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左宗棠

来源 :较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宗棠,湖南省湘阳县人。他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十九岁求学于湖南名儒贺熙龄,一年后乡试中榜,后投身仕途,官居兵部郎中,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他严守御“外患”、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上慰朝堂,下安百姓,济时匡世。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在左宗棠的一生中,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积极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但瑕不掩瑜,纵现其生平,功远高于过,无论如何,他都可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屡试不第,幸有伯乐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1812年生于长沙府湘阴县。左家积代寒索,以耕读为本。十几岁时左宗棠先后失去父母,但贫窘的生活并没有将他压倒,反而锻炼了他倔强的性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连续遭受打击的左宗棠陷入了苦闷之中,为抒发胸中的郁闷,他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其中“学之为利我何有”、“蚕己过眠应做茧”等句充分表明了他孤独惆怅的心境。
  科考失败的左宗棠开始潜心研究学问,他以“匡时济世”为求学目标,研读了大量军事及地理学方面的书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一心求学报国的左宗棠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来到两江总督陶澍家中教学。在这期间直到出山的十几年时间里,左宗棠的智谋和学问得以大量积累,他在地理学、农学、经济学以及边防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达到高峰。他完善并重新绘制了大清地图,抄录了《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及各省通志,撰写了《广区田图说》。所有这些成就都为他后来的治军治民之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左宗棠蛰伏的十几年里,赏识他才干的胡林翼、陶澍、林则徐等官员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推荐与关注。
  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渤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道光2 9年(1849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宗棠一见。两人年纪相差27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的材料、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宗棠。临行前,林公有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此后,左宗棠之名渐为京城所知。
  
  南征北战,封侯拜相
  
  自尊心极强的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以他从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以及他刚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伟人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不闻世事的。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的到来让张亮基大喜过望,并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的才能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
  


  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起彼伏。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重视,当时的朝廷重臣潘祖荫对其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评价,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子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篙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力保,才躲过一劫。
  1861年初,清廷发下谕旨,授予左宗棠四品卿衔,命其袭办曾国藩军事务。左宗棠一生的从此开始平步青云。
  同年夏,左宗棠回到长沙,募得5千兵勇,在金盆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严格训练,开始独领一军,号称“楚军”。“楚军”组建伊始,便同太平军几度交手,虽非百战百胜,但也胜多败少,声望一时大增。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左宗棠被举荐,接替身亡的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收拾”杭州被太平军攻占后的浙江残局。
