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 “产、教、研”对接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的现状与原因,也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专业职业技能点,并通过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以产业驱动为对接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专业技能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产业与行业服务,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式”道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口碑[1]。借鉴职业人才培养规律,通过常态化的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用产业与职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产业岗位技能要求,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要求,用产业、行业、企业的领航力来引领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本课题组在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分析基础上,系统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专业工程实践职业技能为对接点,探索产业驱动的对接模式,有效地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之间的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创新技能对接。
  一、学生“产、学、创”与教师 “产、教、研”
  (一)学生“产、学、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造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流[2]。本课题组经过对企业和部分高职院校调研分析发现,学生“产、学、创”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当前的专业领域不了解,对专业技术发展前景不熟悉,很难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二是部分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所了解,但如何将学习能力转变为创业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给学生实施创业培训的教师,虽然对专业有所了解,但基本上没有创业经历;四是部分高职院校把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培训导师,只是做某一专题报告,课时少,无法将学生的“产、学、创”之间角色进行转换、知识迁移等方面进行具体化;五是各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与态度参差不齐,形成了教师“热”与学生“冷”的鲜明对比现象。
  综合分析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造成学生“产、学、创”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传统教育理念阻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一般为,一等高等教育为“985”“211”等“一本”本科高校教育、二等高等教育为“二本”本科高校教育、三等高等教育为“三本”本科高等教育、四等高等教育为高职教育;同时,近几年才开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教师与学生对此认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基础比较薄弱。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生、对口升学考试的“三校生”、五年一贯制学生、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考生等四种类型,生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素质基础。三是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脱节。高职教育不能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重点应该在于技术创新,是一系统性教育。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相结合,才有创新创业的基础,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创新创业整体意识。四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具体化、专业化、标准化等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目前,国家与各高职院校没有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量化考核标准和激励标准,导致学生很难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定,导致对创新创业培训难以产生激情与兴趣。五是没有构建有效的过程管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没有对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进行过程管理与考核過程中进行量化,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考核。
  (二)教师 “产、教、研”
  中国职业教育是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产教结合”发展到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产教融合”,历经近二十年,截止目前,从中国知网上搜索主题“产教融合” 并含“高职”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从2012年的第1篇开始,逐年上升,截止2018年12月合计有1262篇,具体数据见图1。进一步探索发现,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是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相对应,使社会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支撑,达到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师“教、研”的实用性,以达到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来提高产业技术的升级,推进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等效应。
  关于教师“产、教、研”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关于高职创新教育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政策文件,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加强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对外学术交流等活动,扩大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产、教、研”能力。二是教学信息化与科研创新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平台不断呈现,同时学校加强了硬件设备的更新、软件系统的升级以及校园数字化建设等,促使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高职教师容易找到自我需要的前沿学术问题,扩大了教师的科研手段和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激情,并通过不断申报课题、研究课题,全面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三是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核教师与学生的职业技术创新能力,促使高职院校教师不断学习和创新,从而提高教师的“产、教、研”整体素质和水平。   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分析
  (一)学生专业技能分析
  软件行业知识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更新换代,特别是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软件技术专业上,对“职业”和“专业”的要求更突出,通过走访28家软件企业,调研发现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见图2)以及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素质要求(见表1)[3]。进一步综合分析发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为: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检索和阅读网络和工业工程领域的文献资料,去分析和理解,吸取所需要的新知识,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二是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言语表达与沟通,进行团队的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个人技术特长,进行软件工程技术项目开发。三是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严格的按照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的标准,综合应用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将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具有软件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开发应用能力。
  (二)教师专业技能分析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本课题组把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技能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同时对应高职院校教师四个职称阶段(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考核内容。
  1.教师教学态度与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学识能力相对下降较大,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相对进步较快。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责任心以及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精神等建设。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等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是所教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包括专业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理论付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了解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职责、岗位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等,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师的辨识点;专业品质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巧、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教师的专业品质能力是整个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也是教师在专业上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能力(即助教考核能力)。以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的设计,重点在于设计教学情景来演化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能够通俗易懂,并加以实践应用。二是组织教学能力(即讲师考核能力)。根据授课对象、专业、年级等不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修正设计教学项目,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控制教学现场,并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特别是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能够按照职业技能成长规律和职业操作规范要求融入其中,并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通过不同的组织分配方案,指导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团队合作,齐心协力的创新性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品质能力。三是教学研究能力(即副教授考核能力)。通过对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在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不断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重组,形成个人独有的观点或论点,再进行语言的加工,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快。同时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与现象,并能够按照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进行整合,形成文字,发表教研教改方面的论文、立项教研教改方面的项目或课题。四是企业技术服务能力(即教授考核能力)。通过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进行某项专利技术的开发应用,进行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并提高合作企业的经济效应,实施科技推广。
