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作文“增色添彩”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学生的作文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但是无法给其高分,我想这类作文的主要问题应该是缺色缺彩,无法打动批改者的心灵。如果说,把“有物”“有序”比作房屋的框架,那么还得给房屋添砖加瓦,内外装修。同样,文章在“有物”“有序”的同时,也得给它“装修”,给它增色添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给文章增色添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锤词语
  在各类词语中,我们尤其要精心锤炼动词、形容词,做到准确、生动,因为这两类词语特别能表现人物、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下面各举一个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文章中的形象更美、更生动的例子: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上面句中的动词“排”字,准确生动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布丰《松鼠》)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时候,运用了“清秀”“ 闪闪有光”“矫健”“轻快”四个形容词来分别描写松鼠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准确地描写了松鼠的外部特征,使松鼠的形象栩栩如生。
  因此,在写作实践中,应鼓励学生追求用词的准确性,坚持不懈,养成不随随便便滥用词语的习惯。每用一词都反复斟酌,用心揣摩,不用则已,用则求准。要让学生学习古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精神。
  二、善描写
  一棵树如果只有树干,不见枝叶,就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同样,一篇作文如果语言干瘪、无味,不能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也难以成为佳作。如何做到给读者形象、直观的感觉?笔者认为要善于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可以通过以下两段话来说明。
  原稿:我和爸爸一起割麦子,我感到很累,麦子也不听话,打到了眼睛上,真想哭。
  修改稿:我和爸爸一起割麦子,割了没多一会儿,我觉得头重脚轻,眼冒金星,心慌的怦怦跳,真有点支持不住了。这时,麦子好像更不听话了,它们左躲右闪,我就是抓不住。好不容易抓住了,搭在镰刀上的麦穗打在眼睛上,啊,酸疼酸疼的,眼睛一下子睁不开了。我捂着眼睛坐在地上,真想大哭一场。
  从以上这个例子看,原稿的语言显然太过于概括了,很干瘪,缺少表现力,不能打动读者。修改后亮点顿生,集中体现在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上。这就好像吹气球一样,将空洞、干瘪、缺少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充实,使文章内容充实饱满起来,使文章更有美感,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细节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三、用修辞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若用上一些贴切的修辞定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平时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时,应强化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行文的关键处考虑一下,换一种修辞手法写这几句,效果会怎样?这样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时运用修辞手法,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文增色。举个例子,便可看出用修辞手法和不用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①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显然,第②句比第①句更生动、更形象。因此,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使作文的语言鲜活起来。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它们在语言表达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1.善用比喻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春雨是天使的眼泪。”这里把春雨比喻成天使的眼泪,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不仅有着天使的翅膀,更有天使的爱心,正是用它那天使般的心,给世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2.巧用拟人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人格化了,使雪富有了灵气,写出雪的动态美。
  3.妙用排比
  在文中适当使用排比,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用于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于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情深意笃;用于说理,则鞭辟入理。把比喻句或拟人句组合成排比句效果更佳。
  例一:“书如甘霖,滋润着我们久旱的心田;书如春风,驱赶我们心灵的严寒;书如方舟,渡引我们脱离灾难。”用三个比喻句组成排比句,把书的好处、价值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增强了语气。
  例二:“春雨来到花园,众花笑逐颜开;春雨来到原野,小草探出了它的脑袋;春雨来到田园,麦苗欣喜得手舞足蹈。”通过三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把春雨、众花、小草、麦苗等物“人格化”了,具体形象地写出春雨给人间大地带来生机。
  其它修辞,如对偶、对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心扉。
  四、引诗句
  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行文的关键之处,恰当地引用诗句,能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开头引用诗句,可以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同时开门见山给文章镶嵌了一个美丽的“凤头”。例如:笔者班上的一位学生在写《慈母》这篇文章时,开头就引用了冰心的《荷叶·母亲》这篇散文诗的主旨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文章穿插诗句。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诗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例如:《欣赏数字中的语文》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无畏;有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气概。
  3.结尾引用诗句,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诗句作结尾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听雨》中的结尾:“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前行的途中也许遇到很多坎坷,可我要……还有两分钟交卷,那下一句是什么?这个填空题可不能失分!窗外明亮起来,天晴了,“已是晴天万丈光,犹有鸟儿叫!”
  文章结尾点题,深化主题,巧妙地化用了毛泽东诗词,暗含文章的意境,包含“风雨过后是彩虹”的哲理,引人思索。
  总之,给文章的增色添彩,非一朝一夕之功。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也应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锤炼语言,善用描写、修辞方法,巧妙引用诗句,这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真正地“靓”起来。
其他文献
当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往往按照中考评价作文的标准进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重技能训练轻自由表达。这种重写法,轻过程,缺情感的“新八股”作文教学方法,已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让生活经验还不很丰富的中学生苦不堪言,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素材雷同、情感淡漠。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让初中
期刊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通常局限于课堂这一狭隘的空间,而课外诸多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就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资源整合研究,尤其要对课外活动空间与资源进行有效发掘,使其更加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  一、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开展课堂学习延伸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内的教学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任
期刊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许多中学生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而且中考必考一道课内文言文阅读题。“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为: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但对初中生来说,做到这些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不难发现,某些课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反思一,课堂教学是否是和谐、融洽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不在“语言”
期刊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认为最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流畅的教学流程、顺利的师生活动、紧密衔接的教学设计。如果在某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卡壳”或“错误”,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完美吗?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呢?笔者现从界定学生错误以及处理学生错误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学生错误的内核界定  什么是错误?《辞海》对“错误”的定义是“不正确”。在哲学层面上,“错误”是指主观与客观“不符合”。本文所
期刊
教师、学生、课堂,是教学活动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效和作用。其中,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双边互动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双向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开展形式。同时,课堂也是学生个体有效获取知识、积极锻炼能力和提高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未能很好地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有效定位,未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效地“统一”,导致教师上课时循规
期刊
课堂提问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学的解题技能,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技巧。现笔者依据教学经验,浅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 “新度”,提升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则引不起我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同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需要依托教师的引导、启发与诱导,自主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给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程特征与学生特点,组织对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数学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学生能以激昂的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进行学习和思考,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要使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兴趣,就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让英语课堂生动有趣”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
期刊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言文,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极具价值的教学素材。然而,要想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人格及文章的美却不是那么容易。本文将谈谈初中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审美与人格,并尝试探讨如何将文言教学中的审美与人格更好地融合,给学生以更深的启发与感悟。  一、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指向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要点,在这些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