  这时的左宗棠己成为拥兵自重、名声显赫的一方重臣,与在别人帐下当幕僚时自不可同日而语。挟楚军初战之余威,左宗棠驱兵江浙,充分利用太平军的内乱,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占领杭州及余杭。这一年曾国藩的湘军也攻下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左宗棠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也确立了自己在晚清政权中的名将地位。
  功成名就的左宗裳第二次征战的战场在陕甘,征战的对象为捻军和回民起义军。捻军是与太平军同时代兴起的一股活跃在北方各省的农民武装。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联合抗清,组成了一支以复兴天国抗清大业为目标的新捻 军。新捻军兵分两路:以赖文光余部为主组成的一路为“东捻”,而以张宗禹为首,活动在陕西一带的称为“西捻”。左宗棠受命征讨的即是“西捻”。
  在研究了捻军的作战特点之后,左宗棠兵分两路,渡渭水而下,准备大举进攻。令左宗棠想不到的是,西捻军此时却主动让出了泾水西岸地区,转而西进泾阳、咸阳,渡过泾水,在蒲城一带集中。得到消息的左宗裳连忙调整兵力,并亲自赶到泾西,布置好包围圈,想将西捻军一举歼于泾水。在泾水岸边,左宗棠认定捻军“西不能过幢关,北不肯窜北口,非从西路折向东南,别无去路”。于是确定了缩小包围圈、“就地击杀”的计划。不料西捻军突然以骑兵猛攻渭北,突破包围圈,进入陕北,并连克安塞、延川等城。与此同时,与西捻军遥相呼应的回民起义军也乘势攻下绥德。
  至此,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捻军的作战能力,实在难以对付。西捻军的胜利让左宗棠真正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遭到重创的左宗裳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战方略。他和平定东捻军后赶回的李鸿章一起,找到了西捻军没有战略根据地、难以持久作战的弱点。于是一改以往紧跟追击的办法,转而采用“画河圈地”、逐步缩小包围圈的策略,慢慢夺回战争的主动权。新的战争策略很快见到了效果,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以张宗禹乃首的西捻军被清军封锁在冀、鲁边界沿海的狭小地带,最终全军覆没,转战中国北方各省的捻军起义宣告失败。而得胜之后的左宗棠又挥师西下,乘势镇压、招抚了西北的回民起义军。困扰清廷多年的几大“内忧”在左宗棠等人的连年征战中终于被消除,左宗棠也因战功卓著被赏赐加协办大学士衔,后又晋为东阁大学士。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千里荒芜,弥望白骨萸茅,炊烟断绝”的悲凉景象。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也是左宗棠常为后人所诟病之处。
  
  操办洋务,力主图强
  
  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后,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于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晚清中国海军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又在陕西办了机器制造局,在兰州办了机器织呢局。左宗棠因此而成为晚清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
  早在浙江就任巡抚肘,左宗棠就对西洋的器物产生了兴趣。清军攻占杭州后,他专门派人仿造过轮船,可惜没有成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很早就萌发的洋务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反复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后,他第一次提出学习和仿造近代轮船及火炮,并建议将此定为长远国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他本看加强海防,抵御外侮的目的,开始筹备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的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招来一片呵斥,就连洋务派内部也出现了分歧。李鸿章就认为造船费用比买船还高,因而主张在外国订造。另外,造船的诸多困难也被一一提及,如船厂择地之难,外国师匠邀约之难,筹集巨款之难等。面对反对之声,左宗棠除力陈雇船、买船受洋人欺侮的事实外,还就人们所提之难分别进行了回答,以消除大家疑虑。在他的全力争取下,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六月三日,清政府发布“试造火轮船只系当今应办急务”的上谕,令左宗棠设厂造船。
  船厂建造之初,左宗棠汲取了上次杭州造船的失败教训,专门聘请德克碑和日意格两个外国人代为监制。在日意格的帮助下,船厂选在下马屋山下。接着他们商定了设局、建厂、造船、驾驶、经费、期限等事项,由日意格请法国总领事白来尼画押担保。于是,日意格、德克碑正式成为福州船政局的负责人,船厂一切事务均由二人承办。在他们的参与下,船厂还订出了五年中制成一百五十匹马力的大轮船十一艘和八十匹马力小轮船五艘的宏伟计划。福州船务局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
  可是,正在这个时候,北方捻军日益强大,清政府不得不调派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命他前往西北征剿捻军。临行之前,左宗棠一面加紧布置船厂的有关事宜,一面反复权衡船厂的接办人选。经反复比较,他推荐当时正闲置在家的前江西巡抚沈葆祯担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切安顿妥当,左宗棠赴陕就任。船厂的日常工作交由沈葆帧管理,而左宗棠则遥控指挥。在他们的共同操持下,福外I船政局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船厂因各种原因停办时,已先后成船三十四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三艘二千四百马力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制造的最大军舰。
