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反抗的宿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于连有着自尊又自卑、正直又虚伪的矛盾性格。面对上流社会,他时而表现出对贵族统治阶级的厌恶、愤恨,时而谄媚权贵,卑躬屈膝地迎合上流社会,但反抗始终是他性格的主流。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又使于连的反抗是不彻底的,他始终处于反抗和妥协相互交织的漩涡里。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注定了于连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自卑;自尊;反抗;妥协;悲剧性
  作者简介:任偌希,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长期以来,关于于连形象的性质一直都是对《红与黑》这部作品争论的焦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敌视权贵,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另一些人则认为,于连具有十分虚伪和丑恶的灵魂,完全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野心家。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都没有道尽于连这个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小说中,于连说过一句话:“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人。”[1]449笔者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对于连形象最好的概括。于连的性格具有多元性,他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造就了其行动上既自尊又自卑,既正直又虚伪的特点。本文主要对于连复杂多元的性格及其成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于连表里不一的性格特征
  于连体从小质瘦弱,长大后无法替家里赚钱减轻家庭负担,这使他遭受到父亲和兄长的厌弃、苛责和打骂,所以从小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自卑和敏感多疑的种子。于连说:“充其量,我不过是个平淡无奇的庸人,招人讨厌,连自己也受不了。”[1]336他自己的话就十分准确地表现出了他内心强烈的自卑感。自卑与自尊常常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强烈的自卑往往会衍生出强烈的自尊。于连长期遭受冷落和压迫,他的内心十分敏感和脆弱,然而他又容不得他人一丝一毫的侵犯,他要以一种高傲的姿态活着。
  在德瑞纳市长家里,当他面对美丽温婉而又身份尊贵的德瑞纳夫人时,尽管有爱慕之心,但是他低下的身份地位让他很自卑。但在德瑞纳夫人对他施以援助之手,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时,他气冲冲地拒绝了馈赠,而且认为这是德瑞纳夫人对他人格尊严的侮辱和践踏。所以于连追求德瑞纳夫人不仅仅是因为爱情、地位和权力,还主要是因为他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挑战和轻视。
  “在于连身上,人类真诚、善良的本性和虚伪的面具合二为一、融为一体。”[2]于连在追求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世界常处于一种真诚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中。为了取悦上流社会,他把自己认为毫无价值的《新旧约全书》和《教皇传》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认真学习神学知识,成为了彼拉院长的得意门生,甚至在公共场合大骂他狂热崇拜的拿破仑。但是在于连被捕入狱之后,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自己曾经的虚伪行为而感到羞愧,并且他愿意去掉伪装和面具,做真实的自己,所以他毅然放弃了原本可以存活的机会,坦然接受了死亡。可以看到,于连并未丧失真诚的一面,只是在当时那个虚伪而又势利的社会里,他无法拿出自己的真诚和正直。
  二、反抗与妥协——于连强韧性格的两面性及其张力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敌视和反抗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当上层社会压制他,不给他发大财、当将军的机会时,他就反抗;而当统治阶级一定程度地满足他的个人欲望时,他就欣然投靠。”[3]所以在于连一生的奋斗中,他始终处于反抗和妥协相互交织的漩涡里,只要自身的追求或者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他再坚定的内心都会产生动摇,同现实的妥协性就会展露无遗。
  于连由于从小生活在被家人嫌弃、辱骂环境下。之后他受老军医的影响,读了许多有关拿破仑的书,向往那个可以凭借自身才干实现理想的大革命时代,因此他对当时波旁王朝统治下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产生了更大的厌恶、愤恨。这时的于连虽具有反抗意识,却无法付诸于行动,而后来他谋得了德瑞纳市长家家庭教师一职,给了他实施反抗行为的机会。于连应聘家庭教师的条件是与主人一起用餐而不是仆人,表现出了他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为了报复市长对他的训斥,他竟然想占有德瑞纳夫人,这些完全是他平民反抗意识的体现。
