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三化”,再現“中庸”之道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ugh9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其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對自然規律的總結,結合到各地的情況又可以細分出各民族的差異化表達,存在個性化的理解與昇華。
  千年傳承,自醒中復甦
  中華文化在過去數千年的發展中展現出很強的傳承性,同時亦在歷朝歷代中得以發揚,經典之中便可以探知中華文化的千古魅力,從眾經之首的《易經》到《黃帝內經》、《道德經》、諸子百家經典等都在不同時期得到學習、理解,在知行合一的探索之下展現頑強生命力。中華文化,同樣在古代與當代都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詩書禮樂之外,更有茶文化、香文化等諸多內容。
  回顧數千年的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就在於其傳承能力的強大,自身蘊含著超強的自我修復機制,幾千年來我們的主要文脈從未中斷與變化,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文化發展方向也不會迷茫,“和”的思想更加淋漓盡致的體現。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中學習西方與海外的優秀文化元素,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度”成為了主要的關鍵字之一,在吸收外來優質元素時,是否要全盤拋棄自己?例如五四以來,提倡西醫治病,對中醫採取打壓甚至全盤否認的態度,而近年來國家與民眾逐漸回歸理性認識,看到中醫在千年發展之中蘊含的豐富寶藏,也開始探索中西結合的醫療發展體系,因此在歷史長河中,即使一時的對外或者盲目崇拜,也終將回歸中華文化的本源,諸多的一時熱潮也終究是短暫形式。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基礎上,人的需求已經從物質上的自我滿足逐漸轉變為第二類的精神需求和更上層的信仰需求,也因此對於文化產生了更多的需求。
  現階段,中國社會從國家到民間開始反思、重拾傳統文化並對其昇華,這是一個積極正面的發展信號。社會中也因而出現這種途徑與通道,民眾也願意去瞭解國學、茶、花、香等不同文化形式,從而在行動上肯定中國文化對我們生活的指引與重要性,這是一個民眾重新建構中華文化認知系統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對自己文化的透徹掌握和充分肯定,以此進行的對外表達。而自信的表現一則是對文化的自我認知和認可,二則就是對外交流中的準確傳達與輸出,從而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現今社會上下都在熱議“文化”,這是好事,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強大根基和強勁生命力,這些年無論是對國學經典、詩書樂的追求還是對於茶、花、香等雅文化的接受與喜愛都是在文化自醒中對於“自信”的踐行。
  而建立文化自信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文化是一系列行為最後的目標,最終需要“外化於行,內化於心”,在形式上的“文化”包裝與表現離不開內心對於文化的充分學習、理解、實踐,將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優秀文化內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自律的自我規範。比如不少遊客在國內、海外的不文明行為很容易被媒體進行有目的性與導向性的報導,從這個現象上我們需要反思與行動的就是,不斷加強對“禮”的學習,對社會價值觀的統一,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內涵,做出符合社會與道德層面的日常生活規範。
  “上下探索”,把握文化方向
