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寻踪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123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珲春是我国野生东北虎的重点保护区,近年来,这里老虎下山捕食耕牛的事件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原因让野生东北虎如此接近人类呢?
  
  2008年初,《科技之光》栏目组记者,跟随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组织的科考队,深入长白山腹地,调查野生东北虎的生存状况。
  这是一张拍摄于2007年末老虎捕食耕牛的照片,是通过设置在吉林珲春国家级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在夜间自动拍摄到的。拍摄到这张照片并没有让专家们感到兴奋,而是忧虑重重。因为这只老虎不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而是现身于距离人类活动很近的周边村落(图1)。
  
  


  (1)东北虎闯入村落捕食耕牛
  
  是什么原因让这只野生东北虎远离自己的领地,冒险接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呢?是因为森林里食物减少,还是有人故意放置食饵引诱它?不管何种情况,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生活在附近村庄的人来说,老虎就是危险。而对这只老虎来说,如此接近人类,很有可能误入猎人设下的陷阱而遭受伤害。
  国际野生生物科考队此行的目的,首先是清除附近可能存在的陷阱,其次是了解老虎食物减少的原因。如果在途中碰见这只老虎,科考队会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帮助它重返自己的领地。
  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专门为这次行动准备的四驱柴油车没能躲过深山腹地低温的侵袭。车的水箱冻上了,车辆无法启动。我们决定用手套蘸上柴油,点燃给水箱加热。手套燃烧时产生浓烟,将所有人都呛下车来。
  大家只能在寒风中等待。
  再次登车的考察队员们,早已没有了早上出发时的兴奋。这里的严寒在短时间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一路上不大顺利,但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我们身后就是中俄两国的边界线。
  这里是珲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根据资料显示,这里出现东北虎的几率是最高的,我门将在这里展开全面搜索。
  我们能够发现东北虎吗?在搜寻的道路上还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
  大家下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汇合早已等在这里的边防战士和森林警察。
  刚进山没多久,一串东北虎的足印就被发现了,这让全体队员感到,东北虎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顺着足迹继续寻找,在离足迹链不远的地方,考察队员发现了一个不愿见到的东西——猎套(图2)。
  
  


  


  (2)图组:(2-1)雪地上留下的清晰的东北虎足印;(2-2)老虎的致命杀手——猎套
  
  很快又发现了第二个套子,幸亏没有任何东北虎受伤的痕迹。
  但让记者不解的是,这么明显的套子,怎能威胁东北虎的安全呢?
  专家介绍,东北虎这类大型猫科动物,只能看见黑白两种颜色。对它们来说,世界是由一片深深浅浅的灰色组成的。这种视力对于分辨细微的差别十分有利,正如黑白图像比彩色图像更容易确定某个目标一样,它们在夜间捕猎时,分辨活动的物体远胜于人类。
  东北虎身上绚丽的花纹,正是利用了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视觉盲点。因为除了人类和少数灵长类动物,大多数动物都是色盲或色弱。老虎的花纹非常有利于帮助它隐藏在枝叶繁茂的森林之中,在接近猎物时不被发现。
  这些猎套,正是利用了哺乳类动物的视觉缺陷而成为野生动物的噩梦。对于无法分辨颜色的东北虎来说,这个隐藏在一片繁杂树枝中的猎套,怎么可能发现呢?
  2002年冬天,一只东北虎被猎套套住,受了重伤。在抢救时,医生们发现,它的食管和气管已经被套子勒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只野生东北虎还是在一个星期后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悲剧会不会重演呢?被发现的猎套,让科考队员们不禁为出现在这里的东北虎和其他野生动物担心起来。
  这些低成本的致命陷阱,让这片动物乐园变得危机四伏。除了直接杀死东北虎,猎套还会捕杀东北虎赖以生存的其他动物。如果其他动物大量减少,东北虎的食物链发生断裂,东北虎将被活活饿死。近年来多次出现东北虎到人类聚集地觅食的现象,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随着考察的深入,一个更大的陷阱出现在我们面前:几棵碗口粗的树木被拦腰伐倒,茬口与树桩似断还连,好让它开春时长出新芽。新芽总是食草动物最诱人的美味。
  猎人精心设计这个诱饵,并在附近布下猎套,企图将野生动物吸引到这里来。科考队决定立即跟踪动物足迹,向可能存在猎套的坡面展开搜索。
  接下来将发现什么呢?
  在坡面上发现了一个典型的猎套群,让科考队员感到欣慰的是,没有发现任何动物受伤的痕迹。
  但是,很快有了意外的情况,在这里有一处马鹿的栖息地。
  根据马鹿群居的习性,在这个栖息地附近很有可能还存在着更多马鹿活动的痕迹。
  经过仔细搜索,果然发现马鹿的毛,其中还发现了带血的皮毛。一丝不祥的预感顿时笼罩整个考察队。
  果然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头马鹿的死尸。
  通过仔细辨认,死尸并不是马鹿,而是一只成年梅花鹿。
  这只梅花鹿极有可能是被东北虎咬死的。
  如果梅花鹿真的是被东北虎咬死的,野生东北虎肯定在这个地方活动过。这对寻找东北虎无疑是一个重大线索。
  可是,鹿头被单独撇在一处,鹿头的切口很齐整,这又怎样解释呢?
  如此齐整的切口,只可能是人为的。
  梅花鹿身上没有枪伤,尸体明显被动物撕咬啃食过,说明梅花鹿不是偷猎者捕杀。很可能是东北虎先猎杀了梅花鹿,随后被偷猎者发现并割掉了鹿头。
  可是,偷猎者为什么不带走鹿头?难道出现了令他更感兴趣的目标——东北虎吗(图3)?
  