  由于和德瑞纳夫人的奸情暴露,于连被迫来到远离维里业小城的贝尚松神学院。于连痛恨这些耶稣教士的伪善和贪婪,他为自己投靠教会的行为感到可耻。但是,面对修道院里三百多双充满仇恨的目光和无数的阴谋,他不敢宣称崇拜拿破仑,甚至燒毁了拿破仑的肖像,还当众辱骂他。他心甘情愿地披上袈裟,装扮成神学院里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信徒,他企图通过教会的道路来改变人生命运。但由于神学院内部的教派争斗使得彼拉院长下台,于连也不得已离开了神学院。经彼拉院长的举荐,于连到巴黎去拉莫尔侯爵府做了私人秘书。此时原本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于连,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懂得巴结讨好达官显贵,并且投其所好,甚至和封建教会势力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和伪君子。“他以假意的恭顺,废寝忘食地为侯爵工作,他以超群的记忆力和阿谀奉承的手段博取侯爵的信任,他以沉静、聪明和谄媚得到了侯爵的倚重,他以征服玛蒂尔德小姐的芳心为自己打通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的捷径。”[4]他甚至参加反革命卖国会议,为反革命复辟黑会冒死送出情报,干着曾经鄙视和愤恨的事情。事实上,他已经步入了曾尽力反抗的统治阶级队伍,他的妥协性展露无遗。
  三、于连复杂性格的成因及其悲剧性
  在拿破仑统治时代,像于连这样的小资产阶级也可以发家致富,但是封建贵族与天主教的黑暗统治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既有反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一面,也有和贵族、大资产阶级妥协的一面,这种阶级地位决定着于连对现实社会既反抗又妥协的特点。”[5]出身卑微,使于连在奋斗的过程中备受歧视和压抑,虽通过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但是在德瑞纳市长家只允许他坐在长餐桌的最下面;在神学院也依然是被众人嘲讽、戏弄的对象;在瓦尔诺的家宴上,他再怎么展示才华,出尽风头,也改变不了瓦尔诺先生对平民出身的他的反感和厌恶;在拉莫尔侯爵府,他的“失着”成为仆役们闲时的趣谈。为了捍卫他那虚弱的尊严,他又以自己的方式对德瑞纳市长的蔑视和侮辱进行回击,甚至想出用占有德瑞纳夫人这种无耻的办法来报复和愚弄市长。面对在侯爵府受的嘲笑与羞辱,他去请教克拉索夫亲王诱惑女人的艺术,企图通过征服高傲的玛蒂尔德小姐来获得想要的一切。就在于连妄图利用拉莫尔小姐走向富贵、步入上流社会的野心和欲望即将得到满足时,德瑞纳夫人的一封告密信彻底摧毁了于连的一切幻想。最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而已,所以在因枪杀德瑞纳夫人被捕入狱后,他拒绝上诉,也回绝了玛蒂尔德小姐的帮助,选择了用生命的终结来表示对那黑暗社会的最后反抗,以及对自己尊严的维护。于连是波旁王朝时期反对封建贵族的勇士,也是拿破仑式的悲剧英雄。他特别渴望可以通过个人的才能去改变自身地位,但是,不管他多么努力,仍然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他的理想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下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幻想。
  于连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他奋斗和反抗的出发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于连是一个英雄或者野心家,作为个人奋斗的典型,值得肯定的是他敢于反抗、无畏生死的勇气和魄力,但是我们也要批判他不择手段去追名逐利的疯狂举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时常也会陷入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的矛盾中而无法自拔,于连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于连曲折、悲剧的一生和他对名利、钱财的追逐,给生活在当下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于连形象的意义不单单局限于那个时代,他的影响将会是十分久远的。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M].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冯少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
  [3]蒋小红.对《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的辩证认识[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贾华.从反抗到妥协:于连矛盾性格的表现及其社会成因[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
  [5]龚频.矛盾个体的成因——于连形象分析[J].文教资料,2007(11).
