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研究大学新生的择校动机、录取专业意愿、学习目标、思想动态等问题,是增强入学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帮助新生和谐融入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全面展现和分析了农业院校“9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心态及其特征,并提出了基于发展取向的建设性方案,为高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心态;入学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67-02
关注和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心态,是高校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和消除各种迷茫、迅速融入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徑。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新生的入学心态,把握 “90后”本科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增强入学教育指导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7月对该校2009级录取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有所回升,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学习目标比较远大,但是“鄙农”思想、“学农不爱农”心态等问题依然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对同类高校增强入校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办学水平有参考价值。
一、调研情况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涉及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志愿选择情况、对所录取专业的评价、学习目标、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最关心的问题等方面。随机抽取500份样本,调查员以电话访谈方式对新生本人开展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00份。该问卷采用SPSS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为弥补问卷调查不足, 我们辅之以必要的半结构式访谈。样本涉及除福建、广东、上海外的大陆其他省份,代表性广泛。样本基本情况:男生占55%,女生45%;来自城市的46%,来自农村的5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占4%,基本可以的54%,需要亲友资助上大学的13.3%,需要贷款上大学的28.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择校动机:理性与渴求并存
在调查“你为何选择该校”(可多选)时,38%的学生选择了“该校是‘985’、‘211’高校”,回答“声誉较好”的16.3%,“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占36%,“想在农业领域成就事业”为11.7%,“作为一本院校被录取的把握性较大”占31.7%,21%选择了“其他”。
被录取考生分数在当地一本线10分以内的33%,超出10~20分的34.3%,高出20~30分的18.3%,超过40分以上的14.3%。可见,该校67.3%的新生考分不超过一本线20分,生源质量不理想。这与31.7%新生选择“被录取的把握性较大”和38%新生看重“985”、“211”平台现象,充分说明考生量力而行,理性择校特征显著。也有不少新生寄予期望,想在该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36%),在农业领域成就事业(11.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大考生择校权较为自主、择校动机更加务实、理性,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相符。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有学上”,还有所期待,尤其渴望“上好学”,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与以往有较大区别,需要引起关注。
(二)录取专业心态:失衡与矛盾同在
调查显示,该校今年新生一志愿录取率达到86%。① 其中,在完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的省份中,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达66.7%,第二、三志愿分别占17.5%、11.1%;第四志愿占4.8%。新生对考入该校62%感到满意,34.3%比较满意,“无所谓”和“不满意”的分别是2%、1.3%。可见,无论是一志愿录取率,还是新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都比较高。
与学校高满意度相比,新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对所录取的专业感到满意的有37.3%,“较满意”的35.7%,感到 “不满意”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5%和8.7%。
不少考生在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还有缕缕的惆怅:对录取专业不满意。由于没有达成向往的学校和专业,一些新生还没进校门,就感觉受打击;农业高校的学生经常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即使是“大农学”类专业的新生也往往觉得“学农”不好。同时,新生对自己所录取专业知之甚少,被问及“你对所录取专业是否了解?”,只有 14.32%的学生“了解”,不了解的74.6%, “完全不懂”的11.08%。
由于对所录取专业缺乏认同,有极少数新生拒绝报到而选择复读。当然,更多的新生是处于矛盾状态:选择复读,机会成本将很高;如果顺其自然,感觉委屈自己,并担心能否顺利转专业。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农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报到后专业心态失衡,有的报到后又要求退学;有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因此影响了学业。
(三)学习目标:就业压力与渴望成才驱动下的“远大”
问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55%的新生表示通过本科学习,最后将选择“考研究生”,想“出国留学” 的 8%, 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13.3%,到“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的2.7%,21%的新生选择“其他”。
准备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占到63%,说明大多数新生有比较明确而远大的学业目标。然而,访谈发现,之所以会选择考研和出国留学,主要是“形势所迫”。“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会先就业,但是现在本科生、尤其是农科类的找工作太难了,只能继续深造。”持这样观点的并非少数。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明确表示,继续深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回答“进入大学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个开放式问题时,排在前两位的是:学习氛围、学业情况。这从侧面折射出新生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四)思想态势:角色转换与经济压力影响下的迷惘
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新生个性更加独立,价值取向更加现实、功利;喜欢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信张扬并充满激情;普遍关心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能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和分析问题;受社会转型、外部思潮涌入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想呈现较为开放和多元的态势。
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由于角色转换和经济压力带来的迷惘。调查表明,该校新生家庭普遍比较贫困,需要亲友资助上学和贷款上学的达42%。这与在调查“你面临的现实困难”(开放式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相符,大约25%的新生面临巨大经济压力,非常关心资助政策和资助力度情况。一些新生流露出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茫然无措”感。担心能否适应大学生活方式、能否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胜出以及能否交到真心朋友等问题的新生也不少。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生综合症”。