  這一波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也可以以我們熟悉的香文化作為切入點,來看待中華文化的真實內涵。中華的香文化肇端於上古香祖炎帝神農,至先秦期間逐漸形成祭祀用香、生活用香;經過漢晉的不斷成長,絲綢之路的產生,西域各國和南海各國的香料不斷湧入到漢地,促使這一時期香文化在用香形式和制香得以豐富,熏香法、和香術開始產生;到唐代對天然香料的運用已經非常成熟,從而致使宋元達到香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再經過了明清的傳承與發揚後,近一百年傳統的用香文化被西方的“香水文化”代替,本土的天然用香文化卻無人知曉。當代,香文化開始全面復興,雖然處於基礎的復興期,但相信很快會重拾輝煌。從對香文化發展的總結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文化中既使很小的領域,它依然根植著民族文化的強大基因,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具有跨時代的強大生命力。大家可以先通過瞭解某一項生活技能開始,比如香文化,從而去學習傳統文化,重新構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此延伸和昇華;這就是方便法門。
  中華文化最高的精神內涵就是“道”的層面,去學習、瞭解香文化的人更是藉助這樣的文化形式來進行自我完善,培養自我的心,從而深化對自我、自然的認知,增強智慧,最終追求“道”這一終極目標。這也符合中華文化中的“下學上達”,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易經》中所闡述的文化在人們心中存在的形式;一切的技能、技藝、技巧、方法都可以稱之為“器”,古人宣導通過對“器”的理解,從而實現通達天地、和合自然的目標。所以往往我們接觸中華文化是從其最外在的“器物”表現形式入手,一步步探究,通過對技能技巧的學習和掌握,逐步反觀自我的心性、調養身心、養其良好德性;最終追求“道”的終極目標。因此對於香文化而言,也是從制香、品香的技能中體會香所傳遞的精神世界。“由藝臻道、以道統藝”的方法是可以實現的,例如剛剛過去的春節,其中就包含了節氣用香,另外還有文房用香、民俗、宗教用香等各種表現形式,老百姓對於香其實也並不陌生。這些都是加強中華文化理解與學習,增強“文化自信”的良好方式。
  在2017年國家特別強調對於傳統文化的振興,尤其是在12月提出了關於《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指導意見》和2017年3月發佈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指引,也是文化復興中對未來目標的具體規劃,文化的發展應該在瞭解文化根本的基礎上,先以技能技巧為根本,進一步深化轉變為自己能掌握的東西,在不斷形而下的積累中,最終能夠進入形而上的境界;之所謂“下學可以言傳、上達必有心悟”就是這個道理。
  面對到西方文明、現代文明的快速衝擊,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很多領域都面臨到失傳甚至絕跡的威脅,但隨著全社會對文化認同的大氛圍復蘇,越來越的年輕人願意主動參與進來保護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這是值得鼓勵的。在此過程中,保育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直接複製,比如去複製唐宋的生活模式和理念,畢竟在科技時代我們無法回到封建時代的生活模式,能用手機聯繫的情況下怎麼會選擇飛鴿傳書?這也是《易經》中“變易”的邏輯;文脈必須保存、精髓應該傳續、而形式則可以變通。所以傳統文化的復蘇,不能一味沉溺在過去文明的榮光中,而要不斷探索它的當代化特性,使之在當代文明中越發充滿活力。而除了確立文化的“當代化”特性以外,更要凸顯其“國際化”、“時尚化”的發展方向。   在“國際化”上,中國文化從未在閉塞之中集大成就,漢韻唐風正是因為積極吸納周邊地區的優秀文化因素而成就了中華文明的主體之“大”。在現今時期,復蘇中華文化也需要不斷開眼看世界,將其他文明中優秀的因數吸收,完善自身,從而不斷煥發新活力。明清的閉關鎖國,天朝上國的止步不前的思想恰恰是中華文化最沉重的枷鎖,而並非最有利的保護手段,昔日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而在“時尚化”上,我們需要探求傳統文化的人群覆蓋,不能一味地追求孤芳自賞、曲高和寡,結合時代的元素,不斷將傳統文化再包裝,推向時尚前沿,讓更多的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樂於接受。比如每年國際時尚界都會發佈關於流行色的主題,各大品牌也會發佈時尚新品,往往都會出現“中國風”的身影,也彰顯出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因為將傳統文化進行“時尚化”的表達,才能夠賦予傳統文化全面復興過程中的新能量。
  所以,傳統文化的“當代化”隱喻的是“變易”的邏輯;“國際化”是強大的包容與融和;“時尚化”是發展、創新和引領。因此,復興文化必須要把握好“當代化”、“國際化”、“時尚化”這三個關鍵方向。
  催生文創,深植華夏文脈
