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材分析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了基于试题研究教学的范式,除了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教学之外,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研究教材,深度发掘教材含义的优良传统正远离当下的课堂,而即使是研究课、示范课,上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应试这一内容的。这种教学研究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与应试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形成了典型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尽管早就有人强调,教材分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精度、深度及广度[1],但为什么教材分析以及教材分析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会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呢?笔者以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文本解读的应试趋势,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应试经验的累积,使得对教材的分析、对文本的解读难以对应试直接产生功效,因而淡化也就难免。但仍然应当认识到的是,教材分析及其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仍然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本文即以《黄河颂》这一文本的解读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材分析,经由思抵达诗
   教材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课文、一本课本、初中三年六学期的课本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是一个自身专业得到成长的过程。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有更高要求期待的时候,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分析也应当与时俱进。而当笔者试图做出这样的努力的时候,一段关于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论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段论述是这样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现代诗歌的发展虽然历时很短,但我国这种诗兴精神仍永放光辉。在这样一个诗兴的国度,我们的学生现在的诗歌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不懂诗歌蕴含的意味[2]。
   虽然这只是面向十个教学提出的疑惑,但笔者将这段论述与正思考的问题结合起来时,也发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很多时候教师对教材的悉心分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往往在学生那里得不到呼应。固然,出现这样的问题,直接原因在于学生,但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材、解读文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思”的境界,而借用那句“经由思抵达诗”的描述。思自然是指思考,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轨道之上,这个轨道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能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黄河颂》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行进在黄河岸边,受雄奇壮丽的山河,以及英勇抗敌的战士的感染,面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作为《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之一,诗人用自己雄奇的想象,描述了一幅现实的图景,于是在学生面前,就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在这个画面当中,既有对苦难与抗争的歌唱,以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中华儿女面对侵略浴血奋战的真实场面。这样的一首诗,打动了当时无数的人,包括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他曾经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作为一首颂诗,诗人在诗中充当了时代歌手,其在歌颂黄河的同时,也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引领着全国人民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解读出这一点,就应当认识到本文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走入这样的情境,这才能解读出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而一旦学生能够解读出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他们就会真正成为“诗人”——虽非作诗,却可读诗。而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是带着一定的思绪去朗读诗的,于是也就体现出了“经由思抵达诗”的意境。
   二、文本解读,把握编写意图
   无数实践表明,无论是整套或者整本教材的解读,还是一则文本的解读,任意解读都是要不得的。虽然我们强调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文的解读可以是随意的,实际上一个真正的读者在阅读一篇文本的时候,一定不是思维基于文字的任意驰骋,而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认知,与文字进行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的认识的过程。这样的认识过程,由于有了读者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认知作为轨道之基,因此这样的阅读方向就不可能偏离的太离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已经统一使用部编本,在已有的使用地区,有人发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着不重视课型区分、不重视读写结合、不重视语法教学等偏差的情形,因而认为不得不进行纠偏,以通过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提出相应教学改进策略[3]。
   这里所提出的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笔者以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教材分析以及文本解读的基础。当教师面临一则文本并试图进行深度解读,且想将自己的解读过程与结果去影响学生时,首先需要努力的就是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把握。
   《黄河颂》这则课文引入教材的意图是一目了然的吗?除了其一目了然的壮阔的历史场景之外,我们还应当解读出什么?或者更深入的思考: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解读出什么?仅从原文的内容来看,从一开始的“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到后来的“我站在高山之巅”“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再到后面的“你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很显然,《黄河颂》既描述出了客观的黄河形态,也描述出了黄河所见证的历史,更描述出了黄河所见证的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其中有一定的写实,也有丰富的艺术形象。那么这种写作意图,如何为学生所有效的把握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让学生去素读课文,然后根据直观理解,去初步建构对课文的认识。不出意外的是,此时的学生大多数感觉比较抽象,甚至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也去过黄河边,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其实具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此时不在少数,而这也告诉我们,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就在这里。
   其次笔者提出问题:人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黄河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条奔流不息、一半水一半沙的河流,为什么在诗人光未然的眼里,却是那么值得歌颂呢?我们常说黄河是母亲河,这又代表着什么含义?    问题的驱动,使得学生的思維变得活跃,而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一位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大声的说:“黄河之所以值得歌颂,除了本身的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见证的历史。无论是它所繁衍的炎黄子孙,还是所见证的历史变迁,尤其是中华民族所经历过的苦难,以及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是值得歌颂的……”这个学生的声音很大,全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听到了,一些学生还自发的鼓掌,对他的观点表示认同。笔者以为,这就是学生对课文编写意图的把握。
   三、初语教学,教材分析为基
   初中语文教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必经之路。
   通常我们认为,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途径是不一样的。初中语文中的内容常常有文学作品、文言文、现代文、说明文等文体。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人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薄弱环节,提出综合解释学、接受美学、新批评的解读视角,又或者是通过文本细读、名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分析的大量实践,建立有实践意义、操作性强的文本分析、解读的有效模式的设想[4],这些设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一定要以教材分析为基础,宏观的教材分析的视角下,对文本的解读又应当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正是一个有效的文本解读,建构起了教材分析的大厦。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材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回避了这个主题,无论是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三维目标落实,还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是不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陈勇.学者眼光 专业引领——《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读后[J].语文学刊,2014(13).
