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规模特性,在其初期阶段往往规模较小,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其社会资源和金融资源相对国有或跨国企业仍有不足。企业自身抗风险和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一旦有来自于企业外部或内部的问题发生,民营企业将面临裹足不前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关注民营企业安全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吴晗之(AMT管理咨询顾问经理)
尽管我国的《公司法》对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各种所有制都作出了治理方面的规定,但是民营企业在保障治理规范性的检查会弱于其他类型公司。因此,关注民营企业的安全格外重要。
现阶段,我们可以观察到,民营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规范、安全问题。民营企业通过ISO等质量标准,获得行业标准在安全上提供辅助的不在少数;审计部、风险管理部、法务部等,则是我们在公司组织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到的安全控制机构。但民营企业自身对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仍与其规模和行业有关。在民营企业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时,企业会认真考虑依照公司法建立股份制公司,明晰产权问题。比如房地产行业在近年多关注外部政策环境因素,长期以来关注采购风险;食品和医药行业则最关注产品质量和安全,等等。
袁文正(尚阳咨询公司咨询顾问)
提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安全意识问题,我同意吴老师的意见,的确与企业的规模有关,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企业做大之后,就要考虑到规范化的建设问题,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只要考虑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能卖掉就可以。我们可以以销售规模为两亿元人民币来作为企业分界点。销售额在两亿以下的企业在企业安全方面对产品质量问题比较关注,但是对于销售额在两个亿以上的企业,企业则更多考虑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来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
于识军(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总监)
一个企业从最初创业到发展壮大,当企业拥有上亿或者上百亿资产以后,就做到了一定的品牌,则必然会出现产权分割、股权分割的问题。而股权分割的问题会造成企业分裂或者动荡。另外,当企业逐渐壮大,各企业也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定位。有些企业就是为了挣钱,但有些企业却拥有一种社会责任。从这两个角度看,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必定面临企业定位及核心产权分割的问题。这两点在民营企业中是一个不小的安全隐患。
说到产权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提及我国的政治体系。我国自2007年才开始出现《物权法》,《物权法》出台以后开始界定什么是私有财产,什么是国有财产。虽然有了个界定,但它还是粗矿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不一样,资本完全是属于市场化,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西方国家的法律属于案例法,一旦定法,轻易不会更改;而我国的法律则是成文法,法律是粗线条的,很多细节都是模糊的状态,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一个法律的因素。
另一方面,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环境,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完全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环境目前并不健全。从我国经济格局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经济状态相当于美国的30、40年代,相当于日本的70年代。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则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在其最初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大多关注生存的问题,所以作为民营企业在十年之前不可能谈及产权的问题。只有当企业考虑其品牌价值的时候,它的无形资产在逐渐递增的时候,当企业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企业主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或者成为知名企业家的时候,才会开始考虑企业的产权结构。随着企业的增大,知名度的增加,如果产权结构不清晰,则会导致好的人才进不来,公司组织结构、治理问题出现混乱,会出现企业内部的安全问题。
袁文正
民营企业最初通常是亲戚、朋友一起合作,做大之后往往存在物权结构的分配和利益的分配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基本的产权管理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往往是口头协议或者是内部协议,并没有真正地与法律和现行的《公司法》结合,这方面的认知不足往往会出现很多的纠纷。在进行股权分配和产权分配的时候,完全凭感情,而不是把利益分配通过法律的程序,合法的程序将之固化或者是清晰化。民营企业在这个方面的确有很大的隐患。
于识军
企业具体在运营过程当中的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目前也是一个企业安全问题。比如说目前企业的招人、用人的问题。企业招聘一个人,并花很长的时间来培养他,当他各项技能逐渐成熟后,可能这个人就走了,这对企业是一个损失。这次人代会,有代表提出把人事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在一起,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市场规则没有呈现。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问题。
袁文正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的掌控尤为重要。大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有其核心优势,比如说技术优势,社会资源丰富等。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只要掌握其核心优势,可复制的成功率较高。随着企业的发展,将逐渐引进职业经理人队伍。一旦职业经理人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源,马上可以到别的地方复制。民营企业大多担心培养职业经理人等同于培育一个新的竞争对手。这是由我们的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决定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民营企业对内部核心优势保护的安全意识也不够。
于识军
作为民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整个经营的管控和核心竞争力的加强也逐渐成为企业安全的重大隐患。一方面像国美电器、格力空调等众多民营企业,当它发展壮大以后就必然面临企业整个经营成果的管控。如果这点做不好,集团则会出现失控状态,会出现一些企业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做大以后,也避免不了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和其管理成果之间的互动性会出现风险。所以企业做的越大,它的竞争力好像更强了,但实际上它的风险也更大了。