  就任陕甘总督后,左宗棠一面加紧清剿农民起义,一面把他的洋务思想也带了过来。到西北之初,他就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兰州制造局是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仿造一些铁枪铁炮、后膛枪炮等。最初的目的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生产武器,但在后来摧毁阿古柏统治、收复新疆的战争中,这些武器也让一些民族败类和洋人胆寒。可惜在伊梨收回后不久,也就是在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兰州制造局停办。这对于中国早朋的军事制造业来讲,是个巨大的损失。
  创建兰州制造局的同时,左宗棠还在西北创建兰州织呢局,引进机器治泾,筹备机器采金。他的这些行为使甘肃这个偏远的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了一些近代工业。可惜的是,左宗棠的这些工作最后全都以失败告终。
  
  力排众议,收复新疆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晚年的一大壮举,也是其深受后人肯定和推崇的最辉煌的成就。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初,中亚浩帘汗国军官阿古柏勾结几个民族败类,侵入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莎东、和田、阿克苏、库东和喀喇沙尔等城,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 自称“巳达吾来特阿孜”(意为洪福之王)。接着,对新疆垂涎已久的英、俄两国也借机加紧步伐,更加明目张胆地寻求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新疆寇深祸急,本应及早征剿。但腐败的朝廷还在争论不休,待兵不发。为了收复新疆,“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七月,左宗棠率师进驻兰州。
  这次西征,左宗棠采用了“缓进速决”的战略战策。所谓“缓进”就是要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调集军队,操练将士,创造好出战必胜的一切条件。他排除一切干扰,整顿军队,裁减冗员,肃清军纪,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适应出关西征的需要,他对自己的主力湘军也大事整编,剔除空额,去弱留强。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经过整顿又自愿出关的官兵,士气饱满,情绪高涨,是一支敢于冒险犯难、视死如归的队伍。
  所谓“速决”是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考虑国库空虚,军饷难筹,大军一旦出发,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因此,在左宗棠申报这笔军费预算之前,他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亲自做了深入调查和细 致精微的计算,他从一个军人,一匹战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人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经过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
  为防止意外,做到留有余地,他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当时主管财政的大臣沈葆祯一见西征军费的预算报告,就想摊派给各省,从地方财政收入里抽调,可是这样一来就很难一时凑齐,会贻误战机。军机大臣文祥过问了这件事,他亲自去找皇帝陈述利害关系。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左宗棠拿到军费,忙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实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同时,在兰州建立机器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匪徒的洋枪洋炮,左宗棠从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先进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经过一段时间扩充军备,已有了一批威力较强的轻重武器。这时的左宗棠已是万事俱备,胸有成竹,决心马到成功,一举夺回新疆被外寇侵占的失地。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经过一年半的准备,积草屯粮,调兵遣将,打开关陇通道,在即将挥师出关之际,朝廷群臣会议却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在这次讨论国家安危的决策性会议上,众大臣都异口同声地说:“自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来,每岁都要花费数百万两饷银,这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如今又要竭尽朝廷财力去赡养大军西征,真是得不偿失。这样打下去,还不如依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只要他答应称臣入贡就是了。如果这样办了,也就不必兴师动众,再去西征,就可以专心全力去治理海防了。”在这种投降派的口气之中,李鸿章的调门最高,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见此情状,似乎不战而降已成定论,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不畏群臣的邪恶,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左宗棠在坚持塞防论,力主收复新疆时陈词:“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短短两句话可见左宗棠分析之精辟。新疆、蒙古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卫京师屏障蒙古,可见当时蒙古也有被沙俄侵占的危险。可惜左宗棠的后来人没有明了他的苦心,把比新疆靠得更近得外蒙古丢了!而蒙古丢失,京师(即北京)门户打大开,帝俄的部队从“中蒙”边境出发,经过内蒙古草原,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打到京师!遂邓公最锐利之处就是要求帝俄——苏联从蒙古撤军,相当于将中国的北部边界重新向北恢复了近两千公里。左宗棠泉下有知,也该对邓公的举措略感慰籍了。