三、发展取向下的入学心态调适与高校应对策略
新生入学心态调查所折射出的问题不仅源自个体,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导致和引发的。解决此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方尤其是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业院校若要摆脱招生难、就业难、科学研究与中国发展脱钩等关键困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转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发展中予以改进,在改进中获得更大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不利形势和被动局面。
2.以学生为本,全面做好资助工作,切实解决新生经济压力问题。家庭经济压力是农业院校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入学报到时应扎实做好“绿色通道”工作,认真落实好奖、助、勤、贷、减、免政策,切实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做好新生奖助政策宣讲工作,缓解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校安心学习,健康发长。
3.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培育优良学风,持续打造强大的认同归属感。学科建设水平是专业实力的反映,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的看法与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农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鲜明的特色、明显的优势和强劲的实力赢得学生的信赖;努力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和广阔舞台。学生如果擁有了对就读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就会积极看待它、激发出“学农爱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4.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要努力把握人才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和拓展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调整机会,尝试提供多种培养方式;加强招生宣传,改革招生方式,减少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高校要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培养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5.提高认识,多管齐下,扎实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与成长导航工作。在入学期间,能否帮助新生成功转换角色、走出专业心态失衡和矛盾的困局,将直接影响每个新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各相关部门要重视新生的专业心态失衡问题,齐抓共管。针对所学专业“学什么的”,“有什么用”等疑虑,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对所属专业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作详细介绍;同时可邀请知名专家、校友与新生交流,让新生感受到:成功只属于奋斗不息的人,怨天尤人者将被社会淘汰;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组织新生参观实习基地,让他们入校时就能感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意识到专业的发展方向,消除误解和偏见。
6.正确对待,主动调适,切实增强自我适应与和谐融入的能力。除了学校努力外,新生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热门专业都有很好的出路,冷门专业其实也蕴藏着很多机遇;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是自己专业意愿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志愿填报不科学或考分不理想也是影响因素。既来之则安之,要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茫然无措”, 积极迎接大学生活,努力避免消极心态。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快调整好心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积极融入新环境,谱写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心态;入学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267-02
关注和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心态,是高校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和消除各种迷茫、迅速融入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徑。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新生的入学心态,把握 “90后”本科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增强入学教育指导工作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7月对该校2009级录取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农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有所回升,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学习目标比较远大,但是“鄙农”思想、“学农不爱农”心态等问题依然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对同类高校增强入校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办学水平有参考价值。
一、调研情况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涉及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志愿选择情况、对所录取专业的评价、学习目标、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最关心的问题等方面。随机抽取500份样本,调查员以电话访谈方式对新生本人开展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00份。该问卷采用SPSS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为弥补问卷调查不足, 我们辅之以必要的半结构式访谈。样本涉及除福建、广东、上海外的大陆其他省份,代表性广泛。样本基本情况:男生占55%,女生45%;来自城市的46%,来自农村的5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占4%,基本可以的54%,需要亲友资助上大学的13.3%,需要贷款上大学的28.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择校动机:理性与渴求并存
在调查“你为何选择该校”(可多选)时,38%的学生选择了“该校是‘985’、‘211’高校”,回答“声誉较好”的16.3%,“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占36%,“想在农业领域成就事业”为11.7%,“作为一本院校被录取的把握性较大”占31.7%,21%选择了“其他”。
被录取考生分数在当地一本线10分以内的33%,超出10~20分的34.3%,高出20~30分的18.3%,超过40分以上的14.3%。可见,该校67.3%的新生考分不超过一本线20分,生源质量不理想。这与31.7%新生选择“被录取的把握性较大”和38%新生看重“985”、“211”平台现象,充分说明考生量力而行,理性择校特征显著。也有不少新生寄予期望,想在该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36%),在农业领域成就事业(11.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大考生择校权较为自主、择校动机更加务实、理性,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相符。但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并不满足于“有学上”,还有所期待,尤其渴望“上好学”,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与以往有较大区别,需要引起关注。
(二)录取专业心态:失衡与矛盾同在
调查显示,该校今年新生一志愿录取率达到86%。① 其中,在完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的省份中,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达66.7%,第二、三志愿分别占17.5%、11.1%;第四志愿占4.8%。新生对考入该校62%感到满意,34.3%比较满意,“无所谓”和“不满意”的分别是2%、1.3%。可见,无论是一志愿录取率,还是新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都比较高。
