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n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我们要珍视学生的好奇心
  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一点我们每位老师都深有体会,如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鱼为什么会游,蝙蝠为什么晚上才飞出来,萤火虫为什么亮等等。所以我们对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定要给予珍视,耐心解释,正确引导。只要给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只要孩子们真正动脑去想并让他们去大胆地发言,再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大胆地想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主要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1、讲故事,创情境,培养想象力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饶有兴趣的故事,可使学生的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角色扮演,体会情境,丰富想象力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好动、好奇、好玩,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用自己喜爱的形体动作,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形象或感受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就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使心理得到满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求知欲强,模仿想象力极佳。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把小品、相声、游戏等文艺节目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增加教学情趣。因此要多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那么就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读,然后再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学完后让学生们以导游的形式介绍双龙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3、提供表象,再现情境,激发想象力
  有些课文,缺少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要提供表象让学生借助表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边学边画图;再如学习古诗,有的没有图,编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想象,那么学习时就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画。
  4、疑难设问,诱发情境,发展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起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欲望,进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通过挂图和文中“没挪动一寸地方”懂得:邱少云严守纪律。我却提出有动的地方,谁能找到?经过研讨同学们找到了:左手抓住地,紧紧握住一把土;右手攥紧拳头死死地托住下巴。牙咬得紧紧的,嘴角在不停地出现痉挛性抽动,下巴用力地往下压。眼瞪得大大的带着仇恨的目光射向敌人等等。他为什么会这样动?烈火烧身,疼痛难忍。从这些细小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严守纪律,不惜献身。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地理解,又发展了想象力。
  5、语言描述,渲染情境,诱发想象力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描绘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认识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提高其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再次,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想象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原型启发法:鲁班就是在茅草拉破手的启发下造出锯来的。另外,夸张法:就是通过夸张把一个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来,加以放大,从而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如许多动画片都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制作的。拟人法:拟人化是通过想象,把动物、植物及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会说话、会想问题等特征。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动画片的制作等。假设法:假设法是假定一种未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然后思考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后果,以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如科学课的设计,就是采用这种办法。幻想法: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遥远未来的想象。如想象作文时,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进行科学大胆的奇思妙想等。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爷爷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今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习和领会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合作教学的新模式,着力于实现语文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历史性转变。 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其实正如拉夫尔泰勒所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
期刊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勇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
期刊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几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
期刊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和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任;而学生是主体,他们要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实践。在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怎样去做呢?我认为:  一、要抓住学生的心,放开
期刊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突出了识字教学的基础地位,提出了科学的目标。识字教学要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就必须探讨科学化的方法,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走科学化的道路。  一、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构字规律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对这些都会很有兴趣。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
期刊
高考作文的抒情立意应高而不离,大而不空,广而不滥,真而不矫,厚而不沉,饱而不溢。用四个字概括为“大爱无声”。  大,是指情感的宽大包容和博大的关照  作文是项严肃的工作,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一篇立意深远的文章,无论是从气势气概还是从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评价,都是具有不可抵御的震撼力的。大是指情感关怀的大气而不是虚幻的夸张,即指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指的是情感的厚重,关注方位的重,大内涵的深
期刊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一、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期刊
【摘要】 情感是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招牌动作”,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情感教学;培养;兴趣 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期刊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