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诺“中国的好故事真的太多了”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让-雅克.阿诺聊电影堪称一件乐事——这位入行超过四十年的老江湖阅历丰富,故人往事如数家珍,且言谈尽兴毫无掖藏之感。不过,阿诺虽然喜恶分明,率直中也深见圆熟练达,这或许也是这位法国影人能够纵横国际影坛的原因之一。
  《综艺》:《狼图腾》终于要与观众见面了,最初接触时,项目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
  阿诺:原著最打动我的还是保护环境、人类与大自然的平衡这些主题,这也是我自己深信的理念。此外小说里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场景,阅读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狂风暴雪中狼群出动袭击马群那段。
  《综艺》:但这段恐怕也极难拍成电影吧?
  阿诺:是的。过去几年里,我无数次从睡梦中惊醒,自问到底怎样才能拍出小说中的这些画面。实际上,《狼图腾》的拍摄工作就是从雪暴这段开始的。外景地是个叫做红山的山区,开车需要10个小时,开拍前先得将造雪机等一大堆设备运过去。拍摄时很冷,摄影机、镜头常常都被冻住了,连调焦都不行。在大雪中拍摄激烈运动的动物也非常困难——既要让画面拍得真实可信,又要让人、马和狼都不受伤,因此之前的训练花了大量时间。
  《综艺》: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你想尽可能真实地拍到这些画面,而非通过绿幕或是CG特效来处理?
  阿诺:是的,质感绝对不一样。原著小说想让人们了解狼是一种多么聪明的生灵,但如果是用电脑特效手段呈现,是绝对体现不出这一点的。因为说到底你给观众看的只是动画师画的画,而不是真正的狼。所以在体现聪明的狼这一点时我坚持用真正的动物出演,我觉得自己的电影是忠实于原著小说的。
  《综艺》:如今的观众严重依赖电脑特效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对此你怎么看,CG让电影越来越像“动画片”了吗?
  阿诺:或许是这样。但CG只是工具,虽然有时很有用,比如一些虚构的大全景或是极为短促的近景镜头。有的电影,比如《少年派》(Life of Pi),就是完全围绕特效来建立整个故事和拍摄的。其实在李安接手前,这个项目也找过我,但我已经拍过一部以老虎为主角的电影了。李安对《少年派》的处理还是合适的,虽然老虎几乎全由CG制作,但影片还是显得很完整。我们这次则是尽量用真实的动物来拍,方式刚好相反。其实做CG特效也是很贵的,《少年派》后期花了两年,电影拍完特效公司都倒闭了。
  《综艺》:《少年派》的数码味道似乎还是重了一点。同年还有一部题材类似的《孤筏重洋》(Kon-Tiki),视觉上是写实风格,艺术效果反而震撼得多。
  阿诺:是的,但我觉得李安肯定有他的难处,《少年派》至少全片风格统一。哈哈,很有意思,你提到的《孤筏重洋》这部电影的制片人之前也找过我,杰瑞米·托马斯(Jeremy Thomas)是我的老朋友,我甚至都参与了前期剧本的创作,因为我对海洋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感兴趣。
  《综艺》: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
  阿诺:《孤筏重洋》由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这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意味着你必须遵守很多规则,不能完全放开手脚去编故事。另外,我看到的‘故事’感觉还是缺少令人意外的东西,要知道“火车按时进站”这样的消息是很难上头条的,“按时进站的火车不见了”才是属于电影的故事。
  《综艺》:为了拍摄《狼图腾》,你最近几年基本都待在中国。你拍电影都是这样的吗,提前好几年一直待在拍片的地方?
  阿诺:是,这就是我拍电影的方式。如果我想要自己的电影拍出某种独特的韵味,那我首先得抓住并理解这种韵味。拍电影时,你每天要面临成百上千的具体问题。作为导演,你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了《狼图腾》,我们做了很多研究。中国真的是太有魅力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再拍一部电影,中国的好故事真的太多了。我之前和喇培康先生、张强先生他们签了一份合作协议,现在也在接触新项目。
  《综艺》:国际合拍越来越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模仿好莱坞模式,对此你怎么看?
