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的文化冲突及其对策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pr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农民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好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的文化冲突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文化冲突是因不同民族、社区、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而产生心理抵触或行为对抗的过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中小学后引起的文化冲突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农民工子女学生与本地学生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学生与教师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的文化冲突。本文因篇幅限制,只研究农民工子女家长与教师的文化冲突。
  一般地,城市公办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后学生构成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家长会出现新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文化冲突。那么这些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条件是什么?文化冲突的表现是什么?教师和家长应对文化冲突的对策又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招收农民工子女后城市公办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文化冲突,也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文化融合对策,改善家校关系,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研究人员在收集有关研究成果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教师和学生家长《文化冲突与融合》调查量表,教师量表包括教师与家长的冲突方面、冲突诱因、教师应对冲突的对策和教师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四部分;家长量表包括家长与教师的冲突方面、冲突诱因、家长应对冲突的对策和家长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四部分。经检验,教师量表信度系数为0.83,家长量表信度系数为0.79。
  


  样本选取采用分层抽样法。从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长三角”地区抽取上海、南京、杭州、常州和泰兴等5个大、中、小型城市,选取招收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小学10所、中学7所,每校每年级抽取10名学生家长,每校抽取20名教师,教师按指定步骤登录规定网站,在网上参加调查,家长接受纸面问卷调查。结果成功调查364名教师,其中小学教师占73.4%,初中教师占26.6%;班主任教师占57.7%;样本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和一至九年级。调查学生家长942名,其中城市当地占40.8%,外来城镇占20.7,外来农村占38.5%,样本覆盖一到九年级。
  研究项目采用美国SawtoothSoftware公司开发的SSI Web5.4.8软件进行网络调查,采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文化冲突的方面:教师感受到的冲突比家长多,且主要在学生作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衣食住行的习惯等方面
  48.0%的教师认为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后,教师与家长的冲突增加了,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容易发生冲突的前三个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是学生作业(43.9%)、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31.1%)和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21.7%)。
  4.5%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反映与教师有冲突,频率很低。容易发生冲突的主要方面是与教师交往(7.1%)、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6.290)和作业(4.8%)及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48%)。
  显然,教师认为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的冲突比家长认为的要多得多。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冲突的理解不一样,教师对冲突的理解一般比较宽泛,而家长则相对狭窄,如家长一般只把与教师的直接矛盾或冲撞当作冲突,其他方面则可能不在冲突之列;其二是教师和家长的关注点不一样,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家长主要关心家庭的生计,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关心较少,这样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教师会觉得冲突较多,而家长则会较少;其三是教师一般要面对班上几十位学生家长,而家长只面对几个教师,这样教师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概率就比家长与教师发生冲突的概率要多得多。
  至于,教师感觉到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后与家长的冲突有了较多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了与本地学生家长打交道,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家校联系、家校合作的做法,而农民工子女进来之后,由于农民工子女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加之又有较强的流动性,导致原有的做法完全或部分失效,迫使教师寻找另外的对策与办法,从而使教师感到冲突增加。是与教师交往的矛盾。
  
  (二)文化冲突的诱因: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方法上的矛盾
  导致冲突的原因,教师认为最主要的是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64.8%),如家长教育方法简单,有时比较粗暴,而教师一般比较讲究方法,富有教育性;其次是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56.0%),如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而教师认为教育孩子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然后是家长与教师互不尊重(51.6%),最后是家长与教师沟通不良、产生误会(21.1%)。
  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认为依次是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7.6%),家长与教师沟通不良、产生误会(4.0%),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3.9%)和家长与教师互不尊重(2.3%)。
  在容易发生冲突的方面,相同点是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是学生作业、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衣食住行的习惯等方面,不同点是家长把“与教师交往”作为容易发生冲突的首要方面。原因可能是即使不与家长见面,教师也能在工作中、在与学生交往中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冲突,而家长则更多地是在与教师交往时,才会感受到与教师的冲突。如学生作业一没有按时完成,教师马上会想到是家长没有督促,而家长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有当教师向他指出时。家长才会知道有问题,而这在家长看来,可能进一步分析,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对有关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存在诸多不一致。
  在对读书价值的认识上,教师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和“读书有用”的分别有94.5%、98.4%,家长分别为97.5%、99.3%,家长认同度比教师高,经检验有显著差异。说明家长比教师更看重读书,反映出农民工子女家长想通过读书改变不良处境的心态。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教师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打乱教材次序进行教学”、“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分别有88.2%、6.3%,家长分别为73.1%、34.4%,经检验有显著差异。说明教师在课改的影响下,已经较好地形成了现代教学的理念,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学方法,但家长还相对传统与保守。
  在家长参与方面,教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有利于小孩的学习”、“小孩子在校犯了较严重的错误时要通知家长”的分别为87.7%、95.9%,家长分别为85.3%、98.3%,认同度都比较高,说明总体上, 家长和教师都赞成家长能参与学校的工作。但经检验,家长与教师间有显著差异,说明从一般情况看,教师更希望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家长则希望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更多地介入。
  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任课教师只要所教班级学科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秀教师”的分别有2.4%、7.4%,家长分别为6.4%、12.8%,比例都比较低。说明总体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赞成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绝对标准。但经检验,教师与家长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家长的教育评价观相对片面些、陈旧些。
  
