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邶风·雄雉》前三章诉说分离之苦,离则思、思则怨是一种情绪流转的常态,而准确把握了第四章的教训说理,整篇的思维线索便顺畅了。这是一位见识不俗的女子,用她的哀怨心曲发出的由衷呼告和严厉诘问。
关键词:诗经; 雄雉; 相思; 诘叹
《邶风·雄雉》的诗旨《毛诗序》所谓:“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就诗的实际内容和情感倾向来说,也基本上没有偏差了,但就诗的旨意来说,把它与一般的闺怨诗等同起来,应当说还仅仅望其门墙而已,因为还没有走到本诗的思维归宿,找到思想情感的最终落点,或者说离本质的揭示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其后论者囿于第四章的理解而导致的辞气衔接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使情绪归宿点毫无着落,使诗篇的解说始终处于一种方凿圆枘的尴尬境地。本文意图对解决这一问题做一点尝试。
一、辞气衔接的探讨
其实,前人在《邶风?雄雉》的主旨探寻的进程中,循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脚步已然迈向了思维归宿,或者说已然踩踏上情感的终极落点,甚至可以说已经触摸到揭示主旨的临界点,这就是两位清人牛运震和陈震。牛运震在《诗志》中指出:“‘实劳我心’、‘悠悠我思’,从‘自诒伊阻’生来,却为末章含蓄起势,此通篇结构贯串处。”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评曰:“篇法上虚下实,前三章曼声长吟,愁叹之音也;后一章心惧语急,悚切之旨也。全诗皆为‘不臧’而言,文阵单行直走。”而今人在被带领到这一地步后,往往徘徊于临界点却难以迈出最后的关键性的一步,甚至是又向另外的方向迈去,而终究与诗的主旨于毫厘之间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这“抒情感性”与“教训说理”的“辞气”“不伦”的“衔接”已然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令我们满怀期待,然而,下面的“衔接”却是“朱子解释此章说是“妇人忧虑君子远行遭遇祸患,希望他能善处以保全自己”。《邶风?雄雉》的末章便成为解《诗》者的一个心理障碍,每每涉及《雄雉》便不遗余力地侃侃于前三章,而到了第四章,便遭遇了思维流转和情感变化的难以逾越的障碍,造成了言讷语拙甚至失语,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这障碍形成的原因,并非在于诗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的心里,在于我们对于类似的思妇之词的定型化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解说,役则离、离则思、思则怨、怨又无奈,无奈则自解等等,总之是把女子的思维线索置于一个固定的尺度上进行长度的考量,或将情感特征与程度限定于一个固定的圈子里进行雷达式的搜索,一旦某一篇在思维线索上超出了这尺度的长度,在情感特征与程度上超越了雷达搜索的有效范围,我们的解说便陷于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百尔君子”古注为:“汝众君子”。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们这些君子们”,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因说话的主体和对象的不同,这“君子”的所指是应当有差异的,容后再说。
“不知德行”,“知”一般理解为“了解;晓得”,具体到本篇,因与“德行”结合,还是用“知道”(对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这一义项比较确切。“德行”同德性,即道德品性。前称“君子”,而后谓其不懂得道德品性,若非讽刺,则相矛盾。其实应当是指不懂得道德品性的根本,即道德品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忮不求”,“忮”,有“强悍,凶狠”、“嫉妒,忌恨”、“固执”三个主要义项,从“不忮不求”这样的联合式做陈述语的用法来看,他的义项选择应当与“求”有一定的联系的,“求”若释为“贪求”,与之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当是“嫉妒,忌恨”一项中的前一个意义,因为“嫉妒”与“贪求”往往互为因果。而且凡解释此词该义项之处,往往以《邶风?雄雉》中的这一句为孤例或首例,也在说明着这一点。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说子路为人慷慨尚义,子路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贵中人站在一起时,他没有一点儿自卑感,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和气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邶风?雄雉》章中的两句话称赞子路,也告诉我们子路为什么能做到,就是这四个字:“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臧”一般释为善。“臧”还有一个义项是“成功”,《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云“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二义皆通。承接上一句的假设前提,本句的意思当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都是很好(即很成功)吗?”
单句解释,未免支离,串联起来,一章的完整表达为:
你们这些君子们哪,原来根本就不懂得道德品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能够不妒忌别人的所谓成就,不贪求任何虚名浮利,那么选择什么样生活方式不都算是很好、很成功吗?