  


  (3)死去的梅花鹿很可能被偷猎者利用为诱饵
  
  科考队几经波折,终于发现了野生东北虎的蛛丝马迹。
  科考队、东北虎还有可疑者之间,展开了艰难的角逐与追踪。
  很快,搜寻有了结果,一条清晰而连续的虎足迹出现了。
  可是,那个神秘的可疑人在哪里?如果找不到他,对东北虎的潜在威胁就依然存在。科考队决定沿着东北虎足迹链的两侧展开搜索,一定要把躲在暗处的这个可疑分子找到。
  此时,考察队员的身体都到达了疲劳期,在满是积雪的山林里不断有人摔倒,我们的摄影师也未能幸免。
  又是几个小时过去了,考察队仍然一无所获。就在快要丧失信心的时候,一块狗的粪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怎么会有狗的粪便呢?难道这是那个神秘人携带的猎犬?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的足迹也应该就在附近。
  一行人的足迹被发现了,这让所有的队员兴奋起来。这个人的足迹确实一直跟在老虎足印的后方。科考队立即收拢人员,沿着东北虎和可疑人物留下来的足迹一路追踪。
  离中俄边境越来越近,可疑人突然放弃了对东北虎的追踪,改向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行进。专家分析,很可能是因为东北虎一直朝中俄边境方向行走,由于这里已经接近边境,可疑人感到没有什么机会,就转向其他地方去了。
  科考队决定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追踪东北虎,一组追踪可疑分子。
  由于珲春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这里的东北虎经常在三国之间的边境自由进出。跟随东北虎脚印的一组,经过半个小时的追踪之后,在中俄两国交界的地方停了下来,目送东北虎的脚印进入了俄罗斯境内。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只野生东北虎并没有遭到伤害。但是,从这一路的考察发现,东北虎的食物链已经相当脆弱。这对于野生东北虎来讲,仍然是一种致命的威胁。保护其他的野生动物,维护东北虎的食物链,同样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另一个小组也在全力以赴,追踪神秘的可疑人。
  他们在雪地上只发现了人的脚印,并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的东西,这显然不符合逻辑。猎人上山是为了获得猎物,要获得猎物就必须设置陷阱。可是一路走来,科考队员并没有任何发现。难道是判断出现了差错?
  眼看再穿过一片林带就要走出保护区的范围了,此时转机突然出现了。
  科考队员在这里发现了新鲜的猎套,大家一起动手,成功地清除了这批可能危害东北虎和其他动物的陷阱(图4)。
  
  


  (4)被清除的猎套
  
  从地上留下的脚印判断,这个可疑分子已经向山下移动。森林公安对林区执勤人员发出呼叫,在山下布控。很快,在山下布控的小组发现了嫌疑人。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名可疑分子是偷猎者,但嫌疑人闪烁其词,还是引起了警方的怀疑,被带往当地的森林警察部门进行调查。
  这次科考活动终于落下帷幕。尽管科考队员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只猎杀耕牛的野生东北虎。但是,从老虎的足印、步幅以及猎杀能力来看,这只正值壮年的东北虎应该健康安全,(图5)。
  
  


