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南部县灾害性气候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水稻避灾减灾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苗床管理、适时移栽、肥水管理、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避灾;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068-01
南部县河坝镇位于四川东北部丘陵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早,低温寒潮和阴雨天气频率高;夏季高温高湿,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2个降雨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伏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初秋多低温绵雨天气。水稻是南部县的主食作物,常因异常气候造成秧田死苗、生长期病害较重、扬花期高温降低结实率和收获期绵雨穗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为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笔者历经5年的试验示范,形成了以下避灾减灾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播前准备
选用Ⅱ优602、Ⅱ优498、川江优527、宜香3724等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耐肥力高、生长旺盛、中型穗、中迟熟的高产杂交中稻。间栽糯稻种用株高比杂交稻高15~20 cm,生育期短7~10 d的地方高秆品种;播前晾晒2~3 d备用。选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灌排条件较好的旱地或菜园地,按长12~15 m、宽1.3 m、高5~10 cm建地上式苗床。播种前20~30 d,苗床施沤制腐熟的有机肥5~10 kg/m2、优质粪肥1.5~3.0 kg/m2、尿素40 g/m2、过磷酸钙100~200 g/m2、氯化钾40 g/m2和壮秧剂50~75 g/m2,均匀翻耕混入10~15 cm土层内培肥床土。
2播种
播种可比当地水育秧提早7~10 d,一般移栽冬(屯)水田的在3月5—10日育秧,移栽溪河两岸两季田的在3月20—25日前育秧。播前先用清水浸种8~10 h,捞出沥水后用旱育保姆350 g拌种1 kg;播前一天和播种当日各对床土浇1次透水,并用细泥土填充床土空隙;随后稻种按小苗秧60 g/m2、中苗秧30 g/m2、大苗秧15 g/m2、长龄秧10 g/m2立即均匀撒播,在稻种上薄盖0.5~1.0 cm的菜园细土,然后用清水喷湿床面,同时喷施旱秧专用除草剂,再用超微膜平盖保湿,用地膜拱盖保温[1]。糯稻于3月15—20日采用地膜湿润育秧。
3苗床管理
出苗后将超微膜揭去,当秧苗出现卷叶或早晨叶片无露水时要适量补水,移栽前一天浇透淡粪水。出苗前膜内温度保持30~35 ℃,一至三叶期膜内温度保持20 ℃左右,高于以上温度要及时揭开薄膜两头透气降温;三叶期后,外界气温不低于12 ℃,可先打开薄膜两头炼苗,后日揭夜盖,最后全部揭膜炼苗。在三叶期,苗床可用尿素15~20 g/m2、氯化钾10 g/m2对水叶面喷施;三叶期后,每长1叶追施1次叶面肥。未施壮秧剂的苗床,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可用多效唑叶面喷施,以控制秧苗徒长。
4适时移栽
日均气温稳定在15 ℃时,即可开始插秧。一般冬(屯)水田和闲置田移栽2~3叶龄秧苗,两季田移栽2~5叶龄秧苗。按照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秧龄越大密度越大的原则合理稀植。一般冬(屯)水田和闲置田移栽平均叶龄3.5叶(秧龄30 d)的小苗秧,植22.5万~24.0万窝/hm2;油菜茬口田移栽平均叶龄5叶(秧龄40 d)的中苗秧,植25.5万~27.0万窝/hm2;小麦茬口田移栽平均叶龄6.5叶(秧龄50 d)的大苗秧,植28.5万~30.0万窝/hm2;无水源保障的等雨栽秧田移栽叶龄8叶以上(秧龄60 d以上)的长龄秧,植31.5万~33.0万窝/hm2。三围单本稀植强化栽培,以高肥力田(35~50) cm×(35~50) cm、中等肥力田30 cm×30 cm、低肥力田(25~30) cm×(25~30) cm的移栽密度,每窝3个单株株距10 cm呈三角形栽插。杂交稻移栽时,每间隔6个宽行、在第7个宽行中加栽2行高秆早熟糯谷,同时田边四周也加栽糯稻,每窝3~5株,窝距25 cm,按丁字型“假二行”栽插,栽糯稻1.5万~1.8万窝/hm2。