一个企业不管怎么经营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上,不管是有形产品、无形产品、知识产品、还是产权产品。但现阶段的问题是,产品与消费者进行对接的过程当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和互动目前来讲还不匹配。我们中国的产品很多是通过广告、通过传媒在做宣传,消费者通常认为这样的品牌很有价值,然后再去购买,实际上这些产品不一定达到客户的认知和期望值。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巨人集团的脑白金,在很多传媒,包括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做了几个亿的资产,也的确挣了很多钱。但其营养价值是否与宣传相匹配?并不一定。通过传媒的宣传,消费者对一些品牌的认知度很高,但是这些品牌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大的安全问题,这是市场规则的问题。
袁文正
我想补充两点。第一,随着民营企业的壮大,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决策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大多民营企业家做决策是拍脑袋比较多,感情的比较多,并不具备决策的风险意识的。现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改革,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这样决策的风险是非常高的,这对整个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第二,伴随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认知能力。这表现在随着市场运作成本的不断增加,但是其效果却比较差。特别是这些年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思维上有一些膨胀,在市场方面做了过多、过快的发展,这里面就出现两个风险问题。一个是资金风险,一个是市场快速扩张问题。
比如说我们讨论得很热的人民币升值的话题。很多企业在人民币升值以后,都无法保证其企业核心的溢价能力。很多民营企业主要以出口和对外加工业务为主。人民币汇率上升之后,导致出口价格受到了影响。并非这种问题就无法解决,我们要找到适合的方法。
第一,用外币交易。比如说用欧元交易、美元交易,不要用人民币的交易。
第二,是用远期结汇的方法。
第三,可以用期票,这样的话可以回避风险。
第四,如果有溢价能力的话可以适当的提高价格,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于识军
除了上面谈到的一些企业比较关注的安全问题外,我还想谈谈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
第一,政府及社会资源信息共享。现阶段,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在从国民企业的待遇上并不平等,尤其是与国际市场相比。银行贷款可能贷给国有企业几十亿、几百亿,但是我国民营企业贷款却很难。我们的国家政策,政府导向,还有国家的一些机构的改革,包括银行性、金融性证券和上市公司,各个层面都属于政府及社会资源的共享,这应该对民营企业构成是一个安全的问题。需要非市场因素得以解决。第二,诚信机制建设以及品牌的塑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商业行为中诚信机制还没有健全,这里面的一些职业规则,包括一些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标准。比如基于员工,基于社会,基于客户的诚信机制目前还没有健全;比如企业有偷税漏税现象,企业有不规矩行为或者员工有一些不规矩行为。可能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矩,都有自己的诚信机制,但是放到大环境里面来讲,它就不规则了,不一致了。这是大环境的问题。
袁文正
通常企业习惯讲产品质量问题,但在这个问题背后通常可以牵扯出一个诚信的问题。特别是这两年比较多,一个是社会竞争加剧之后,产品的价格不像以前那么具有优势。也就是说这几年,产品的整体价格一直在下滑,而成本却在不断升高,而伴随成本的不断升高很多企业放弃了诚信,谋求的是利益,比如企业产品出现偷工减料。这说明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在质量和诚信方面做的并不够。低劣的产品质量使得企业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公众性的质量事故,那时则会带动整个社会对企业的诚信度的不认同,这对企业来讲是很致命的问题。但是现在看来,大多民营企业更多的是考虑现实问题。
吴晗之
安全问题的因素本身无法解决,但企业应该建立机制,对风险进行防范。与企业经营相对的,企业管理正是面向应对风险而构建的。所有的安全风险都应该防范。但在资源条件限制下,企业必须选择部分去做。一个一致的选择原则是,越是可能频繁发生的,影响越大的,一定会最受重视。
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充满了对企业安全问题中市场因素的应对,市场因素可以说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非市场因素则是公司各种治理、管理措施实施的原因。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都是出于公司经营安全的考虑。但更多的公司安全问题,需要通过管理层面解决。针对非市场因素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及时解读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至今的房地产行业)在公司内部,则需要不断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落地。及时总结公司成功的经营模式,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我们今天常见的,包括一套监管机制,以及一个信息系统)保证这种模式被不折不扣地执行。
于识军
最后,我还想补充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价值体系建设。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积淀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信仰缺失造成我国目前这种社会责任价值体系出现偏差。因为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所以就造成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状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状态,造成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无法对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比如说去年的十七大,我国开始提倡中国的社会价值观。
吴晗之
在企业安全的多个角度中,我最想谈及的一个话题是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既是对社会环境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的员工负责。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审视企业自身的安全问题,不会将视野局限于少数企业所有者,也可以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相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还不容易思考,但至少一直有人点点滴滴在提到。清晰地记得王石谈95年万科上海公司发生的事件时所说,“我们不要犯管理上的失误,给职员造成犯罪的可能。”且不论背景和后来的措施,这句话本身是对规范的管理对每个人的意义最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