  左宗棠的这番宏论,使四座哑口无言,也深深地感动了在朝中久负众望的军机大臣文祥老先生。文祥离位向皇上奏道:“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下惠子孙万代,请陛下决策。”于是德宗皇帝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
  左宗棠战略观点明确,在战术上也精心分析。他认为:“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因此,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乌鲁木齐。”
  西域交通不便,运输军粮代价很高。自古用兵西域,都把兵精、饷足作为先决条件,兵精则军需少,饷足则军粮丰。左宗棠对西征的艰巨性深有了解,所以他不惜一切力量,筹备军粮。
  在保证运输的同时,他还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左宗棠大力支持,张曜屯田积粮成绩巨大,1876年一年就收获粮食5160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
  当年五月,左宗棠率部首先攻下乌鲁木齐。叛军二号首领白彦虎逃到托克逊。九月,攻克玛纳斯城,从而北路荡平。接着集结兵力转攻南路。光绪三年三月,又先后收复达板城和托克逊城。叛军一号首领阿古柏逃往焉耆,留下他的小儿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官军又收复吐鲁番,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遂服毒自杀。
  正当左宗棠欲趁热打铁,挥师追剿拿擒之时,突然接到朝廷休兵的敕令,令其班师回朝。左宗棠看罢仰天长叹:“而今正当擒贼之机,廷臣竟然圈定作茧之策束我手足!于是他上疏抗旨,据理力争。光绪帝看罢他的奏章,暗暗点头称是。不久,俄、土开战,金顺建议乘虚袭取伊犁。左宗棠道:“此事不可。我们师出无名,反遭其谤。同年八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并以数支奇兵间道围击。先收复南疆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接着收复西四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也相继而下。官军所到之处,南疆各族人民捧茶献水,夹道欢迎。从此,这场借助英、俄两国支持的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乃告平息。见此情景,住在山中的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十四个部落,也争相内附。
  左宗棠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这是清朝政府对列强出奇制胜的得意之笔,也是左宗棠戎马一生中辉煌的顶峰。连他自己也不无得意地说:“戎机顺迅,实史传罕见之事。”
  之后,光绪帝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感念他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恩德,乃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宗棠祠,烧香礼拜。
  为了进一步开发新疆,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80年)正月上书朝廷,力陈在新疆开设行省的主张。并建议朝廷派员与俄国会谈归还伊犁,引渡胡里、白彦虎等叛匪事宜。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
  但会谈并不顺利,沙俄一边谈判,一边唆使白彦虎和伯克胡里不断武装侵扰中国边境,制造事端,进行外交讹诈。并公然以武力威胁,声称:如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宣布条约被撕毁,不交还伊犁。俄国人提出的“通商、划界、赔款三项不合理要求,竟然被昏庸的崇厚所接受,糊里糊涂地签订了条约。
  消息传来,举国上下莫不痛心。沙俄的强盗行径和无赖手段,使左宗棠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向光绪帝奏道:“此次与俄人谈判,沙皇包藏祸心,我今索还失地,方要我赔偿军费,趁我多事乏秋,欺我少争战之志,多求合之 意,妄图讹诈。伊犁乃我国之领:亡,俄军乘虚入侵,蹂躏我边民,掠取我财物。我今索还土地,俄方竟然要我赔偿军费,如此强盗行径,乃国际公理所不容也,此其一。俄方以划定两国边界为名,行掠夺土地之实,双方并未陈战,一弹未发,我朝公然割地与人,此乃外交所不许也,此其二。俄方之所谓通商,其商人志在谋利,其政府意在广设领事,深入我腹地,坐探虚实,此种通商,为我所不取也,此其三。臣以为如今之计,当先礼而后兵。我朝可更换使臣,与俄方重开谈判。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
  


  光绪闻言,深为所动。遂治崇厚罪,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随后,左宗棠以古稀之年自愿请行,率军屯哈密,为使臣做后盾。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棺材从肃州运到哈密,借以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言曰:“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左宗棠的这一举动,令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我沿海省市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先后报警,都处于戒备状态。