理解了第四章的完整意义,这“教训说理”与前三章的“抒情感性”的“衔接”就顺理成章了。
二、情绪落点的探求
前三章是诉说分离之苦,离则思、思则怨是一种情绪流转的常态,此篇在这一点上并非例外,然于怨的对象却显示出其非同一般了。从第四章的语义来看,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的“君子”并非一般的“役”,因为其所从事之“役”有他的名利在其中,也就是说他本身处于名利场中,换言之,他本身就是这“役”的受益者,至少他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名利,那么,他就不会是普通的平民或奴隶了,因为名利从来都是与平民或奴隶风马牛的。反过来推想,这名利场中的君子的女人也自然不同于普通平民或奴隶的妻室了,那么有如此独特的思维角度,从一般的思与怨走向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教训批判,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她切实地了解也深深地懂得她的君子与她的分别完全是因为君子的功名思想在作祟,完全明白是什么“动了我的帅哥”,于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在君子心中作祟的功名思想,同时,又推而广之地将教训的对象泛化为与自己的君子同样的醉心功名的所有君子。这理性的教训和批判恰恰是前三章积蓄的情绪激荡起的峰巅,于是,以呼之告之、诘之问之以出。
自从社会有了阶级分别,男性社会成员的心灵便大多为功名势位所蒙蔽,往往蠢蠢然而难以安稳。尤其是《战国策》中苏秦的那一句世态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可忽盖可乎哉!”——之后,似乎给男人们醉心于成为人上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或可称为借口,于是,在男人们痴痴然于功名势位之时,女人们却被动地饱尝着男人事业追求所伴生的副产品——苦涩。
在长期的冷落、孤寂之中,在无情的毒害、饕餮之后,她们不免思索起一个问题,是什么蛊惑了天下的男人,使他们如此的寡情,甚至是那样的混蛋、卑鄙、无耻?原来真正的蛊主就是那么一点点鲜血,令男人们蝇蝇趋之,使他们变得如此的不堪,如此的可鄙而又可怜。《雄雉》中的这位见识不俗的女子,用她的哀怨心曲向如痴如醉的男人们发出了由衷的呼告和严厉的诘问。这三千年前的呼告和诘问,或许根本就没有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后代的男人们不仅没有警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地蝇营狗苟于名利场中而流连忘返,于是,我们在后代的女子们的心声里,時常隐约听出回响,那“夫婿觅封侯”的“闺中少妇”的切切悔悟;那“人比黄花瘦”的词人的幽幽自怜;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小姐的深深怨毒;……。
因久役而生怨旷在《诗经》中并非个案,而《邶风?雄雉》从“抒情感性”走向了“教训说理”,且教训的却偏偏是自己的“君子”和其同类的思想意识,又使得它成为诸多思妇之诗中的特例,颇为值得玩味。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2009.
[2] 刘旭义.诗经心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许宏伟 女 (1968-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教授 从事写作学研究。
关键词:诗经; 雄雉; 相思; 诘叹
《邶风·雄雉》的诗旨《毛诗序》所谓:“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就诗的实际内容和情感倾向来说,也基本上没有偏差了,但就诗的旨意来说,把它与一般的闺怨诗等同起来,应当说还仅仅望其门墙而已,因为还没有走到本诗的思维归宿,找到思想情感的最终落点,或者说离本质的揭示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其后论者囿于第四章的理解而导致的辞气衔接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使情绪归宿点毫无着落,使诗篇的解说始终处于一种方凿圆枘的尴尬境地。本文意图对解决这一问题做一点尝试。
一、辞气衔接的探讨
其实,前人在《邶风?雄雉》的主旨探寻的进程中,循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脚步已然迈向了思维归宿,或者说已然踩踏上情感的终极落点,甚至可以说已经触摸到揭示主旨的临界点,这就是两位清人牛运震和陈震。牛运震在《诗志》中指出:“‘实劳我心’、‘悠悠我思’,从‘自诒伊阻’生来,却为末章含蓄起势,此通篇结构贯串处。”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评曰:“篇法上虚下实,前三章曼声长吟,愁叹之音也;后一章心惧语急,悚切之旨也。全诗皆为‘不臧’而言,文阵单行直走。”而今人在被带领到这一地步后,往往徘徊于临界点却难以迈出最后的关键性的一步,甚至是又向另外的方向迈去,而终究与诗的主旨于毫厘之间擦肩而过而失之交臂。这“抒情感性”与“教训说理”的“辞气”“不伦”的“衔接”已然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令我们满怀期待,然而,下面的“衔接”却是“朱子解释此章说是“妇人忧虑君子远行遭遇祸患,希望他能善处以保全自己”。《邶风?雄雉》的末章便成为解《诗》者的一个心理障碍,每每涉及《雄雉》便不遗余力地侃侃于前三章,而到了第四章,便遭遇了思维流转和情感变化的难以逾越的障碍,造成了言讷语拙甚至失语,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这障碍形成的原因,并非在于诗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的心里,在于我们对于类似的思妇之词的定型化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解说,役则离、离则思、思则怨、怨又无奈,无奈则自解等等,总之是把女子的思维线索置于一个固定的尺度上进行长度的考量,或将情感特征与程度限定于一个固定的圈子里进行雷达式的搜索,一旦某一篇在思维线索上超出了这尺度的长度,在情感特征与程度上超越了雷达搜索的有效范围,我们的解说便陷于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百尔君子”古注为:“汝众君子”。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们这些君子们”,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因说话的主体和对象的不同,这“君子”的所指是应当有差异的,容后再说。