  在對文化的不斷創新嘗試中,文創產業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是非常之必要的,作為一種朝陽產業它也擁有著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但要想行穩致遠,必須依託於中華文化的脈絡,強化對中華文化的核心理解,才能給中國文創賦予生命。近期,紅遍兩岸四地的《國家寶藏》節目,就是在不斷回顧傳統國寶文化的基礎上,探尋它的今生故事,用創新的形式服務乃至影響新時期的中國人、華人與國際世界。特別是在談到洛神賦圖時令人印象深刻,在21C,出現了一個90後的中國女孩將自己在西方社會學到的各種繪畫技能,最終依託對洛神賦圖的傳統詩畫理解,創作出洛神賦的漫畫版本,通過出版繪本的方式,獲得多個國際大獎,將中國故事演繹的生動精彩,這正是完美的詮釋了當今文化發展、文創產業的一個核心思路:不斷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尋時代的新形式,這也驗證了創新的源動力在於文化。如今文創產業的熱潮一波接一波,但是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環境中,很多從業者仍然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與學習,因而多在“形”的層面摸索,而忘記了內在的“文化神韻”,兩岸的故宮文創之所以熱銷,也在於形神兼備的創新,更易於民眾接受,在現代包裝中更好地推動了國人對傳統文化、國寶的認知,所以未來仍有一個廣闊踐行探索的空間。
  再例如,中國的剪紙文化是傳統文化毋庸置疑,但是幾十年來,一直都在舊有的形式上展現,讓不少民眾都覺得其“過時”了,缺乏了當代化、時尚化,而愛馬仕的一個創新應用,將它融入到產品設計中,瞬間大紅,這就充分反映出民眾對於表現形式創新的需求,也對於國內的文化從業者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為什麼傳統技藝能在西方品牌中大放異彩,而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它的強大能量;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礎知識架構在文創從業人員心中還沒有很好的搭建,大多數的文創人員還沒有充分的理解和認知中華的傳統文化,所以在運用和創作中抓不住傳統文化的主脈;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但回過頭來看,對於文創行業又不能一味追求三花,容易落入“形”的過分與盲目追求,而忘記傳統文化的內核,抓不住核心綱領來發展文化。所以還是需要文創有個核心與全局的把握,實現傳統文化中的“致中和”。
  而在全民族、全國推動文化自信,就必然應該重視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一者是從小的教育非常必要,在幼兒時期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去學習、感知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產生深厚的認同感。二者,更應該推動系統的教育,在當下的國學熱、漢語熱中很多都是一窩蜂的追逐現象,導致到社會上各種不具備資質、沒有系統性的傳播方式橫行,從而讓民眾對於民眾產生片面的瞭解,甚至是誤解,很多一味追逐商業利益的行為更是打上文化的旗幟,令到原本的文化特色蒙塵,民眾也因此受到錯誤的指引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文化本身產生偏見與疏離。
  再者,在這個文化復甦,樹立文化自信的時代,必須加強國家的引導與監督角色,不能坐視諸多偏離方向的行為一再傳播擴散,傷害文化形象與民族情感,不能靠“消費文化”而讓民眾負面瞭解文化,最終並不利於長期的文化自信的樹立。
  中國文化回歸到本性就是一種“致中和”"、“中庸”的思想,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內事務紛繁複雜的時代裏,我們更應該找回傳統文化復興的正確方向,在開放、包容與創新中找到文化的現代生命力。
其他文献
由於近年電話騙案的增加,以保安司黃少澤司長向傳媒發佈2017年全年罪案情況來看,有910宗詐騙案,其中電話詐騙為170宗,較2016年29宗增加了141宗。《網絡安全法》諮詢文本中提出實行電話卡實名制,是否能夠有效減少電話詐騙案件的發生?倘若法案實施的話,將產生什麼有利與不利的影響?  韓子天認為,電話卡實名制的實施必定會帶來有利與不利的影響。有利的地方是更好防範短信欺詐、手機詐騙等行為,實名制從
期刊
據悉,司法警察局前局長周偉光於2017年2月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現時本澳有《電腦犯罪法》,在現有規範下,司警加強培訓提升法證方面能力及搜證技術。網絡犯罪涉跨境犯罪及全球化,司警與鄰近地區警務部門合作機制暢順,國際刑警亦有提供資訊,在這基礎下打擊網絡犯罪見成效。在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之下,網絡安全成為城市安全的重要議題,綜觀澳門現時的網絡發展與管理狀況,與鄰近地區對比,有什麼異同?  韓子天認為
