年10月31号,国际奥委会有关负责人称赞北京奥运奖牌设计方案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创新,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但同时提出了玉易碎的问题,“如果有的运动员在领奖时不慎让奖牌坠落,能不能保证奖牌上的玉环不会碎呢?”国际奥委会的意见很坚决,那就是如果不能够解决玉易碎的问题,将不能最终批准此方案。为了避免玉碎,王沂蓬等人想尽了办法,当时北京奥组委的有关领导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方案已经报给国际奥委会了,有关领导也已经做了保证。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管,但是你必须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 12月28日,经过此前一系列不太成功的试验之后,王沂蓬又将奖牌带入了实验室,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2007年1月11日 北京奥组委通过了奖牌的设计方案,2月8日 ,国际奥委会最终批准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方案,王沂蓬等人一年多的心血终于结出了果实。
2007年8月,王沂蓬接到通知到北京奥组委开会,此次会议聘请王沂蓬作为北京奥组委奖牌制作小组的专家,并确定“金镶玉”中的玉环使用出于青海的昆仑玉。8月25日,正在湖南开会的王沂蓬接到通知,要求他与其他相关人员马上赶到青海,对昆仑玉进行实地考验。“那是我第一次去青海,在那之前,我原本打算永远不去青海的。”王沂蓬说自己的弟弟此前曾经到青海写生,差一点长留在那里,“但是这种任务,我没法推辞。”从青海西宁到格尔本,再乘坐汽车赶到玉矿,王沂蓬等人就是想亲眼看一看玉,只有这样心里才能踏实一些。
青海当地的人至今还记得王沂蓬是一个“重色轻友”的人——王沂蓬刚到青海的时候身体不适,当地一位矿主在他身边一直守护了十多个小时,而在第二天的坚定玉质的会议上,王沂蓬以“玉材色泽欠佳”为由否决这位矿主带来的玉材样本,当地的一位政府官员在饭局上直接说王沂蓬“重色轻友”,只重视玉材的色泽而不管那些同甘共苦的朋友。“没有办法啊,我们需要的玉材太脆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同时要求同一规格的玉材量还得比较大,而且不能有明显的色差。”王沂蓬回忆时这样说。
“开始制作方案的时候,觉得难度已经很大,但此后的修改完善过程尤其是防碎这个环节更为艰难。解决了防碎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又开始寻玉,这个过程中遭的罪、受的苦就不要提了,而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最难的还是最后的制作阶段。”之所以“一步更比一步难”,王沂蓬认为主要是因为“金镶玉”是一次创新,在王沂蓬鉴定玉环质量的时候,坐在他身旁的企业代表索性便把眼睛闭上,看都不敢看了。在最困难的时候,王沂蓬与青海一位玉材厂商有过这样的对话,王沂蓬说“如果这件事情办不好,咱们对谁都不好交待啊”,那位已经废了几十吨玉料的厂商狠了狠心,“实在不行,最后就切我那些已经做好的‘摆件’。”稍微了解一点玉石知识的人,都知道“摆件”的价值有多大。
2008年4月,王沂蓬等人到上海验收奖牌所用的玉环,原本说好的要带来490余枚玉环,加工单位只带了20枚,而且其中只有两枚是合格的,如果按照这种进度下去,就算到了2008年年底,“金镶玉”也无法制作完成。据王沂蓬回忆,当时所有的人都愣了,足足有好几分钟,整个现场鸦雀无声,“那种时候,没有人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此次会议结束之后,北京奥组委与青海方面紧急协商,各个方面同心协力,终于保证奥运奖牌如期完成。
有许多环节上的问题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当北京奥运会的奖牌终于通过了验收、当装满奥运奖牌的运钞车在武警的押运下,开出了上海造币厂时,王沂蓬突然感到和自己相处了两年多的奥运奖牌这一次真的离自己而去时,心里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他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这样的话“如果奥运奖牌是个我喜欢的人,也许这时候我们已经结婚了;如果奥运奖牌是我的孩子,总得说声再见;可是真正的奥运奖牌什么都没有做,就这样走了……”
2008北京夏季奥运会结束不久,残奥会将在北京继续演绎精彩,而本届残奥会的奖牌同样由王沂蓬担纲设计,近期王沂蓬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好像总有数不完的采访、会议在等待着他。王沂蓬说自己在等着奥运会真正开始、奖牌开始颁发的那一天,他正在憧憬着那一刻——当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在国歌的乐曲声中缓缓升起时,我看到了它,它把中国文化带入了奥运历史,它把中国人的热情带给了全世界人民。它也把我两年来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数不清的不眠之夜,说不尽的酸甜苦辣,献给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献给了我可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