  在哈密期间,左宗棠大力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曲山路;多方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减轻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在哈密大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据记载,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他观看了部队的演练,见清军纪律严明,操练得法,军火枪炮也不落后,不由感慨道:“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左宗棠胸怀开阔,不仅志在夺回失去的疆土,更悉心于经营边陲,美化西域。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其情其景,有诗为证:
  十尺齐松万里山,
  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迎亭柳,
  齐唱春风度玉关。
  然而,在投降派的怂恿下,左宗棠的收复计划还未实施,就被清政府调离前线。1881年2月28日,左宗棠返回北京。就在几天前的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这一条约是明显的不平等条约。
  沙俄归还伊犁,但却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中国赔偿俄国兵费九百万卢布(折合白银五百余万两);俄商在中国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对于伊犁居民,规定“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人俄籍者,均听所便”。虽然这一条约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但曾纪泽确实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左宗棠对这一不平等条约大为不满,他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庇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刚刚收复的新疆,民生凋蔽,百废待兴。幸而左宗棠有先见之明,在收复失地过程中,设立善后局和分局,重建地方秩序,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各地善后局在安置难民、招民垦荒时,一方面招抚当地流散人员,给予土地耕种,另一方面招募内地人民,收留清军中老弱士卒,鼓励地方军队中有妻室者解甲归田。务农人员的增加和内地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给新疆各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带来了活力。这些举措为稳定局势、恢复经济发挥了作用。但这毕竟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成果。要在各地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有效的统治,就必须对新疆前景做出通盘筹划。为此,左宗棠提出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度的主张。
  1882年,左宗棠再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恳切陈词,终于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
  时任新疆巡抚的刘锦棠,制订了建省的具体方案。省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下设镇迪道、阿克苏道,以下设府、厅、州、县。伊犁仍设将军府,但不再统帅全疆的军政事务,政治中心移至迪化。
  清朝政府正式批准了新疆设省的方案。1884年11月16日,是新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户部奏请添设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人,除刘锦棠任巡抚外,又调甘肃布政使任新疆布政使。从此,新疆省正式建立。左宗棠之功,实不可没。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的时候。年已古稀的左宗棠仍雄心勃勃,派出了由王德榜率领的“洛靖定边军”开赴西南前线。马尾海战后,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1884年12月14日,左宗棠抵达福州后,整顿防务,加强战备;同时派清军“扮作渔人,黑夜偷渡”,援救台湾。由于左宗棠等主战将领的努力,战局大有发展,但清政府却下令停战。光绪十一年(公元1865年),清廷不顾全国的反对之声,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左宗裳闻此消息,肝火上升,愤郁焦烦,病惜逐日加重。同年七月二十七日,悲愤交加的左宗棠不幸死于福州,1886年12月10日归葬于长沙八都杨梅河相竹塘(今长沙县跳马区)。一代名将就此陨灭。
  张骞关山万里,沟通西域;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桨;史可法慷慨殉国,魂傍梅花……他们留下的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是仰天长啸的悲壮,而给后人收复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我驰骋的广袤疆域的,千古只左宗棠一人。
其他文献