“不知德行”,“知”一般理解为“了解;晓得”,具体到本篇,因与“德行”结合,还是用“知道”(对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这一义项比较确切。“德行”同德性,即道德品性。前称“君子”,而后谓其不懂得道德品性,若非讽刺,则相矛盾。其实应当是指不懂得道德品性的根本,即道德品性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忮不求”,“忮”,有“强悍,凶狠”、“嫉妒,忌恨”、“固执”三个主要义项,从“不忮不求”这样的联合式做陈述语的用法来看,他的义项选择应当与“求”有一定的联系的,“求”若释为“贪求”,与之意义联系最为紧密的当是“嫉妒,忌恨”一项中的前一个意义,因为“嫉妒”与“贪求”往往互为因果。而且凡解释此词该义项之处,往往以《邶风?雄雉》中的这一句为孤例或首例,也在说明着这一点。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说子路为人慷慨尚义,子路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贵中人站在一起时,他没有一点儿自卑感,丝毫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和气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邶风?雄雉》章中的两句话称赞子路,也告诉我们子路为什么能做到,就是这四个字:“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臧”一般释为善。“臧”还有一个义项是“成功”,《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云“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二义皆通。承接上一句的假设前提,本句的意思当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都是很好(即很成功)吗?”
单句解释,未免支离,串联起来,一章的完整表达为:
你们这些君子们哪,原来根本就不懂得道德品性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能够不妒忌别人的所谓成就,不贪求任何虚名浮利,那么选择什么样生活方式不都算是很好、很成功吗?
理解了第四章的完整意义,这“教训说理”与前三章的“抒情感性”的“衔接”就顺理成章了。
二、情绪落点的探求
前三章是诉说分离之苦,离则思、思则怨是一种情绪流转的常态,此篇在这一点上并非例外,然于怨的对象却显示出其非同一般了。从第四章的语义来看,这位抒情女主人公的“君子”并非一般的“役”,因为其所从事之“役”有他的名利在其中,也就是说他本身处于名利场中,换言之,他本身就是这“役”的受益者,至少他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名利,那么,他就不会是普通的平民或奴隶了,因为名利从来都是与平民或奴隶风马牛的。反过来推想,这名利场中的君子的女人也自然不同于普通平民或奴隶的妻室了,那么有如此独特的思维角度,从一般的思与怨走向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教训批判,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她切实地了解也深深地懂得她的君子与她的分别完全是因为君子的功名思想在作祟,完全明白是什么“动了我的帅哥”,于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在君子心中作祟的功名思想,同时,又推而广之地将教训的对象泛化为与自己的君子同样的醉心功名的所有君子。这理性的教训和批判恰恰是前三章积蓄的情绪激荡起的峰巅,于是,以呼之告之、诘之问之以出。
自从社会有了阶级分别,男性社会成员的心灵便大多为功名势位所蒙蔽,往往蠢蠢然而难以安稳。尤其是《战国策》中苏秦的那一句世态感慨——“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可忽盖可乎哉!”——之后,似乎给男人们醉心于成为人上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或可称为借口,于是,在男人们痴痴然于功名势位之时,女人们却被动地饱尝着男人事业追求所伴生的副产品——苦涩。
在长期的冷落、孤寂之中,在无情的毒害、饕餮之后,她们不免思索起一个问题,是什么蛊惑了天下的男人,使他们如此的寡情,甚至是那样的混蛋、卑鄙、无耻?原来真正的蛊主就是那么一点点鲜血,令男人们蝇蝇趋之,使他们变得如此的不堪,如此的可鄙而又可怜。《雄雉》中的这位见识不俗的女子,用她的哀怨心曲向如痴如醉的男人们发出了由衷的呼告和严厉的诘问。这三千年前的呼告和诘问,或许根本就没有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后代的男人们不仅没有警觉醒悟,反而变本加厉地蝇营狗苟于名利场中而流连忘返,于是,我们在后代的女子们的心声里,時常隐约听出回响,那“夫婿觅封侯”的“闺中少妇”的切切悔悟;那“人比黄花瘦”的词人的幽幽自怜;那“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小姐的深深怨毒;……。
因久役而生怨旷在《诗经》中并非个案,而《邶风?雄雉》从“抒情感性”走向了“教训说理”,且教训的却偏偏是自己的“君子”和其同类的思想意识,又使得它成为诸多思妇之诗中的特例,颇为值得玩味。
参考文献:
[1] 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2009.
[2] 刘旭义.诗经心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许宏伟 女 (1968-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教授 从事写作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