  阿诺:好莱坞现在频繁做改编和续集,创意水平其实在下降,这一点他们自己心里也有数。至于合拍大片,如你所说,感觉都像是些昂贵的B级片。原因很简单:因为好莱坞想要中国的钱。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喜欢到中国来取个景,再找个长腿的中国美女演个角色,大家觉得这就是合拍了,但这种电影根本没有艺术价值,只是更易在中美两边找投资而已。但问题是,电影最终还是得卖座才能把钱挣回来,明星当然有价值,但合拍不能只限于这一点,要不然就成了所谓的“国际口味”菜,其实啥都不是。我自己反正是更喜欢去真正的外国餐厅,吃点自己压根不知道是啥的玩意儿。
  中国的电影产业是有机会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卖座片是爆米花类型,其中有些确实不错。但所谓成功的电影,更多的还是有创意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卡梅隆这些导演一直在努力拍摄与众不同的影片。中国电影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而对于国际电影界来说,从中国汲取灵感也非常重要。在很多欧美国家,电影潜力其实已消耗殆尽,但中国还有很多可待挖掘的内容。所以说,现在对中国电影有益的也就是对电影本身有益的。
其他文献
本期专栏作家方世彤带读者进入无屏时代,相关的应用技术叫“近眼显示”,与之异曲同工的新技术还包括全息投影。Hyve-3D全息投影仪是外媒展望2015最可能问世的技术创新。想想看,你可置身于森林、海洋、名胜古迹——房间中虚拟出的现实场景、远方的亲人都变得“触手可及”。你的视角可以深入到真人秀现场,甚至可以在恢弘背景中参与角色扮演游戏……  技术飞速发展,尽管一些新鲜玩意儿还没等流行起来就要被更新奇的“
期刊
电影业的票房赢利商业模型与电视业的广告赢利商业模式将会融合。  现在讲媒体融合,有很多有意思的说法。但却很少有人提电影与电视的融合,因为大家认为影视早就一家了,“打开电视看电影”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在新媒体融合时代,电影和电视的融合还真的有许多创新可做。  歌华有线最近举办“中国电视院线”峰会,联合全国的有线公司成立中国电视院线联盟。这算是电视行业在打电影的主意,电影业靠电视挣钱。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期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战场,两名10岁左右的少年因重庆遭受轰炸,被迫上了战场,背上与身份、年纪不相称的武器——深圳卫视新闻中心执行总监陈红艳在翻看一张二战老照片时唏嘘不已,“他们本可能是幸福家庭的孩子,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但战争的降临,将所有一切打破。”陈红艳相信,这样的资料会让当下年轻人感同身受:大家都是一样年纪、生活在同一片国土,如果时空转换,每个人境遇也许完全不同。  进入2015年,国内
期刊
6部电影、13年、1031分钟(加长版肯定还会更长),导演彼得·杰克逊用一套高质量、高回报的系列电影表达了他对原著作者托尔金的崇敬。《霍比特人:五军之战》(以下简称《五军之战》)是6部电影里时长最短的,却是整个系列里最具娱乐性的一部。与《魔戒:王者归来》相似,《五军之战》也以动作戏份为主,在先进电影技术的支持下,影片凭借丰富的剧情与令人震撼的战斗场面为观众烹制了一场饕餮盛宴。  前作结尾从依鲁伯巢
期刊
我很小的时候,老抗战电影里的侵华日军形象,是银幕上一道独有的风景。那些著名的反派演员,有很多都擅长扮演这类角色。最神奇的是老艺术家方化,永远是戴着战斗帽、双颊留着泛青胡茬、腰杆笔挺,操一口中国人听得奇怪、日本人肯定也都听不懂的“银幕鬼子话”,融凶狠、多疑、愚蠢、滑稽为一体,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电影扮演鬼子的“头号特型演员”。其他的反派明星如陈述、葛存壮,甚至著名京剧花脸袁世海,也都塑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
期刊
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波兰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亮相。华沙国家博物馆带来了近350件艺术品,涵盖15至20世纪的绘画、雕塑、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品等门类,既包括华沙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也包括波兰其他几家大型博物馆和机构的收藏。  菊次郎的夏天——久石让钢琴曲龙猫乐队梦幻之旅演奏会  地点:广州星海音乐厅  担任此次音乐会钢琴独奏的是青年钢琴家谭小棠
期刊
建国以来,中国电影行业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受到如此关注。这并不是说电影业本身真有什么天翻地覆的变化,更多还是因为其拥有六亿网民的“宠爱”。对于岁数近120年高龄的电影来说,忽然被这么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年轻(互联网)惦记上,还真有点受宠若惊。但问题是双方当前的相互了解还是太少了一点,尤其是对于一向眼界较窄的电影行业而言。  以时下最热的互联网众筹、团购、互联网视频来说,三者都是新生事物,相关的监管
期刊
放眼当今国产电影,老中青三代通吃的合家欢题材作品少之又少。相比《爸爸去哪儿》等寄生于综艺节目的特殊产品,以及《家有喜事》等老牌贺岁系列,中韩合拍的《重返20岁》倒是一部更为货真价实的合家欢电影,从题材选择到完成度都让人眼前一亮。作为2014年韩国卖座喜剧《奇怪的她》的中国版本,《重返20岁》虽脱胎于同一个故事,但导演陈正道及其编剧团队对剧本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使得影片从文化到趣味都更加接近中国内
期刊
电视剧《老农民》将叙事窗口置于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麦香村”,展现出肇始于土地改革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土中国。全剧以老农民“牛大胆”为叙事起点,描画出中国当代农民的艰难奋斗历程,扎实、质朴地建构出中国农村演进背景下农民世界的完整图景。纵观全剧,切口虽小,却颇具史诗气质,对严肃题材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冷静且丰沛的呈现。  该剧由高满堂担任编剧,是其“工农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这部作品对
期刊
所谓节目无“禁区”,不是说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在节目创意制作过程中,依然要遵循不能违反的政策法规和道德伦理。这里的“禁区”指的是由所谓“行业经验”预设的一些节目“壁垒”,而这些“壁垒”有可能只是我们头脑里的刻板印象而已。有三档节目可作为例证:《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爸爸去哪儿》。  《中国好声音》首季开播前,并不被看好。当时的一个节目“禁区”是音乐选秀,因为此类节目遇到了创作瓶颈,收视疲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