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体化理念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者,我们教师有责任带着思想上路,对公开课进行反思。
  我曾被推选参加市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比赛前两天,抽签决定执教课文篇目及班级,我抽到的是作家乔叶的《坐在最后一排》,执教的班级是徐州市某中学某班。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如何上好这堂课,既让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又让同行耳目一新。
  我决定从文章中白老师的一句话入手,先让学生齐读这句话:“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然后抛出问题:“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以此切入课文,紧扣文章标题,让学生顺着思路进行分析,从心理变化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理解主题。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容易出奇制胜。
  课堂上,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也为了表示我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我让学生先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交流,看谁提的问题多且有价值。”学生开始默读、思考、圈点勾画,我进行巡视。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那位不负责任的老师?”“文中‘我’的遐想真的毫无意义吗?”“‘我’为什么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做最后一排?”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不是课文的重点,因此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继续让学生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问时抛出我精心设计的那个问题。这时一位女生举手站起来说:“文中白老师说‘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听了暗自欣喜,但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
  我先请学生们思考,但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我便提示引导:“白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我是如何取得进步的?”在学生回答后,我接着提问:“文章刻画白老师对我的帮助最细致的是哪件事?”学生说:“是语文课上的造句练习。”
  “好,我们就来探究这部分。”我开始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我们来看作者通过白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体会。”
  学生们开始默读思考,并认真圈点勾画,有的学生还做了批注。我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提示学生,先说说哪些语言描写具有表现力。
  一位学生说:“‘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还有‘多有灵性啊’,这些话表现出了老师对我的夸赞和鼓励。”我随即启发:“这表现出老师的什么性格特征?”“表现出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这位学生对答如流。掌声响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我按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果这堂课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现在想来,课程设计还有不足。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仍是着眼于我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课前我精心设计的切入问题,碰巧在课堂上学生也提出来了,因此后面的教学也显得“自然”了。但是学生如果不提出这个问题呢?那我肯定得主动提,因为我要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我预设的轨道。所以,这堂课表面上看很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学生也很“自然”地提问、讨论,而实际上是在我不动声色的调控之下,按照我预设的思路进行的。
  阅读心理学认为,良好的阅读,其心理流程是一种比较流畅的、自然向前推进的过程。而预先的设计往往不符合学生阅读思路,不管提问的切入点是多么巧妙,实际上都是截断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破坏了阅读心理的完整性,抑制了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那次执教《坐在最后一排》,让学生围绕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组织研讨,其立足点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不是学生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因为对一篇课文而言,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
  现在如果再让我教学《坐在最后一排》,我要从学生提问开始认真教学,而不是像那堂课那样对学生的提问虚晃一枪,只抛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因为乍看起来这样的教学挺吸引人,而骨子里还是为了方便自己如何教,并不是真正考虑学生如何学。
  因此我们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大型公开课,都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设计上应实现人性化,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和谐平台,尽可能让教师的教学流程与学生的学习流程统一起来,把教师教的问题融入到学生学的问题当中去,使“教”与“学”一体化。师生、生生自然合作、交流、互动,思维才能不断深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
  有些老师会说:“这样教学难以把握,万一学生提出的问题答不上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在教学设计时要钻研教材,读懂教材,把握内涵,而且要理解透彻。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态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是个性化的,不存在一模一样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变化的场景,随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和内容。真正的课堂应该出现种种的“意想不到”,如果一切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掌握之内,那么学生的灵性何在?课堂真正的生机何在?虽然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状态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脱离“预设轨道”,但动态处理课堂,改变唯教材预设是行的状况,加以合理调控,不但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会深化、强化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当然,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应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做引导者和组织者。有时候课堂上学生提的问题尽管不重要,但这是学生急于解决的问题,不应该回避,应及时引导解决,这样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体现了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当然,仍要精心设计问题,但问题是在学生阅读需要时,自然融入到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对话之中,而不是把学生的思路硬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现在我的课堂上也的确出现了一些“突发问题”,但我都把它看作对教学调控艺术的考验,与学生一起在相对和谐的自由空间里激发各自的灵感,迸发创造性的火花。这种随着师生对话情景自然推进的课堂流程,才能使师生一起“走进课文”,然后再“走出课文”。
  总之,在课堂上,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才能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不断闪烁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歌风中学(221600)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提倡突出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是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作为教学整体,三者之间是“自习—提升—实践”的关系。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处理好三者关系,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产生厌学情绪,智能发展受抑,素质提高受阻。怎样才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呢?“三引”教学法较为有效。“三引”即课前的“引读”、课中的“引点”、课后的“引伸”。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前引读  学生预习要弄清四个问题,即
介绍了一种新型换热器——浅埋毛细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用UDF编写边界条件,在1周内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运行,研究对毛细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选取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探求的课题。近年来,笔者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深深体验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激发这一主体的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学
在一次受力下CFRP布加固混凝土矩形柱抗压强度理论公式的基础上,按照叠加原理和强度代换原理推导了二次受力下CFRP布加固混凝土矩形柱抗压强度理论公式,并采用ANSYS软件对CFRP
开展“廉洁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廉洁意识”,是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的要求。为履行教师育人职责,增强职校生拒腐防蚀、诚实守信、廉洁做人意识,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文道结合”、“以文载道”的原则,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有意识地挖掘、梳理、整合本学科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机地渗透廉洁教育,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敬廉崇洁
新课标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更好实现有效语文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一、推行“试教制”,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在我的班级里,有十几个学生比较优秀,他们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积极性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我把他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同学面前树立他们的
期刊
要科学合理地追肥,就要做好营养诊断,正确分析苗木缺乏哪些元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肥,同时,追肥要根据树种、苗木生长期、施用肥料种类以及土壤中所含营养元素的情况,采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深刻影响,不仅体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上,近年来还普及到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