  (三)文化冲突的表现:一般不发生直接冲突,烈度不高
  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发生冲突时既有显性表现,也有隐性表现。如果与教师发生冲突,34.1%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会“不明显表露”,表现为隐性冲突。在显性冲突方面,9.9%的农民子女学生家长表现为不理睬教师,9.0%的家长会到学校告状等。说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愿与教师发生直接冲突,要么不表露,要么请第三方介入。
  至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公开争辩、骂教师、让小孩转学、动手打教师、喊校外人员报复教师和上访等现象极少,表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产生文化冲突的烈度一般不高。像下面的例子十分少见:
  某天下午,一位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怒气冲冲地闯进教导处,状告班主任卢老师体罚自己的孩子,称因孩子没有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且经常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卢老师就在全班学生面前数落孩子,还揪孩子的耳朵,使其疼痛不已。而且已不止一次。家长曾多次找卢老师,请卢老师注意行为,但昨天仍然如此。今天家长找卢老师论理,在交谈中,双方都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激烈地争执。家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找到了教导处,请学校出面处理此事。
  ——上海冯军
  本案例是一个冲突较为激烈的例子,但如果不是教师长期体罚学生,致其家长感到“忍无可忍”。学生家长一般不会与教师发生直接争执,即使在此情况下,家长还是请第三方——学校教导处出面处理。因为作为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能送子女进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已属不易,他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同时,他们也清楚,子女进入学校后,教师有奖惩权,从而不愿因自己与教师的冲突影响教师对孩子的看法。
  
  (四)处理冲突的策略:教师和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都以合作策略为主,且教师更主动,家长相对被动
  从冲突当事人的角度,托马斯(Thomas)认为处理冲突的模式是二维的,一维是武断,即满足自己利益的程度;另一维是合作,即满足别人利益的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划分出五种策略:压制别人利益、满足自己利益是强制;使别人和自己的利益都得到满足是合作;自己和别人都作出让步是妥协;让别人和自己的利益都得不到满足是回避;牺牲自己的利益、满足别人的利益是克制。
  根据李克特四点量表计分法,满分为4分。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在五种策略上得分都比教师低,五种策略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合作、妥协、克制、回避和强制;教师的排序依次是合作、妥协、回避、克制和强制。虽然五种策略没有优劣之分,如果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都能有效地化解冲突,但从得分和排序看,一是教师对策略的使用频率比家长高,明显处于主动地位;二是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更容易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一般比较被动。正如一位家长所说:
  平时。我与教师的正面接触不是很多。但是,冲突或者说对老师的不满是存在的,记得有一次,我在看孩子的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孩子做错了,可老师却没有看出来批改为正确。我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非常的不满,因为。这有悖于教师的职责,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呀!对这类冲突的处理方式,我都只会自己发发牢骚而已,怎么敢去找老师呢!孩子可在人家手上啊!
  ——宋艳红:《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社会学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与教师直接发生冲突的不多,冲突烈度不高,但教师感受到的冲突程度比家长强,冲突主要集中在学生作业、教育教学方法和衣食住行的习惯等方面,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矛盾。在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上,教师与家长都以合作策略为主,但教师掌握主动,家长相对被动。
  为了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校园,本研究向学校和教师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心农民工家庭,建立感情基础
  农民工背乡离井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如果学校和老师把他们当自己人,关心尊重他们,他们会非常感激,心灵的闸门也会向学校和老师打开,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隔膜就会很大程度上得到消解,文化的交融就容易形成。如南京市沙洲中学通过发放独特的家校联系卡、中秋节给外来民工家庭送千块月饼、元旦给每位家长送新年贺卡、教师节送民工子女家庭食用油等方式有效地沟通了与家长的感情;通过成立“济困助学基金会”,帮助外来民工联系就业,帮助农民工子女继续升学,建立了家校互信,使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学校,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老师,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教育。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家校合作、师生和家长的和谐相处便能水到渠成。
  