骑兵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自从人类驯服了马以后,骑兵就进入了人类战争的历史。虽然骑兵不是作战中的主力,但不可否认,如果没有骑兵的参与,很多历史都将被改写,就连登拿破仑也由于缺少骑兵失去了“莱比锡”战役的胜利,从而走向最终的毁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骑兵这个存在几千年的兵种,渐渐离我们远去了,但它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则成为了传奇,至今还为人们所传颂。下面要说的就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一次著名的骑兵战役
期刊
[编者按]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宁波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到近代崛起的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从镇海口历经抗英、抗法、抗日等战争,宁波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抵御外敌侵略,所留下的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到辛亥革命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宣布光复的城市,百年宁波,向我们展示了一段丰厚的历史。    如同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的年轮,每一座城市也有记录自己历史的方式。与出土文物不同,图片更能绘真绘
期刊
鄞州多山,所以多石,其著名的石料开采之地——鄞江,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石料集散地,其经济命脉也是以石为主的贸易石,成了鄞州人难于抹去的记忆  鄞州地域像一只飞舞于中国大地的彩蝶,在辽阔的海岸线上翩翩起舞,彩蝶两翼翠绿的翅膀分别是天台山和四明山。天台山余脉成为东海屏障、而四明山成为西障屏风。马鞍状的鄞地地形像一处巨大的避风港,故历代少灾,人们默默地做着石头文章文章一做恰做出了名堂,做出了世界罕见的全石结
期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的众多文明璀璨生辉,应运而生的博物馆,荟萃古物之精华、见证璀璨之艺术、集文明之结晶,走过上千年的漫长历史。尤其是在现代得到飞速发展的博物馆,其规模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博物馆一条街、博物馆群落、博物馆城……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民间收藏的潮涌,民营博物馆在国内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期刊
新疆交河故城,是世界著名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城市建筑遗址,是一个庞大的杰出的作品。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但没有被人们遗忘,现在反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欣《从军行》    站在交河城头,我却从来没有感到过自信,尽管我的脚步曾多少次从不同方向穿城而
期刊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鄞县西南鄞江镇,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齐名。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阻咸、蓄淡、排洪、灌溉的作用。  它山庙因筑它山堰而建,堰成立庙,庙祀筑堰造砌有功于民,尤感王元唪建堰恩德,建庙塑像四时祭祀。      它山庙    它山庙始称“十兄弟祠”,是为纪念修堰殉身的十兄弟建造的。王元暐退居后,塑像立于祠内,称“王公祠”。北宋时期建庙,南宋时,
期刊
俄罗斯族婚俗    俄罗斯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对青年人的婚姻不包办,主张自由恋爱。在俄罗斯族的习俗中,男女结婚也要履行求婚、定亲、婚礼等一定的程序。双方在恋爱关系基本确定后,男方的父亲请上介绍人,带上撒了盐的“合列巴”,去女方家求婚,女方若同意,则当场将“合列巴”切开,请大家品尝。  在俄罗斯族中不提倡早婚,男的22岁,女的20岁,被认为是适合结婚的年龄,有的在22岁以后才结婚。俄罗斯族人不主张多生
期刊
木雁传情是朝鲜族婚俗中一个古老的仪式,大雁是对爱情最忠贞的动物之一。婚礼上用木雁表示结婚的两人会比翼双飞,共度一生。  在朝鲜族聚居区延吉市,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朝鲜族人热情好客的氛围中,恰逢又赶上一对新人的婚礼。按照朝鲜族的传统婚俗习惯,他们会把婚礼分两次举行,第一次是“男嫁”,“女娶”。新郎先要“嫁”到女方家里,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举行第二次婚礼,把“新娘”娶回来,我们参加的正是最隆重的第一场“男嫁
期刊
在那里,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的怀抱;  在那里,美丽的姑娘信步藏乡,翡翠般的面堂把你深情凝望。  挽起裤腿,她会轻盈地穿过山路,带你去看最美的风景,骄傲的听你赞叹;  升起炊烟,她会做出一盘精致的小菜,胜过天下所有的佳肴;  搭起篝火,她会着上最美的衣裳,唱歌跳舞,窈窕的身影,是星空下最浪漫的幻想,  风,本无羁绊;云,原也逍遥。回望故土,心路清净,脚步盈盈。在什色盛开的花海中,
期刊
在德国军事传统当中,袖标作为一种荣誉性质的徽章流传至今。袖标一般由精锐部队佩戴,在二战时期还演化出带有勋章性质的袖标。袖标成为子德意志军事传统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特色。德国的第一种袖标出现在1784年。1782年到1783年汉诺威参加了英国攻打了直布罗陀的战斗。英王乔治三世作为汉诺威选候,在战争胜利之后,将参加战斗的三个汉诺威营授予“直布罗陀营”的称号,同时开始佩戴“GIBRALTAR”袖标。随着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