  4.教师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为,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4]。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推进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具体为教师能够通过调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掌握本专业的建设理念和规划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规划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教学团队的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等。
  三、学生“产、学、创”与教师 “产、教、研”对接
  (一)课程体系企业化
  课程体系是专业的核心构成要素,因此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成为了高职专业的建设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5]。2018年11月,教育部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实现由教育部牵头,各个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证书,最终用来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达到“立德树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从教育性和行业性综合衡量,达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可满足不同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符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技能要求。同时,又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教师与行业专家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论证过程中,使教师熟悉了解整个软件技术行业中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及其技术规范,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更加具有说服力。也使学生熟悉行业的核心技术要求与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找到其专业创新目标。可见,课程体系的企业化,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中“产、学”能力和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中“教、研” 能力提升。   (二)课程标准化
  国务院办公厅在 2017 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6],将课程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特别是在具体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方面,职业院校教师侧重于专业课程教育部门的技能考核标准、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而企业教师侧重于该课程在实践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程序设计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设计教学情景时,需要不断沟通和讨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数据库应用与规划能力)进行培养。可见,课程的标准化可以实现提升学生“产、学、创”中“学、创”能力和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中“产、教”能力。
  (三)学习内容项目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行项目化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行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教师“产、教、研”与学生“产、学、创”的要求,在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社会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紧跟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国际化发展特性,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增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确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完成,以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兼顾商业和创业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培养[7]。可见,学习内容项目化可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中教学能力与研究成果提升。
  为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知识内容的成长规律,按照年级进行划分。一年级,开设“基础知识”“职业规划”和“创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 “产、学、创”中“学”的能力与“创”的意识。二年级,开设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Linux系统基础”“Java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实现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关键是通过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教师设计的小型和微型项目学习,实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有能力实现创新性的解决项目中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产、学、创”中从“学”到“创”的能力转变。三年级,开设“Java EE软件开发”“PHP编程”“Android应用开发”等专业核心(方向)课程,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高级实训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实现提高学生“产、学、创”中 “创”的能力培养。
  (四)企业实习常态化
  随着《中國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建立与区域产业调整升级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效应的首要目标。通过将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送到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行政及项目开发部门的挂职锻炼,并实习内容的侧重点为熟悉软件程序设计规划。教师经过在企业挂职锻炼,可亲身体会软件行业的工作环境,更新软件程序开发的新理念,将自身掌握的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在解决软件行业中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同时,体会软件开发流程的严谨性和责任感,促进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高度责任感以及严谨务实科研精神的培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中“产、研”能力。同时,派送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作,将有利于学生熟悉软件技术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学习与人和谐相处,充分认识团队协作的精神,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掌握行业的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见,企业实习常态化同时也可实现学生“产、学、创”中“学、创”能力提高。
  (五)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
  职业技能竞赛是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生产与经营,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8]。我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每年都有组织,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比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学生的日常专业实训和职业岗位工作技能为前提,在专业模块培训和技能技术鉴定的基础上,以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操作技能为重点,使参赛者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参赛者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拓展参赛者的学习途径与专业视野。其中,竞赛项目及规则是经过多方企业专家与教育专家调查论证和衡量之后设置形成的,竞赛项目与行业技术发展要求及职业岗位专业技术需求密切相关,能够体现出行业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在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规划中,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将职业技能大赛相关考核项目运用到专业教学之中,也可通过科学手段和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适宜的项目,以项目开发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可见,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贯穿教学过程,能够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能力提升。
  由此可见,以产业驱动为背景,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工程专业技能、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既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又能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高职院校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四、对接成果
  多年来,我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校企产教融合,不断总结凝练、不断充实和完善,设计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将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了以“Java web程序设计”“Java EE软件开发技术”“PHP编程”“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oracle数据库系统”等五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具有我院特色的软件技术专业“双实践 三模块”动态课程体系。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硕果累累,在2011—2017年期间,在 “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湖南“JAVA软件开发大赛”高职高专组,获一等奖、二等奖,扩大了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当地区域的影响度,提高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社会就业创业中的竞争力。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分析学生“产、学、创”与教师 “产、教、研”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学生“产、学、创”与教师 “产、教、研”的对接点,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提高了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專业建设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熊丙奇.考研热折射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学历社会”问题[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8(2):23-25.
  [2]陈会丽.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3(8):62-64.
  [3]黄艳华,王碧芳,朱里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 2014(5):28-29.
  [4]徐苏燕.在线教育发展下的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 2014(4):97-102.
  [5]民建中央课题组.新时代协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18(12):39-40.