  (二)搭建对话平台,基本形成共识
  农民工子女学生家长在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上与教师有着许多区别,这极易引起冲突。行为学家纽卡姆(Newcomb)提出“A-B-X”模式来表达第三者为中介的关系,其中A是一个认识主体,B是另一个认主体,X是第三者。纽卡姆认为,A与B对x的态度一致,A、B关系就协调、平衡,若A、B对x的态度有分歧,A、B间关系就会不协调、紧张。为了促成教师和家长在有关教育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学校要发挥正规渠道的作用,如教师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表彰好家长活动、联谊活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家校通讯、便条、校报、学区通讯、家校热线、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等途径,通过这些方式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吸纳家长的观点。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发挥非正规渠道的效用,提倡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校内外的场合与家长进行广泛接触,这样可以凸现个别化和深入的优势,能更真实地了解家长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收到比正规渠道更好的效果。
  
  (三)调整教学策略,全力承担教育职责
  有的学者发现,现在学校把本应承担的智育职能,部分地推给家长,结果家庭教育并未履行自己的真正职责,而是把相当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的学业上,或辅导,或陪读,家庭成了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使得家庭教育学校化,并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作为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中小学也要警惕这个趋势,要给家庭教育以合理的定位,不要将本应由学校承担的智育职能转移给学生家庭,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尽可能少布置回家作业。争取绝大部分作业在校内完成。因为对家庭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学校兴许能指望它承担某些智育的职能,但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条件比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一般不能辅导孩子作业,有的家庭连做作业的空间和时间都没有,指望这些家庭承担学校某些智育的职责一般会落空。更为甚者,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太多,学生长期完成不了,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可能引起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甚至促使学生养成应付、拖拉和不诚信的习惯。因此招收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公办中小学根据生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全力承担自己的应尽职责,应该是更切合实际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四)建立冲突处理机制,预防和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冲突
  农民工子女家长与教师文化冲突以低烈度居多,但如果不及时排解,长期积累,有时也会发生剧烈的冲突,所以学校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家长和教师冲突的处理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最好有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家长代表参加;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平时学校要创造机会,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对话交流,强化师德建设;学校要有应对冲突的预案,万一出现冲突事件,有关部门与人员应迅速到位,快速处置,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形成校园内保护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防火墙”。
其他文献
有一个惨痛的悲剧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给班主任老师的的信中,秀秀写道,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差生”让秀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最终选择自杀。  秀秀的死刺痛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
期刊
不久前,笔者曾写“台湾有个好父亲”一文,其中写道:蒋介石对蒋经国读书的内容和方法最为关切,特别重视国学教育。他指导蒋经国要读好“四书”,尤其要读好《孟子》、《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等。  蒋介石说,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他细细参阅。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回信就说是他
期刊
出国留学一度成为——甚至现在还是——一个很热的话题。90年代,国人出国留学一般选择在国内读完本科时期。如今,出国留学越来越显示出低龄化的趋势,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加入了出国留学的大军。孩子到了国外以后,能不能很快地适应那里的生活,并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乃至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留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且东在《出国留学不是
期刊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家庭的宗教信仰,家庭的时代地域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含量,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综合素质及其教养态度、教育能力、教育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乃至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说,正是上述诸因素的混同效应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社会组织中大量存在的单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一个儿童好像一块大理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6个雕塑家,第一个就是他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无疑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当前,由于受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子女的数学学习情况尤其受到父母的重视,进而数学家庭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另辟蹊径,从父母在子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反映当前父母参与初中生数学家庭教育的现状。
期刊
20世纪60年代来,生态学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并逐步开始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  家庭作为学前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其作用不可小觑。过去,我们一直执著于分析家庭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却没有把这些因素归纳到一个系统中去考虑,使研究缺乏整体感。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自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我在《今日中国》杂志开办“婚姻与家庭”专栏,当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婚姻与家庭观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研究婚姻家庭的协会成立, “妇女热线”的创办,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因开办“婚姻与家庭”栏目,我与专业的研究者有了密切接触,一直关注中国婚姻家庭的变化。1998年,我作为李银河博士《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一书的责任编辑,与她有过交
期刊
为加强对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提供实践依据,为提高我国家庭教育工作水平提供理论指导,本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实验基地。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的与任务     1 为促进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把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科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团结和组织家庭教育的科研骨干队伍,研究我国家庭教育事业中提出的一些
期刊
在社会转型、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已经无法独立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迫切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与协作,家校合作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在我国,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教师的认同,但由于我们起步晚,又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家校合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课题组设计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
期刊
一、前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实际中,家园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可能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