其他文献
犹如一轮温润的玉盘  它四周豁口托举着,  纤细凝光的白草。  它磨损的邊缘攀满水珠。  偶尔有风穿过——  星辰跌入它暗沉的底部  那里,蠕动的水草  舔食着月亮。
摘 要:《麦克白》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于1606年创作的一部悲剧,与《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并称“四大悲剧”。主要讲述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在得胜归来的途中,遇到了三个女巫,女巫对他做了三个预言,其中之一是他将会成为君王,引起了麦克白的杀戮之心,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麦克白杀死了邓肯王和他所怀疑的将领,最终罪行败露,众叛亲离,被敌人削首。《麦克白》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麦克白,莎士比亚在
夜色阑珊  剪一段时光贴在浩瀚的苍穹  捻一缕秋水  洗去岁月的尘埃  让记忆沧桑而美丽  清浅的时光  念思氤氲在心头  凝结成温婉的诗句  择一方素笺  轻捻一支笔将相遇  写成满心的温润  姹紫嫣红芬芳不出芳香  明媚的春阳洒满心头一絲忧伤  幽幽的往事  幻化为几滴晶莹的珠泪  盈盈在我的眼眶  我站在遥远的渡口  望穿远行的孤帆  记忆的扉页  翻到那个不期而遇的早上  就这样  我拉开
作者简介:章宇翔(1997.5-),女,大一应用英语专业,爱好旅游篮球滑板,喜欢看书写诗。  北上  南方已经开始下雪了  你却还不死心把我塞进这北上的列车  递上一张观看寒冷的门票  每个城市代表一格温度计里的水银  不管是晴是雨 是阴是云  白色混淆了你的判断  窗外的风景  把不知是南方还是北方的雪倾斜  陌生的旅客  让压在箱底的棉袄也散发出热量  前进的车厢  用成长的借口把离家的愧疚代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金翅雀》是两部典型的成长类型小说,描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所处世界,环境这个“迷楼”的认知,质疑和否定,如同希腊神话里身陷囹圄的伊卡洛斯一样,奋不顾身地飞出迷楼,寻找新生。  关键词:迷楼;成长;反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  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带有宿命式的悲剧性。“迷楼”是希腊神话
摘 要:浸没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是近年来国际戏剧舞台上流行起来的最具先锋色彩的戏剧形式,它包含环境戏剧、互动戏剧等一系列先锋戏剧的艺术特点,并发展了纯艺术和商业消费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本文主要关注后一个发展方向——以近年商业上最成功的浸没式戏剧《今夜无眠》(Sleep No More)为研究对象,从观演互动、浸没空间、艺术与消费文化等方面探讨商业时代先锋戏剧的改革与探索。
一个转身  像深秋的最后一片落叶  拉近瑟瑟的冬天  一个摇头  像茫茫的黑夜中  遇到生硬的冰冷铁门  风中摇曳的烛火  挣扎着,喘息着  可最终还是难逃熄灭  当满怀的激情变成过往  一夜之间  忽然清醒的发现  冷的不是想象中的初春  因为迎来的是更加刺骨的冬天  把心都冻上一层霜  如同旷野中遭遇冰雹  瞬间的疼痛  瞬间的迷茫  留下的除了胆却  还有希望的碎屑和内心的恐慌  如果我們是
摘 要:《一切经音义》(又称《众经音义》)共25卷,作者玄应将对佛经中感到困惑的字词录出作为词目,训于其下,并广引字书以证之。其中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引用频率较高,本文主要以《一切经音义》第一卷为例,就其所引《说文》与今“大徐本”相异之处做了比较。  关键词:玄应;《一切经音义》;《说文》  作者简介:王静(1991.11-),云南楚雄人,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
湿地  你是天地以鹤鸣为刀锋  在苍茫的草原上  割开的一道汪洋泪泉  我在泪泉边拔下一根芦苇  就扯出他的根  带出故乡那片云  黄沙为肤,黑土成发  冰做骨,雪做肌  而你——大湿地  凝成赤色的心  裝在我大齐的胸膛  养育的汉子就敢于打出江桥抗战第一枪  扬出我中华子孙的豪气  成片的芦苇里  烈士殷红的血迹  浸透湿地  流进母亲河的血脉里  湿地的子宫里有了烈士的种子  阵痛过后孕育一
摘 要:“陕军东征”是发生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沉寂的陕西作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几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长篇小说作品。本文就以“三驾马车”(即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陈忠实《白鹿原》和贾平凹《废都》)为例,对这一文学现象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地域化;传统;个体体验;人物形象;长篇小说  作者简介:张宁(1991-),女,辽宁庄河人,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