   [2]陈媛媛.师范生教材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6):155-155.
   [3]钟汝达.基于教材分析的阅读教学纠偏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8.
   [4]杨旭东,周艳楠.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教材分析的设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07-109.
  范茜,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一抬头  白云飘蓝天  一放眼  碧水托紅莲  一启航  卷起千堆雪  一挥手  白鹤舞翩翩  一划浆  清香醉心间  一放歌  鱼儿戏水面  一回首  笑脸喜相逢  一转身  心儿在留恋  雷池美哟胜画卷  千年故事谱新篇  古人  不越你一步  今人  畅游好梦圆
古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切入点,促进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对于学生掌握古诗内涵、形成情感共鸣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有很好的作用。  一、营造诵读情境,促进情感启发。这里“诵读情境”,主要是指与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符的背景气氛。而“诵读”,主要是以此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所以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情感启发作用的发挥,教
写作是学生独立感知世界、激发思维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初中作文教学的难点,不外乎写作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无序、语言积累不足等问题。笔者立足当前初中作文现状,从训练、积累、展评三方面来营造作文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渐进提升。   一、明确作文教学目标,细化作文训练体系   初中作文教学,不能功利性、随意性,要制定明确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完善作文训练体系。作文教学目标,要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
很多教师忽视课堂小练笔的落实,导致学生对写话有畏难情绪,一提到写话,便愁眉苦脸。其实,课堂是写作教学的主阵地,想让学生敢写话,善写话,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灵活多变地安排“小练笔”。   一、发现精彩点,模仿学写   仿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还要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精彩点”,进行模仿学
新课改历经多年以后,社会各界界逐渐认识到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回归学生,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从儿童立场出发,回归学生的真实情感,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真实学情出发,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感悟到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堂的灵魂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公鸣。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本真的语文课堂,才能展现出自身的魅力和本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都是快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主题式阅读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大量的文字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许多小学生对主题式阅读并不感兴趣,阅读教学成效也迟迟不见提升。而可以集声光电于一身的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困境,帮助教师进一步丰富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有效实现优化阅读教学成果的目的。  一、主题式阅读教学  主题式阅读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某个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而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语言的一门系统学问。虽然语文教学偏重实践和运用,语言学倾向于理论,但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语言文字,关系极为密切。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但我们在考察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语言学参与语文教学的程度并不高。鉴于此,本文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习作要写自己想写的话”,要“感情真挚”。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新课改中强调“三维一体”中就有“情感和价值观”。显然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说真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坦露自己的真情呢?  一、习作内容要“打假”须与生活共进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人生体验的传达,是学生在生活的自我反思中审视人生、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言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加真实,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但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播语言知识上,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发现经典语言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想要使学生累
2018年8月21日,腾讯历史频道“短史记”中发表了其频道主编、历史研究者谌旭彬先生的《语文教材里的“四大论证方法”逻辑混乱,是有害的》一文。文章主要剖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大论证方法存在的逻辑缺失问题。谌先生引用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对上述四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评点,其主要结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四大论证方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有逻辑的东西,有些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