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戏曲器乐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戏曲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育具有一定的戏曲理论相关知识,并掌握与戏曲器乐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综合型表演型人才。在戏曲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实践教学理念是该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传统的实践与理论有机互动以及实践技能培养需要理论和平台的介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出培育学生问题研究意识的实践能力培育,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索理论、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有机互动,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 师范院校、戏曲器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85-02
  艺术文化如何通过教学走向大众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舞台表演、教学仿真等等方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如何有效整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在戏曲器乐教学中,戏曲器乐专业的一般性培养目标旨在培育具有一定的戏曲音乐相关理论知识,并掌握与戏曲器乐相关表演知识。在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在戏曲器乐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教育、表演等实践技能。可以说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能力的掌握是培育中的更加根本性的目标,尤其是师范的戏曲器乐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性表演及教学技能,因此如何能够使学生掌握精准的表演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范院校戏曲器乐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戏曲器乐专业依旧存在着理论和实践对接不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不够、产学研未形成互动等现实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便是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够规范和科学,因而师范院校的戏曲器乐教学理念核心问题要解决实践教学的科学性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师范院校戏曲器乐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以戏曲器乐艺术本体为核心的混合型理念
  混合型理念体现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淡化两者的界限,打破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重新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众所周知,戏曲器乐专业是一门需要极强实践表演能力的学科,尤其是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戏曲器乐专业更需要极强的实践表演和教育能力。本文的戏曲器乐主要指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中繁衍而来的,其背后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作为理论支撑,如不能了解背后的文化根基,器乐的表演则缺少灵魂和情感,不能够展示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从戏曲艺术本体来看戏曲艺术乃是以音乐形象来表达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形象的刻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形象是否生动能否打动人心是戏剧器乐艺术教学效果的最好评价。而展示背后则需要对戏曲器乐的理论进行充分的了解。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有机互动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理论课程自身跟不上最新的文化学科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设置与实践课设置处于分离状态,缺少有机互动。比如戏曲器乐专业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技能课程,实践课程几乎占全部课程的一半时间,实践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比如在二胡课程的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技法训练课,课程多是让学生进行精准的技术训练,对于技法背后的理论阐释多是采用一笔带过的形式,则极易造成作品技法表现精准,但是缺少引起共鸣的情感貫穿其中。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理念的构建过程中应持有理论与实践是有机整体的观念,并且应该翻转原有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实践为主体、基础理论贯穿其中。在实践技法教学中时刻串入理论内容,反复强调作品的理论内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讲授,这样不仅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具体参与能力和情感感受能力。
  可见,虽然戏曲器乐专业是一门需要极强实践表演能力的学科,尤其是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戏曲器乐专业更需要极强的实践表演和教育能力,但是实践表演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型理念,淡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贯穿在实践技能教学中,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
   二、以戏曲器乐外在表现为关键的平台理念
  戏曲艺术在器乐表现上以戏曲伴奏与器乐搭配组合的总成,在多年的实践和改进下形成了中国戏曲器乐的独特形式。器乐艺术具有整体性特征,器乐艺术是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凸显剧本主题、辅助戏剧矛盾的展开,塑造戏曲的人物形象塑造,是舞台艺术的一项核心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戏曲器乐的表演与实践需要有仿真的表演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最终要服务于戏曲器乐表演者的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教学与工作岗位两者的互动则需要通过专业的实践平台来完成。目前由政府牵头,高校已经实现与专业工作岗位的有机互动,在具体实践中,依托于平台理念,实现课堂、实训场所、企业环境三者结合,学生、理论教师、实训教师相结合,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比如在学校的惠民艺术平台搭建为戏曲器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既实现了学生表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参与和提升,又为推广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提供了平台,但平台本身能否保持下去,也是对学生实践参与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平台的搭建最终目标在于学生能够完成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过渡并最终更好地服务社会,如在日常的实践基地平台搭建,并将基地的课程植入课堂中来,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操作等等,注意实践操作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完成。高师院校的实践基地中中小学占有较高的比例,将戏曲艺术本身的民族文化植入中小学课堂中去亦是平台开展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如在琵琶作品《朝元歌》作品讲授过程中,这是由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于1993年根据昆曲唱腔编创而成。“刘德海先生从中国民族器乐接近人声、富有歌唱性的特点出发,广泛地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戏曲中吸取养料”如果对作品背后的人文理念掌握不够牢固,那么这部作品所展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及轻松演奏风格背后的人文元素则不能够被传递出来。这便要求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不仅仅传播技术,同时将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要素传递出去。   可见,在教学理念的构建过程中应持有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有机互动的平台理念,注重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仍要就坚持混合型理念,防止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实践为主体、基础理论贯穿其中,将理论知识贯穿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讲授。形成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践与岗位融合的多赢局面。提升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三、以戏曲器乐艺术综合性为提升的产学研理念
  完成了实践教学混合型理念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以及课堂、实训场所、实践环境三者结合的平台理念,最终推动实践体系向终极的产学研的实践整体体系发展,是高师院校开展教学的核心。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理念核心问题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断裂问题。尤其是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在理念上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尤其是科研方面在二者断裂的基础上更加难以实现。
  戏曲器乐的教学中,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多来自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缺少理论总结能力,是民间音乐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积聚了世世代代对戏曲艺术创作理念和艺术智慧。在创作和表演之间事实上有着无数的科研方向,比如说创作的环境与曲调风格的变化、历史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器乐如何以辅助地位影响着整部戏曲作品艺术形象塑造等等,均需要给予充分的研究,而当下的教学中则缺少这个种问题意识的引导,真正大学学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科研的输出,平台在实践上拥有較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训环境,但是如果仅仅将其作为实训场所则未能达到产学研的教学理念,需要学校与平台共同开放适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如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则促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的养成,在问题的指导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因此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平台实现不同群体的利益共赢,实现双方在知识和表演技能展示的结构性的互补互动,在实践中贯穿理论,进而促进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
  可见,产学研理念的产生是实践教学混合型理念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以及课堂、实训场所、实践环境三者结合的平台理念的更深一步的发展,通过两者的有机互动最终推动实践体系向终极的产学研的实践整体体系发展,与此同时这也是高师院校开展教学的核心。产学研相结合,是推动学生在积累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学习之后的问题意识的输出,问题意识是保证创新的关键,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体现了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整合了知识创新的全部环节。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理念核心问题便是要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能力。尤其是实现教学、实践和科研等方面的有机整合。
  总之,理论教学是基础,表演技能操作和问题意识的培育是培育中的根本性的目标,高师院校的戏曲器乐专业,不仅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混合型理念的植入中,淡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打破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局面,再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能力。最终,并通过要服务于戏曲器乐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平台提升职业适应能力,以及科研、教育、工作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姜煜林.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江苏高教[J],2008,(5).