5肥水管理
按照前促、中控、保后的原则,采用底肥多用有机肥;氮肥中、小苗秧按底肥、分蘖肥、穗肥用量比为6∶2∶2施用,大苗秧按7.0∶1.5∶1.5施用,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用量比为8∶2施用[2]。一般全生育期总施纯氮180~240 kg/hm2,氮、磷、钾按2∶1∶2配置。底肥(占总氮量的70%),翻耕前施农家肥30 t/hm2,水耙前施氮肥(尿素37.5~75.0 kg/hm2);分蘖肥(占总氮量的30%),移栽5~7 d后施氮肥(尿素37.5~75.0 kg/hm2 碳铵112.5 kg/hm2);穗肥,一般在抽穗后10~15 d,对土壤肥力低、长势不均、缺肥发黄的田块,用尿素45~75 kg/hm2。磷、钾肥全作底肥施用。插秧至分蘖阶段浅水灌溉(不超过3 cm);分蘖盛期浅、湿灌溉;分蘖末期适当晾田;孕穗至出穗开花阶段,保持3~5 cm的水层;灌浆后期采取浅、湿、干间歇灌溉[3];收获前7~10 d断水。
6化学调控
杂交稻栽后7~10 d,对返青慢、不分蘖、白根少、叶边缘发红的稻田,用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 生根壮苗剂750 mL/hm2或喷长精450 g/hm2对水防治;对植株枯萎、叶片及茎基部出现锈斑的稻田,用铁锌肥22.5~30.0 kg/hm2作追肥,并用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 生根壮苗剂750 mL/hm2或喷长精450 g/hm2对水防治。促进秧苗早生快发,预防坐蔸[4]。
7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移栽前3~4 d,用75%三环唑1.5 kg/hm2 90%杀虫单450 g/hm2对秧田稻瘟病和螟虫进行全面普防普治,搞好带药移栽。以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为防治重点。稻瘟病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30%稻瘟灵2.25 L/hm2或40%富士一号1.5 L/hm2对水675 kg;于7月上中旬用20%三环唑1.5 kg/hm2,或75%丰登300~450 g/hm2,或40%富士一号1.5 L/hm2 75%丰登300 g对水675 kg喷雾防治。纹枯病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20%井冈霉素精粉375~450 g/hm2对水675 kg喷雾;于7月上中旬再喷1次防治。螟虫于5月中下旬用3.6%杀虫双大粒剂18.75~22.50 kg/hm2均匀拌土撒施(水层3~5 cm保持5 d以上),或18%杀虫双水剂3.75~45.0 L/hm2对水675 kg喷雾;7月上中旬用18%杀虫双水剂1.50~2.25 L/hm2,或90%杀虫单525~600 g/hm2对水675 kg手动喷雾挑治。对稻飞虱虫量达1 500头/百丛以上的稻田,用10%吡虫啉450 g/hm2,或80%敌敌畏乳油1.50~2.25 L/hm2对水675 kg手动喷雾挑治。
8适时收获
水稻收获过早,青米多,籽粒不饱满,产量低,也影响米的品质;收获过迟,容易脱落损失或穗上发芽易产生穗萌。以9成熟收获为宜。
9参考文献
[1] 潘宗东,顾亚佟,李星,等.优质高产杂稻新组合中优60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子,2009(12):104-105.
[2] 郑建初,夏根和,周慧丽,等.杂交稻中浙优86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49-150.
[3] 黄品仁.中、晚杂交稻组合早季栽培的高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6(1):6-7.
[4] 孙明法,姚立生,唐红生,等.中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1):13-15,47.