  [6]钱程,韩宝平.多重制度逻辑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路径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8(4):25-29.
  [7]李积鹏,叶长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核心素养建构及培育初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7(4):60-65.
  [8]李春, 蒋志.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出版与印刷, 2014(4):43-45.
  (责任编辑:刘东菊)
其他文献
摘要:航海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育人,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着力供给侧改革是关键。山东交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加强船舶实习环节,完善学校、企业、学生的准备和实施方案,学生通过产教融合船舶实习实践,有效提升了职业综合素质。文章结合产教融合船舶实习所取得的成效与发现的问题,提出学校、企业、主管机关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为航海类职业院校改进船舶实习提供参考。
海鸥去“侦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舰常常遭到神出鬼没的德军潜艇攻击,损失惨重。为了弄清楚德国潜艇的准确位置,英国一位潜艇司令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用受过训练的海鸥追踪敌军潜艇的位置。训练的方法是:让自己的潜艇不断向海鸥投放食物,引诱海鸥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潜艇上方的海面上,争先恐后地抢食。久而久之,海鸥只要看到水下有黑影运动,不论那是哪国的潜艇,便会尾随黑影在海面上盘旋,希望得到食物。英军
大海中不只有那些美好的事物。小美人鱼就曾经听说过,在他们这片海中的某个深不可测的黑暗角落,居住着一个海的巫婆,她是一个没人敢接近的可怕人物,然而此时,小美人鱼决定要冒一次险了,因为那个巫婆虽然可怕,却能施展神奇的魔法。  沿着海底最恐怖肮脏的地方走去,远处是一个大漩涡,一路上都是冒着热泡的泥地和黑洞洞的森林,森林中的珊瑚虫黏糊糊地蠕动着,仿佛一只只僵尸的手臂正伸向小美人鱼。小美人鱼将长长的头发盘起
中文学名:企鹅  英文学名:Penguin  所属纲目:鸟纲/企鹅目  分布:南半球温带地区,南极大陆、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也可见个别企鹅种类  种类: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6属18种  相貌:背部黑色,腹部白色,胖墩墩的,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  寿命:通常很长寿。以帝企鹅为例,一般可活到20~30岁,个别寿命甚至可达40年。  性情:不怕人,很温驯  飞翔技能:全部为不会飞翔而擅长游泳和潜水的海洋鸟类 
要煮粥,首先应将大米淘洗干净。这可难不倒莫笛,三下五除二就做好了。妈妈在锅里添上适量的清水,放在灶上开始熬粥。  这段时间里要做的就是处理螃蟹、准备配料了。妈妈将两只新鲜的螃蟹清洗干净,揭去背部的小脐,掀开盖子,撕掉两边月牙形的腮,挑出中间的心脏,将螃蟹斩成两段。  处理好螃蟹,锅里的粥也煮得差不多了。刚才还粒粒分明的大米,现在已经黏稠软糯了,阵阵清香扑鼻啊!妈妈将螃蟹段和蟹壳放进粥锅里,再切些姜
摘要: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上海成立。值此立社100年之际,回顾职教先贤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意义。重温中华职教社在建构和传布中国式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旷世功勋,体查其核心意涵,对当代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啟迪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
摘要: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模块、职业性实践模块(维修电工)和师范性实践模块等三个模块。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
吻海马:献殷勤的护花骑士  吻海马又叫“长吻海马”,体长可达18厘米,是海马家族中的大个子。别想歪喽,“吻”在这里指的是海马的嘴,就是那个突出来的形似小喇叭的东西。所谓“长吻”,就是与其他品种相比,这种海马的嘴稍微长了一点点。  吻海马主要生活在加勒比海的西面,平时喜欢流连在珊瑚礁和海草床间。它的体色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利于躲避天敌,因此活得比较安逸。假如觉得生活太平淡,想换换环境了,吻
摘要:情境学习理论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当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情境即教育心理学家所指的“实习场”,与真实工作情境在“场境”和“任务”两方面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情境变革的路径为:场境方面,从“物理实习场”转变为“虚拟实习场”,或从“实习场”转变为“工作场”;任务方面,从“教学任务”转变为“工作任务”。
请听,这是《克雷洛夫寓言》里的一个故事:愚蠢的狐狸检察官做了一个荒唐的判决,要把梭鱼丢进大海淹死。  哈哈!哈哈!这个故事真是笑死人!常言道:“如鱼得水”,鱼儿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淹死呢?  信不信由你,世界上真有在水里“淹死”的鱼。  你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请你耐住性子,慢慢再听几个由老师带领,跟着渔船出海的孩子的报告吧!  孩子们瞧见渔民伯伯一网撒下去,捞起来满满一网黄花鱼,高兴得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