  [3]常静之.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大象出版社[M],2006.
  [4]戴维娜.根于戏曲,形于器乐——琵琶曲《朝元歌》与昆曲音乐.艺术研究[J],2010,(11).
  作者简介:
  曹力,女,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器乐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凉州贤孝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拉杨家滩》也叫《婚书记》,是凉州贤孝中的一个经典曲目,讲述了杨生元与左金莲的爱情婚姻故事,展现了清朝末年的民间生活全景。  【关键词】 凉州贤孝;水拉杨家滩;婚书记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07-0072-02  课
期刊
【摘要】 陶瓷艺术在我国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人类从制作陶器的初期一直到现在,陶瓷艺术与工艺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开始的”。从制陶技术的革新到陶瓷艺术的发展,展现出中华民族先人无数的智慧结晶。艺术作为陶瓷的主体的核心,工艺的衍变必须要服务于艺术,而艺术与工艺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进而构建出陶瓷文化极为丰富而又辉煌的文化内涵。 
期刊
【摘要】 自人类摆脱与鸟兽为伴的衣不蔽体的群居生活,开始养蚕织衣,就逐渐对服饰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上可追溯到垂衣而治的黄帝时代,下可至唐宋元明清,古人对服的追求一直的方兴未艾。服色制度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色具有分尊卑等级、明高低贵贱的作用,是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以及社会等级、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手段之一。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大量的颜色字,这些颜色字大都以“糸”作为表意偏旁,
期刊
【摘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经济成为中国经济体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并能够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融合,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师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建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策略  【中
期刊
【摘要】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其史部下有15类目,史钞类居第八,“正目”“存目”共著录史钞类著作43部。《总目》对于史钞的起源、发展阶段、类型、收录范围、性质和功能都有独特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今天的研究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而其暴露出的时代局限也反映了清代中早期的政治与学术特点。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史钞;史钞观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国内亲友的汇款与家书的合称。其类型多样,包括各种监管文件、汇票、信笺等;内容丰富,涵盖家庭琐事的处理,亲友的嘱咐叮咛,爱国热情的抒发,侨居地的政策变化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记忆遗产的号召下,可将新媒体手段如公众号、网站、AR技术等运用到侨批的推广中,以增强侨批这一文化符号的感召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 侨批;记忆遗产;
期刊
【摘要】 文章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即“传统——学院——舞台”为切入点,归纳并浅析了当今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几种主流创作形式,简述了笔者对于未来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设想。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舞台化;民间舞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65-02  一、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构成  民
期刊
【摘要】 刘冰鉴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砚床》改编自徽州作家李平易的短篇小说《巨砚》。影片在徽州取景拍摄,通过古宅、古街巷、古祠堂等意象构建独特的徽州地域空间;自然风光、文房四宝等元素的引入再现了徽州民俗风情;父子伦理观与女性贞洁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徽州伦理文化的映射。影像与文化相互生发、彼此成就,反思传统文化同时传播地域文化。  【关键词】 《砚床》;地域空间;伦理文化;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J93
期刊
【摘要】 文化生态视域下“草根歌手”当代价值给我们以深刻的文化与经济思考,然而“草根歌手文化”也同时成为当今中国文艺热点中最热门的话题。从它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去分析研究,从而使“草根歌手文化”转化其相对应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文化生态;草根歌手文化;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52-02 
期刊
【摘要】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壮大和繁荣发展,优秀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院校的重要任务。院校作为钢琴教育的主要阵地,优化钢琴教育教学,提高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需要从钢琴教材和曲目的选择这一角度着手。结合教育培养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钢琴曲的研发。本文针对《梁祝》这一曲目展开探讨,立足于曲目分析和改编的视角,探讨《梁祝》中的钢琴语言,希望能够为钢琴曲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