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5-01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经过本次化学骨干班的培训及同学间交流研讨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问题设计策略,通过优化课堂问题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益。化学复习课是新课的继续,要通过知识重组,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本文就提高复习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难求全面,权作引玉之砖。
  二、设计课堂问题的策略
  1.递进式问题
  高考备考的第一要务是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没有做到这一点,所谓能力的培养全是空话。因为能力的考查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而且知识越基础,其适用范围越广,在考查能力时涉及的可能性就越大。贯彻基础性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切忌把基础与提高能力分开。一般可以从基本原理出发设计问题,创设一些典型题组,以递进式逐步加深,由学生自主整合,知识建构链条。例如,有关钠的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设计实验,“利用NaHCO3分解产生的CO2来证明CO2能与Na2O2反应产生O2”。可以提示: NaHCO3分解产生产生什么气体?怎样检验CO2和H2O?
  怎样检验O2?产生的O2一定是 CO2和Na2O2反应产生的吗?用什么方法来排除H2O的干扰?让学生从NaHCO3、H2O、CO2Na2O2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入手,将教材上的两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组合问题、除杂务尽的原则、气流流向顺序等基础性问题,有深刻理解的同时渗透了能力的培养。
  再如:我在进行“水的电离”复习教学时,在进行“计算强酸中水电离出来的C(H+)或强碱中水电离出来的C(OH-)的内容教学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0.1mol/LHCl中水电离出来的C(H+)等于多少?往往会出现“冷场”现象,绝大多数同学会出现思维受阻,或找不到头绪。如果设计下列有梯度的问题,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1)0.1mol/LHCl中的C(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电离出来的?
  (2))0.1mol/LHCl中的C(OH-)等于多少?是什么物质产生的?
  (3)0.1mol/LHCl中水电离出来的C(H+)等于多少?你是怎样考虑的?
  这样习题设计符合耶克斯—多德森的动机理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下降趋势。通过习题的递进性设计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递进式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积极的作用,应用的关键是递进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考虑到以下两点:①服务课本。递进式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围绕课本这一根本。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本的知识结构比较注重循序渐进,但是也有不少内容存在思维的跳跃。递进提问刚好在跳跃中间增设一个铺垫,缩小思维的跨度,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学习。②旁征博引。设置难度适中的递进问题是一门学问。它一靠教学经验,二靠教师翻阅大量参考资料,在翻阅中找到合适的例题,通过经验加以改造,为我所用,靠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设计不出梯度、难度适中的递进式问题的,所以翻阅大量的参考书是递进式教学法的基础。
  2.中心式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实施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题目类型很多,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图形变换,最优解法等。如对化学中一个学生认为非常简单的反应,若能从全方位去思考和提示,也会使其内涵变得十分丰富,给学生深刻启示。如Zn+2HCl=ZnCl2+H2↑中,a.从置换角度分析,锌是一种活泼金属,能置换盐酸中的氢;b.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若将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另置在两电极上进行,就构成了高二课程中所学的原电池;d.从离子角度分析:Zn+2H+=Zn2++H2↑,盐酸在溶液中起氧化作用的是H+,可以推理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及某些盐如NaHSO4中也能发生这个反应;e.从化学反应速度角度考虑,改变C(H+)可以改变反应速率;f.用所学电解知识来设计反应Cu+2HCl=CuCl2+ H2。
  实践证明,不同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也不相同。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3.以错制错式问题
  学生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因此需要教师教学时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分类设疑引发思考。如“二氧化硫的性质”的问题设计。SO2与BaCl2是否产生沉淀是很多学生都容易答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果产生白色沉淀,你认为该沉淀是什么物质?
  ②如果有该沉淀物生成,除此物还有什么产物?
  ③亚硫酸钡能存在于盐酸中吗?
  ④相同条件下,亚硫酸与盐酸的酸性谁强?弱酸能制取强酸吗?
  ⑤如果把SO2改成CaCl2,现象是否相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地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拨:如果要使得SO2通入BaCl2产生沉淀,应该怎么处理?进一步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使学生恍然大悟。
  这种“以错制错”的方法不仅可以化解知识的难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是教师的基本功,如何让问题更有效,包括如何呈现问题都有一定的讲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
其他文献
宁夏作者张永祥潜心于新闻写作研究。他把新闻、新闻理论和散文、散文理论融合在一起,既作为学术上的交心,也旨在新闻写作方面有一个创新。下面这篇是选自作者即将出版的论著
减速轴是汽车起动机的关键零件,在汽车启动时起传递转矩和动力的作用。其一端为盲孔内渐开线齿轮,另一端为带有螺旋花键的传动杆,加工过程非常复杂。传统的内齿轮加工工艺,要求有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2-01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模式,它对学生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它是通过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本领,为今后自己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在生物学教学中对
数控刀架是数控机床的关键零部件,其质量水平影响到数控机床的整机性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数控机床制造方面的水平。加大对中高档数控刀架的投入和研究,提高其技术水平,对
This paper develops a new method of parametric estimate, which is named as “synthesized expected Bayesian method”. When samples of products are tested and no
在航天领域中,航天器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其内部各种设备的运行,会产生各种振动,这些振动将会引起航天器结构和各系统仪器的动态响应,同时影响航天器上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本文基于螺旋理论,针对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建立运动/力传递性能的通用评价体系,提出新的全局指标,以此指导此类机构尺寸综合设计和构型优选。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螺旋理论,简要介绍以瞬时功为核心的运动/力传递以及现有的针对非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内部运动/力传递特性分析与评价;(2)通过依次锁定若干个驱动分支的方式,将一般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分解为单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构,从而构建一种针对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运动/
【摘要】小学科学肩负着科学启蒙课程的重任,新课标指出,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与科学素养培养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学方法是不断地进行有效的科学实验与研究。学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为了既能省时又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尝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方法,巧妙选择实验材料,合理安排实验进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
【摘要】课堂小结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教师如何巧妙地通过归纳总结、动手实践和转化升华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升华重难点,使新知识真正为学生所吸收,并能灵活运用,对于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创建高效课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学生物教学的结课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 结课艺术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发展夏花生,扩大小麦、花生两熟制是提高两熟单产特别是花生单产的关键。我们承担由山东省科委下达的“麦油两熟双5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和生育特点研究”课题,经专家测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