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块矩阵Drazin逆的新表示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分块矩阵拆分为3个简单矩阵之和的思想,然后结合2个矩阵之和的Drazin逆已有结论,分别给出分块矩阵在2种条件下的Drazin逆新的表示.
其他文献
基于二网格方法给出了一个用Crouzeix-Raviart非协调元求解对流扩散特征值问题的二网格离散方案.给出了该方案的误差分析,并证明了该方案的渐近最优收敛阶.数值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是高效的,且带有自适应加密的二网格离散方案得到了精度更高的特征值.
运用递归序列和平方剩余的方法,证明了不定方程3x(x+1)(x+2)(x+3)=26y(y+1)(y+2)(y+3)仅有正整数解(x,y)=(13,7).
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念为指导,分析县级基层综合气象业务发展现状,基于风险的思维和过程方法,梳理综合气象业务主要过程,建立涵盖基础业务、服务评估、科研应用、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的基层综合气象业务闭环发展新业态.
该文选取毕节市1960—2019年8个国家站逐日气温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讨论了毕节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毕节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受地形分布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在威宁、大方存在低值区,在毕节市东部存在高值区;其气候倾向率均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呈现为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形式;根据M-K突变检验结果分析:毕节市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上升趋势均不明显,90年代末期以后均表现为明显
基于2016—2019年防城港市自动气象站小时雨量,结合地形分析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十万大山南北两侧短时强降水次数从北到南递增,大值区位于十万大山南侧的迎风坡及喇叭口地形;各月的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有差异,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4—9月,6月短时强降水分布不均匀,7—8月短时强降水最强盛;受对流日变化、低空急流、海陆风等影响,短时强降水日变化特征明显,前汛期市南部短时强降水高峰期出现在清晨、市北部出现在凌晨和午后,后汛期市南部出现在清晨和午后、市北部出现在午后到傍晚,非汛期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段呈多
该文通过计算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参照人体生理舒适指标分级标准和综合舒适度模型,获得综合舒适度指数,综合评估长寿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发现:①全区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地于“三山夹两槽”的地形差异.长寿地区除了夏季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为不舒适外,其余大部分时候全区气候舒适度较高.②全区各地乡村旅游气候舒适期为4~6个月,不舒适期为2~3个月,可见全年舒适期长,不舒适期短,具有较强的乡村旅游气候资源优势.③乡村旅游气候舒适期较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寿城区及以南和长寿中部地区.
以2011年、2015年、2016年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运用GIS和景观分析工具,分析了两江新区城市热力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11—2016年,两江新区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加剧,高温区域持续扩大,广泛分布于南部老城区、中部空港片区、西北部水土片区和东部龙兴-复盛片区,并逐渐呈连片分布趋势.热力景观变化以中温区和次高温区变化为主,变化总面积为705.41 km2.同时,2011—2016年两江新区热力景观的数量特征、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斑
本文研究无界域上带非线性阻尼、强阻尼以及可加噪声的非自治随机波动方程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首先证明该方程组的解可以定义一个随机动力系统,然后对方程的解进行一致估计得到此随机动力系统D-拉回随机吸收集的存在性,最后利用空间分割的方法克服无界域上Sobolev嵌入缺乏紧性的困难并证得此随机动力系统的D-拉回渐近紧性,进而得到该动力系统随机吸引子的存在性.
该文利用汕尾市53个自动气象站常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及Surfer软件对2013—2017年62个大暴雨(≥100 mm/24 h)以上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汕尾大暴雨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5—8月,且大暴雨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特征.②前、后汛期大暴雨日变化特征有所区别,前汛期呈双峰型特征;后汛期日变化特征不明显.③汕尾大暴雨小时雨强与出现频率成反比,易出现日雨量300 mm以上极端强降水.④汕尾有2个大暴雨高发区域,分别位于海丰西南部和陆丰中部.⑤汕尾大暴雨影响系统大致分为台风型、季风
环境正面临着重金属污染的严峻形势,因此开展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检测研发对于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用于重金属分析检测的各种方法包括光谱学、电化学、生物化学方法,以及新发展的其它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范围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近年来国内在方法学研究及环境分析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最后,根据重金属污染和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对环境中重金属分析检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