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谈秦始皇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麟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
  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前后,同样由一个地方较偏僻,交通也不是顶便利的国家(有如波兰或保加利亚)做主,以几代的经营,打败英、德、法、意、奥和西班牙的联军,并吞他们的领土,断绝他们各国皇室的继承,并且将各国文字划一为一种共通的书写系统?这事不但在两千年前不可能,即使两千年后的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头。由此可知,中外历史之不同,不光是人才和个性的问题。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據估计约为六千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有一人面目紧张,贴邻一人则轻松而微笑,士兵的头发,好像根据“规定”剃束,但发辫之间,既大同又有小异之处。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贯穿,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地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比如说,以今日科技之发达,我们要重新塑制这几千个(也可能几万个,因为现在出土之秦俑,尚只有骊山陵墓东部带北的一角)陶俑,也势必要组成委员会,由军官、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集思广益地研究设计,才制造得出来。秦始皇既为一个“焚书坑儒”的专制魔王,为何有这样的耐性?他为什么不以军事形式的雷同划一为原则,将几千个人像以模型翻砂式地套制,有如波斯大流士宫殿前的装潢,成排结队的出现,既不必讲究生动,也无须在艺术角度上斟酌?很多人指摘秦始皇的迷信。像在陵墓附近配置陶俑就有迷信的嫌疑。可是他如果信神权的话,为什么不采取埃及的办法,将人像塑成几丈高,又设计为鸟头人身,或照印度的办法,造成三头六臂?而偏偏像希腊雅典一样,保存了集体作品之个别的美感?
  这些问题,尚待研究。可是从新发现的资料来看,我们也敢确定中国初期早熟的政治统一,造成“书同文,车同轨”的局面,是一种有历史地理性的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质的运动,有如历史学家的提议,我们应看清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认识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客卿在各国政治的地位以及游侠的活动情形。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在秦的领导之下统一。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本来世界主要河流夹带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亚马孙河夏季能带砂10%~12%。然而1940年间在陕县附近的观测发现,黄河夹砂以重量计达46%。夏季其中3个支流的夹砂量42.9%~63%。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问题的严重了。
  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地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记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11次之多。亚圣自己就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矣!”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秦始皇并非不知道这事,他统一各国后碣石颂秦德,自称“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黄河为“德水”,更称秦为“水德之始”,这都是确切的证据。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汇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国初期农业的艰难。
  姚善友从《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此外尚有虫灾,如“蜚”如“螟”,经常见诸《春秋》)。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生战事。各诸侯可能因婚姻细故、个人恩怨及扩大地盘的野心而动兵戈,参与的人民则更因饥荒所迫而活跃从事。上述的葵丘之会,也有“无遏籴”的彼此保证。《左传》里记载因粮食问题发生的争执其著者有如公元前720年,郑国取温之麦,又取成周之禾。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叙事的时候,《左传》也提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侯。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过去通过贵族的间接管制,像欧洲骑士样的职业军人都成往迹。现今则只有全面动员,履亩征赋。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春秋时楚国和随国冲突,一大一小即有“随民馁,楚之赢”的说法,战国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赈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虽然我们无从赞同他焚书钳制思想,而他的坑儒(所坑的也未必都是儒),其行动残虐,更不能令人同意。
  无从“褒贬”之余,我们只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
  (摘自《醒狮国学》)
其他文献
所謂大帝,通常指那些有雄才大略、功业非凡、政绩卓然的伟大帝王。比较公认的大概有这么几位:汉武大帝、永乐大帝、康熙大帝。  虽然一代雄主文治武功、英明天纵、后世敬仰,但作为他们接班人的太子,实在不好当。太子这种职业,角色很微妙。他既是未来的皇帝,又是老皇帝的臣子;老皇帝既把他当作接班人,又把他当作竞争对手。若是遇到一般庸碌无为且短命的皇帝,那也好办,太子年纪轻轻就可即位,这种尴尬的角色扮演得容易且时
期刊
北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家海洋馆开张了,50元一张的门票,令那些想去参观的人望而却步.海洋馆开馆一年,简直门可罗雀.rn最后,急于用钱的投资商以“跳楼价”把海洋馆脱手,黯然回
期刊
戴夫·布雷斯福德曾是一名法国的精英级业余自行车手,后来他回到了英国钻研运动科学、心理学和商学,2003年到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上任第一天组织召开全体人员动员会议,他说:“我的理念就是在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然后,戴夫又召集教练组、训练组、保障组等各部门领导召开会议,他提出要求说:“把有关骑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然后大家把各自部门负责的
期刊
提到改革开放,很多人都认为起始于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早在1978年9月,邓小平访朝归来,路经辽宁等地时发表的比较系统的“北方谈话”,已经渗透了许多改革开放的思想,奏响了辽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在“北方谈话”中,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未来的形势作了详尽透彻的分析,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点燃思想解放的火炬  1978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下榻的辽宁友谊
期刊
最佳团队规模是多大,一直备受争议.rn人力资源专家苏珊·希思菲尔德认为:“最佳团队规模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经验和研究来看,最佳的规模是5~7人,可以持续发挥作用的团队规
期刊
譚保罗常务副主编城市研究院院长  在全世界的小说家之中,我特别喜欢契科夫。他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常读常新,颇有味道。大概这样一个故事:  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以下简称伊凡),在剧院里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于是他的噩梦开始了。然而,噩梦并不是将军要报复他,比如当众扇他一巴掌或者撤销其公职并送入大牢之类,而是伊凡由于没有得到一个向将军“正式道歉”的机会,而陷入
期刊
李渊来路  在唐朝的官修史书中,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沉湎酒色、胸无大志的昏聩无能之辈,从起兵创业到化家为国,一切都是被李家二公子李世民推着往前走。而在真实的历史里,李渊却是唐朝建国大业的真正操盘手。  随着隋末农民起义成燎原之势,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也开始大规模向中原进攻。炀帝甚至曾被突厥十万铁骑包围在雁门关,险些丧命。在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的形势下,炀帝一时无人可用,只得于大业十二年(616年),派时任右骁
期刊
宋仁宗到底是一个庸常之人,还是仁圣之君?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他的庙号说起。仁宗去世之后,庙号为“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的帝王。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先来看看宋仁宗的扮演者王凯的理解。王凯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心中的宋仁宗,一个是仁,对所有人包括百姓、身边的内侍宫女,还有每天追着他‘骂’的谏官,都怀有仁厚之心;另一个是忍,他是特别孤独的,他没有自己,他所有的
期刊
从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个世界级博览会到如今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过去了160余年。中国人从最初只能参加别国的博览会,到自己举办世博会、进博会,回看早期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身影,我们才会更理解這条发展之路走得多么不易。油画上的“中国官员”  19世纪中期,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交通日渐增多。为了炫耀国家的实力,1851年(咸丰元
期刊
过去有段时间,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几乎是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出现的。外有狡诈阴险的鸦片贩子与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强盗,内有琦善这样的奸臣拖累,再加上一个遇事瞻前顾后显得不怎么靠谱的道光皇帝——林大人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的“刻板印象”,别人姑且不论,那位道光皇帝或许是会为自己叫屈鸣冤的……国库空虚  大清朝也有过一段“不差钱”的美好时光。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努力,清政府每年的赋税收入,从17世纪末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