与学校高满意度相比,新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较低。对所录取的专业感到满意的有37.3%,“较满意”的35.7%,感到 “不满意”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5%和8.7%。
不少考生在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还有缕缕的惆怅:对录取专业不满意。由于没有达成向往的学校和专业,一些新生还没进校门,就感觉受打击;农业高校的学生经常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即使是“大农学”类专业的新生也往往觉得“学农”不好。同时,新生对自己所录取专业知之甚少,被问及“你对所录取专业是否了解?”,只有 14.32%的学生“了解”,不了解的74.6%, “完全不懂”的11.08%。
由于对所录取专业缺乏认同,有极少数新生拒绝报到而选择复读。当然,更多的新生是处于矛盾状态:选择复读,机会成本将很高;如果顺其自然,感觉委屈自己,并担心能否顺利转专业。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农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报到后专业心态失衡,有的报到后又要求退学;有的学生在短期内难以调整到位,因此影响了学业。
(三)学习目标:就业压力与渴望成才驱动下的“远大”
问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55%的新生表示通过本科学习,最后将选择“考研究生”,想“出国留学” 的 8%, 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13.3%,到“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的2.7%,21%的新生选择“其他”。
准备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占到63%,说明大多数新生有比较明确而远大的学业目标。然而,访谈发现,之所以会选择考研和出国留学,主要是“形势所迫”。“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会先就业,但是现在本科生、尤其是农科类的找工作太难了,只能继续深造。”持这样观点的并非少数。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明确表示,继续深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回答“进入大学之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个开放式问题时,排在前两位的是:学习氛围、学业情况。这从侧面折射出新生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四)思想态势:角色转换与经济压力影响下的迷惘
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新生个性更加独立,价值取向更加现实、功利;喜欢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信张扬并充满激情;普遍关心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能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和分析问题;受社会转型、外部思潮涌入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想呈现较为开放和多元的态势。
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由于角色转换和经济压力带来的迷惘。调查表明,该校新生家庭普遍比较贫困,需要亲友资助上学和贷款上学的达42%。这与在调查“你面临的现实困难”(开放式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相符,大约25%的新生面临巨大经济压力,非常关心资助政策和资助力度情况。一些新生流露出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茫然无措”感。担心能否适应大学生活方式、能否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胜出以及能否交到真心朋友等问题的新生也不少。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生综合症”。
三、发展取向下的入学心态调适与高校应对策略
新生入学心态调查所折射出的问题不仅源自个体,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所导致和引发的。解决此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各方尤其是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业院校若要摆脱招生难、就业难、科学研究与中国发展脱钩等关键困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转变,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在发展中予以改进,在改进中获得更大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不利形势和被动局面。
2.以学生为本,全面做好资助工作,切实解决新生经济压力问题。家庭经济压力是农业院校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入学报到时应扎实做好“绿色通道”工作,认真落实好奖、助、勤、贷、减、免政策,切实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做好新生奖助政策宣讲工作,缓解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校安心学习,健康发长。
3.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培育优良学风,持续打造强大的认同归属感。学科建设水平是专业实力的反映,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的看法与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农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鲜明的特色、明显的优势和强劲的实力赢得学生的信赖;努力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加强优良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良环境和广阔舞台。学生如果擁有了对就读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就会积极看待它、激发出“学农爱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4.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要努力把握人才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和拓展专业设置,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调整机会,尝试提供多种培养方式;加强招生宣传,改革招生方式,减少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高校要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培养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5.提高认识,多管齐下,扎实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与成长导航工作。在入学期间,能否帮助新生成功转换角色、走出专业心态失衡和矛盾的困局,将直接影响每个新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各相关部门要重视新生的专业心态失衡问题,齐抓共管。针对所学专业“学什么的”,“有什么用”等疑虑,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对所属专业的现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作详细介绍;同时可邀请知名专家、校友与新生交流,让新生感受到:成功只属于奋斗不息的人,怨天尤人者将被社会淘汰;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组织新生参观实习基地,让他们入校时就能感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意识到专业的发展方向,消除误解和偏见。
6.正确对待,主动调适,切实增强自我适应与和谐融入的能力。除了学校努力外,新生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热门专业都有很好的出路,冷门专业其实也蕴藏着很多机遇;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是自己专业意愿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志愿填报不科学或考分不理想也是影响因素。既来之则安之,要学会面对和处理各种“茫然无措”, 积极迎接大学生活,努力避免消极心态。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快调整好心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积极融入新环境,谱写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