关键词水稻;避灾;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068-01
南部县河坝镇位于四川东北部丘陵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早,低温寒潮和阴雨天气频率高;夏季高温高湿,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2个降雨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伏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危害重;初秋多低温绵雨天气。水稻是南部县的主食作物,常因异常气候造成秧田死苗、生长期病害较重、扬花期高温降低结实率和收获期绵雨穗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为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笔者历经5年的试验示范,形成了以下避灾减灾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播前准备
选用Ⅱ优602、Ⅱ优498、川江优527、宜香3724等分蘖力强、抗病性强、耐肥力高、生长旺盛、中型穗、中迟熟的高产杂交中稻。间栽糯稻种用株高比杂交稻高15~20 cm,生育期短7~10 d的地方高秆品种;播前晾晒2~3 d备用。选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灌排条件较好的旱地或菜园地,按长12~15 m、宽1.3 m、高5~10 cm建地上式苗床。播种前20~30 d,苗床施沤制腐熟的有机肥5~10 kg/m2、优质粪肥1.5~3.0 kg/m2、尿素40 g/m2、过磷酸钙100~200 g/m2、氯化钾40 g/m2和壮秧剂50~75 g/m2,均匀翻耕混入10~15 cm土层内培肥床土。
2播种
播种可比当地水育秧提早7~10 d,一般移栽冬(屯)水田的在3月5—10日育秧,移栽溪河两岸两季田的在3月20—25日前育秧。播前先用清水浸种8~10 h,捞出沥水后用旱育保姆350 g拌种1 kg;播前一天和播种当日各对床土浇1次透水,并用细泥土填充床土空隙;随后稻种按小苗秧60 g/m2、中苗秧30 g/m2、大苗秧15 g/m2、长龄秧10 g/m2立即均匀撒播,在稻种上薄盖0.5~1.0 cm的菜园细土,然后用清水喷湿床面,同时喷施旱秧专用除草剂,再用超微膜平盖保湿,用地膜拱盖保温[1]。糯稻于3月15—20日采用地膜湿润育秧。
3苗床管理
出苗后将超微膜揭去,当秧苗出现卷叶或早晨叶片无露水时要适量补水,移栽前一天浇透淡粪水。出苗前膜内温度保持30~35 ℃,一至三叶期膜内温度保持20 ℃左右,高于以上温度要及时揭开薄膜两头透气降温;三叶期后,外界气温不低于12 ℃,可先打开薄膜两头炼苗,后日揭夜盖,最后全部揭膜炼苗。在三叶期,苗床可用尿素15~20 g/m2、氯化钾10 g/m2对水叶面喷施;三叶期后,每长1叶追施1次叶面肥。未施壮秧剂的苗床,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可用多效唑叶面喷施,以控制秧苗徒长。
4适时移栽
日均气温稳定在15 ℃时,即可开始插秧。一般冬(屯)水田和闲置田移栽2~3叶龄秧苗,两季田移栽2~5叶龄秧苗。按照肥力越低密度越大、秧龄越大密度越大的原则合理稀植。一般冬(屯)水田和闲置田移栽平均叶龄3.5叶(秧龄30 d)的小苗秧,植22.5万~24.0万窝/hm2;油菜茬口田移栽平均叶龄5叶(秧龄40 d)的中苗秧,植25.5万~27.0万窝/hm2;小麦茬口田移栽平均叶龄6.5叶(秧龄50 d)的大苗秧,植28.5万~30.0万窝/hm2;无水源保障的等雨栽秧田移栽叶龄8叶以上(秧龄60 d以上)的长龄秧,植31.5万~33.0万窝/hm2。三围单本稀植强化栽培,以高肥力田(35~50) cm×(35~50) cm、中等肥力田30 cm×30 cm、低肥力田(25~30) cm×(25~30) cm的移栽密度,每窝3个单株株距10 cm呈三角形栽插。杂交稻移栽时,每间隔6个宽行、在第7个宽行中加栽2行高秆早熟糯谷,同时田边四周也加栽糯稻,每窝3~5株,窝距25 cm,按丁字型“假二行”栽插,栽糯稻1.5万~1.8万窝/hm2。