  (5)但愿东北虎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地
  
  科考行动结束了,但是,野生东北虎的生存状况并没有令大家放心,其潜在的威胁似乎也没有烟消云散。为维护好东北虎的食物链,人类究竟还有多少工作要做?为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长征》。    1934年,追求革命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千难万险,以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光辉的道路。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就是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长征”已成往事,但“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我们更需了解“长征”,读懂“长征
期刊
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是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轻松幽默的影片。主人公大李、小李和老李三个人都姓李,可其他方面完全不一样。对待参加体育锻炼,态度更是截然不同,由此惹出了一个又一个笑话。  影片一开头用一段动画展示了演职员表,三李是整个片子的主角,支持体育活动的理发师和一向不喜欢锻炼的大力士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图1)。      ⑴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    老李和小李是父子俩,在
期刊
在云南农村,每年都有许多人受到毒蛇的伤害。轻的残腿断肢,重的命丧黄泉。有一对科学家夫妇,挺身而出,潜心研究,制服蛇毒,挽救了无数受害者的生命。    云南省昆明市团结镇大墨雨村。  2007 年6月,彝族妇女苏海美在田里除草被毒蛇攻击,她很快找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求救。昆明山区的很多村民,都知道这里有一对科学家夫妇是毒蛇的克星。  熊郁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授):咬伤苏海美的是山烙铁
期刊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预言: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最后缔造统一大业的并不是浪漫的楚人,而是天赋不高却最勤奋的秦人。    公元前278年初夏,秦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王出逃,楚几乎亡国。  楚,地处富裕的水乡泽国,一种区别于中原儒家文化的独特哲学,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命运。  专家介绍:楚人的哲学是道,楚人生活在南方水网密布的土地上。这是道家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其哲学是从水的一些特性衍生而来的。它认为人生的
期刊
生物的每一种形态。不管看上去多么怪异,都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35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只是一个单细胞,这个生命体形成后,原始生命便出现了。生命体的形态如何是其能否存活的关键。形态对于动物非常重要,它关乎动物能否适应周围环境,能否与其他有机体、同类,或与其他种族共存。  动物的形态千差万别,似乎一个比一个奇怪,一个比一个不合逻辑。穿山甲长得奇形怪状;襞面蝠长相很夸张;大型食蚁兽也很怪异。然而,这些
期刊
河南省温县32岁的王战军,自幼学习陈氏太极。2006年,日本相扑选手向他下战书,希望用相扑技法和他的太极一分高下。  王战军欣然接受来自东瀛的这一挑战(图1)。      (1)陈氏太极高手王战军    2006年6月9日,河南省体育馆人声鼎沸,观众们在等待着一场特别的比武。当参赛的两位选手上场的那一刻,场馆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观众发现,两位选手的体重差距非常大,似乎他们不该出现在同一个赛场上。  
期刊
前言:在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西方和东方相继出了两位医学大师,一个是西方的盖伦;一个就是东方的张仲景。盖伦提出了实证论,而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这样,中医和西医这两个医学体系,逐渐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那么,这两个医学体系能否有机融合,互相补充呢?    主讲:王新陆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要从事中医疑难病症的研究。先
期刊
中国古陶瓷领域,曾有柴、汝、官、哥、定(窑)的说法,柴窑排在首位。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少数文献记载,却从没有人见过这种像雨过天睛颜色的瓷器,它似乎变成了一个传说。古陶瓷专家禚振西却找到了柴窑的线索,她说,陕西耀州窑很可能就是柴窑。    20世纪初,柴窑瓷器被誉为“瓷皇”,它是以一位皇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皇帝是五代后周的世宗柴荣。柴窑就是皇帝的御窑,这种瓷器到底什么模样?它又出自哪里呢?
期刊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技术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重点工程。这是一项包括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讯、着陆场七大系统的特殊工程(图1)。      (1)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性、安全性、可靠性技术难度最大的特殊工程    前苏联在1961年4月12日上午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理想。这一天的清晨,宇航员加加林登上了“东方一号”飞船的座舱,由运载
期刊
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便是勇猛拼搏和激烈对抗。竞技场上到处都有速度的飞翔,力量的击打,身体的冲撞。如何确保运动员“血肉之躯”的安全,从来是体育比赛头等重要的课题。瞧瞧冰球选手们“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那身打扮,简直不亚于太空中的宇航员。当170克重的硬橡胶冰球以每小时160多公里的速度在场上往复弹射,平均体重80多公斤的对手在高速滑行中互相“合理冲撞”时,即使有这些头盔、护胸、护肘、护腿、护裆的全方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