期刊
2017年11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秘書長博科娃(Irina Bokova)宣佈,中國澳門正式獲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澳門獲添世界認可的新美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消息一出,瞬間激起“千層浪”。在迎合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政策之下,推廣美食成為吸引旅客踏足澳門的主要任務。談到廣東美食,上到天空飛、下到海裡游,想
期刊
內地已於2013年9月正式實施《電話用戶真實身份資訊登記規定》、2017年6月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在網絡安全監管方面,明確對公民個人資訊安全進行保護、加強網路運營者對其使用者發佈的資訊進行管理等。目前,澳門剛剛結束《網絡安全法》的諮詢期,離立法還有一定的距離,如何看待澳門的立法進度?而法案的出台是否能夠有效阻止網絡犯罪?  余亮豪認同當局在立法上存在的困難,以他作為科技業界的一
期刊
按照政府五年規劃的文本中,澳門將打造成智慧城市,網絡數據的收集能夠有利於商家掌握消費者的習慣,在推廣電子商務的發展時,如何才能有效保證網絡使用者資料安全,特別是網絡支付的安全?如何看待澳門目前的網絡安全管理與電子商務發展的關係?有何期許?  韓子天認為,網絡安全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基石,不應將構建網路安全等同於打造智慧城市,畢竟智慧城市的內涵在於內容與應用,網絡安全、網絡基建是硬件,不應將構建網絡安全
期刊
我出生在廣州,作為廣府文化的中心地,廣州自古地域廣闊、歷史悠久,中原文化與舶來文化在此地交融並存,而從廣府文化上升到嶺南文化的更大領域,就可以發現嶺南地區文化資源豐富,除了文化古蹟,由於開放和濃厚的社區特色,有著各種節慶民俗、傳統文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懷也清晰可見,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童謠、南音說唱等頗具文藝色彩的豐富資產與遍佈各個區域的歷史遺產等。從廣府的角度來看整體的嶺南
期刊
民政總署主辦的“漫步澳門街”自2012年推出,由最初的9條路線慢慢延伸至現在的18條路線,主題圍繞與澳門的街巷特色和風土人情,深藏著故人、舊事的種種回憶,見證了澳門歷史的發展。為引領公眾漫步街巷,重溫歷史和搜索名人的足跡,加深公眾對本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民政總署於2018年繼續舉辦“漫步澳門街之認識澳門”活動,組織公眾遊覽澳門歷史古建築與社區街巷。透過活動推動公眾積極參與社區,營造良好的社區意識與
期刊
與祖國同行,看濠江盛景。迎來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的澳門,一路歡歌,生機勃發。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開創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12月18日至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特別行政區。48個小時、19場活動。習近平主席同澳門同胞一道慶祝回歸20周年喜事,同澳門各
期刊
體育攝影比賽作品展歡迎市民參觀  由體育局主辦,澳門攝影學會協辦的2017“澳門體育活動”專題攝影比賽,以及太陽城集團第六十四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攝影比賽均已順利完成。2017“澳門體育活動”專題攝影比賽分為兩個攝影主題:“競技群英”及“健體歡顏”,共收到543幅參選比賽作品,而大賽車攝影比賽則收到213幅作品。  作品展於2月9日下午六時半在塔石體育館大堂開幕,出席的嘉賓包括:體育局局長潘永權、
期刊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犯罪手法層出不窮,政府要如何在設立網絡安全網與保護民眾隱私的天枰中取得平衡?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在本期的時事辯論中,韓子天博士、余亮豪博士、梁鴻細副理事長、梁耀漢理事長都贊成政府擬訂《網絡安全法》。討論由於近年電話騙案的增加,電話卡實名制的推行,是否能夠有效減少電話詐騙案件的發生?倘若法案實施的話,將產生什麼有利與不利的影響?韓子天認為,電話卡實名制有利的地方是更好防範短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