5肥水管理
按照前促、中控、保后的原则,采用底肥多用有机肥;氮肥中、小苗秧按底肥、分蘖肥、穗肥用量比为6∶2∶2施用,大苗秧按7.0∶1.5∶1.5施用,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用量比为8∶2施用[2]。一般全生育期总施纯氮180~240 kg/hm2,氮、磷、钾按2∶1∶2配置。底肥(占总氮量的70%),翻耕前施农家肥30 t/hm2,水耙前施氮肥(尿素37.5~75.0 kg/hm2);分蘖肥(占总氮量的30%),移栽5~7 d后施氮肥(尿素37.5~75.0 kg/hm2 碳铵112.5 kg/hm2);穗肥,一般在抽穗后10~15 d,对土壤肥力低、长势不均、缺肥发黄的田块,用尿素45~75 kg/hm2。磷、钾肥全作底肥施用。插秧至分蘖阶段浅水灌溉(不超过3 cm);分蘖盛期浅、湿灌溉;分蘖末期适当晾田;孕穗至出穗开花阶段,保持3~5 cm的水层;灌浆后期采取浅、湿、干间歇灌溉[3];收获前7~10 d断水。
6化学调控
杂交稻栽后7~10 d,对返青慢、不分蘖、白根少、叶边缘发红的稻田,用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 生根壮苗剂750 mL/hm2或喷长精450 g/hm2对水防治;对植株枯萎、叶片及茎基部出现锈斑的稻田,用铁锌肥22.5~30.0 kg/hm2作追肥,并用98%磷酸二氢钾1.5 kg/hm2 生根壮苗剂750 mL/hm2或喷长精450 g/hm2对水防治。促进秧苗早生快发,预防坐蔸[4]。
7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移栽前3~4 d,用75%三环唑1.5 kg/hm2 90%杀虫单450 g/hm2对秧田稻瘟病和螟虫进行全面普防普治,搞好带药移栽。以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为防治重点。稻瘟病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30%稻瘟灵2.25 L/hm2或40%富士一号1.5 L/hm2对水675 kg;于7月上中旬用20%三环唑1.5 kg/hm2,或75%丰登300~450 g/hm2,或40%富士一号1.5 L/hm2 75%丰登300 g对水675 kg喷雾防治。纹枯病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20%井冈霉素精粉375~450 g/hm2对水675 kg喷雾;于7月上中旬再喷1次防治。螟虫于5月中下旬用3.6%杀虫双大粒剂18.75~22.50 kg/hm2均匀拌土撒施(水层3~5 cm保持5 d以上),或18%杀虫双水剂3.75~45.0 L/hm2对水675 kg喷雾;7月上中旬用18%杀虫双水剂1.50~2.25 L/hm2,或90%杀虫单525~600 g/hm2对水675 kg手动喷雾挑治。对稻飞虱虫量达1 500头/百丛以上的稻田,用10%吡虫啉450 g/hm2,或80%敌敌畏乳油1.50~2.25 L/hm2对水675 kg手动喷雾挑治。
8适时收获
水稻收获过早,青米多,籽粒不饱满,产量低,也影响米的品质;收获过迟,容易脱落损失或穗上发芽易产生穗萌。以9成熟收获为宜。
9参考文献
[1] 潘宗东,顾亚佟,李星,等.优质高产杂稻新组合中优60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子,2009(12):104-105.
[2] 郑建初,夏根和,周慧丽,等.杂交稻中浙优86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49-150.
[3] 黄品仁.中、晚杂交稻组合早季栽培的高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6(1):6-7.
[4] 孙明法,姚立生,唐红生,等.中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6(1):13-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