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问题与养老金的可持续问题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支撑,家庭养老发挥着巨大作用。家庭养老文化在东亚社会源远流长,至今仍是许多国家的主流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这种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本文以中国家庭养老为讨论对象,以老龄化为时代背景,讨论了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对中国家庭养老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孝文化;家庭养老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许多国家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实现养老金广覆盖同等重要,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来说,考虑居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按承担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的角色来分,则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本文将家庭养老定义为:家庭作为养老服务及费用的最主要责任承担者,即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在老年生活中的经济上、生活照料上和情感上的各类需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居住方式上,老人可能采取机构养老的形式,而此类老年人的需求只要仍然是由家庭成员满足的,也应归属于家庭养老范畴。
一、中国家庭养老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家庭养老文化源远流长,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家庭养老的发展可以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逐渐淡化,而后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我国人口结构改变,从而造成了家庭规模及结构的快速变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家庭养老功能由于社会压力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持续弱化或外化,部分没有时间对老人进行照料的子女會选择供养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雇佣专业人员进行居家照料,这些方式实质上仍然属于家庭养老。此外,我国城乡之间家庭养老差异巨大。在农村,家庭几乎需要承担了老年人养老全部需求,社会性质的养老保障及服务能够发挥的作用较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的农村劳动力迁徙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程度,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城市老年人有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撑,对于家庭及家庭成员的依赖相对来说较低。
二、中国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1.孝文化衰弱趋势
在我国,孝敬父母的观念始终存在,传统的孝文化受到普遍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强调个体、弱化家庭的文化对我们逐渐产生影响,一直以来作为家庭养老有力支撑的孝文化出现衰弱趋势。城市地区,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由于家庭小型化变得松弛,而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使得年轻人在赡养父母方面存在缺陷;城市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及机构服务的逐渐完善加深了子女对社会养老的期待。而在农村,空巢化家庭的数量增长,子女常年外出,与父母交流减少,距离导致尽孝难以实现,久而久之更使得尽孝的意识淡化。
2.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除继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外,还应注重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及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完善,国家基本养老金的支出逐年上涨,但是政府对于家庭养老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完全独立,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老年人生活支援体系。
3.家庭养老城乡差距较大
如前所述,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同样影响着家庭养老的呈现。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可同时得到满足,还有数量可观的养老机构。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家庭养老承担其绝大部分养老责任,与城市养老资源可及性上的差异,使得农村的家庭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三、中国家庭养老发展的建议
1.政府积极倡导鼓励家庭养老,不断发展社会养老
在我国,孝的内涵是儒家文化传承下社会文明延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家庭养老有其文化传承和道德基础。政府应该鼓励家庭发挥在养老中的功能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同时,应当考虑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人群面临的困境,考虑制定与家庭养老相关的各类优惠政策,利用养老保障制度和各种养老资源,鼓励家庭养老主要承担者更好地履行赡养责任。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也必然错失家庭养老转变的历史机遇。因此,在重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和贡献的基础之上,还应发展社会养老以巩固家庭养老。
2.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注重养老服务综合效率
注重基础设施完善,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鼓励发展公益性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老年人优待项目范围;将家庭养老同社会养老合理衔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养老资源。对于父母家庭养老的子女给予相应的支持,例如,对于有需要较多生活照料老人的员工,公司可以给予适当假期安排。
3.关注城乡及地区间的差异,注重制度的兼容性
在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进行整体性发展规划时,应当考虑到我国城乡差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一方面要保证一以贯之地建设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保障制度的灵活性,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发展较为不平衡的地区给予适当照顾和重点关注,尽力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2]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88-97
[3]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6):133-138
[4]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3(3):33-81
[5]刘军奎.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解析——基于陇东南L村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丁润萍.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5-58
[7]袁方.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孝文化;家庭养老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许多国家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实现养老金广覆盖同等重要,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来说,考虑居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按承担养老费用和生活服务的角色来分,则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本文将家庭养老定义为:家庭作为养老服务及费用的最主要责任承担者,即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在老年生活中的经济上、生活照料上和情感上的各类需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居住方式上,老人可能采取机构养老的形式,而此类老年人的需求只要仍然是由家庭成员满足的,也应归属于家庭养老范畴。
一、中国家庭养老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家庭养老文化源远流长,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家庭养老的发展可以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逐渐淡化,而后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了我国人口结构改变,从而造成了家庭规模及结构的快速变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家庭养老功能由于社会压力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多方面原因持续弱化或外化,部分没有时间对老人进行照料的子女會选择供养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雇佣专业人员进行居家照料,这些方式实质上仍然属于家庭养老。此外,我国城乡之间家庭养老差异巨大。在农村,家庭几乎需要承担了老年人养老全部需求,社会性质的养老保障及服务能够发挥的作用较少,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始的农村劳动力迁徙加重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程度,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城市老年人有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撑,对于家庭及家庭成员的依赖相对来说较低。
二、中国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1.孝文化衰弱趋势
在我国,孝敬父母的观念始终存在,传统的孝文化受到普遍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强调个体、弱化家庭的文化对我们逐渐产生影响,一直以来作为家庭养老有力支撑的孝文化出现衰弱趋势。城市地区,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由于家庭小型化变得松弛,而时间及精力的限制使得年轻人在赡养父母方面存在缺陷;城市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及机构服务的逐渐完善加深了子女对社会养老的期待。而在农村,空巢化家庭的数量增长,子女常年外出,与父母交流减少,距离导致尽孝难以实现,久而久之更使得尽孝的意识淡化。
2.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除继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外,还应注重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及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完善,国家基本养老金的支出逐年上涨,但是政府对于家庭养老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完全独立,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老年人生活支援体系。
3.家庭养老城乡差距较大
如前所述,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同样影响着家庭养老的呈现。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可同时得到满足,还有数量可观的养老机构。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家庭养老承担其绝大部分养老责任,与城市养老资源可及性上的差异,使得农村的家庭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三、中国家庭养老发展的建议
1.政府积极倡导鼓励家庭养老,不断发展社会养老
在我国,孝的内涵是儒家文化传承下社会文明延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家庭养老有其文化传承和道德基础。政府应该鼓励家庭发挥在养老中的功能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质量。同时,应当考虑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人群面临的困境,考虑制定与家庭养老相关的各类优惠政策,利用养老保障制度和各种养老资源,鼓励家庭养老主要承担者更好地履行赡养责任。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单纯依靠家庭养老也必然错失家庭养老转变的历史机遇。因此,在重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和贡献的基础之上,还应发展社会养老以巩固家庭养老。
2.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注重养老服务综合效率
注重基础设施完善,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鼓励发展公益性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老年人优待项目范围;将家庭养老同社会养老合理衔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养老资源。对于父母家庭养老的子女给予相应的支持,例如,对于有需要较多生活照料老人的员工,公司可以给予适当假期安排。
3.关注城乡及地区间的差异,注重制度的兼容性
在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进行整体性发展规划时,应当考虑到我国城乡差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一方面要保证一以贯之地建设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保障制度的灵活性,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发展较为不平衡的地区给予适当照顾和重点关注,尽力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2]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88-97
[3]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6):133-138
[4]林闽钢.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3(3):33-81
[5]刘军奎.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解析——基于陇东南L村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丁润萍.论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5-58
[7]袁方.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