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园林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人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同时,文人园林的发展历程也是非常漫长的。本文对不同时期文人园林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展开介绍,总结文人园林的历史变迁,从而加深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及造园方式的理解,进一步引发对现代园林设计的思考,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人园林;山水诗;山水画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3
  0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享誉世界,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东方园林的代表。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具艺术成就的一种园林类型,研究文人园林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优秀的设计手法,以及园林意境的表达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文人园林,分别是文人园林的发展过程、常用造园手法、设计手法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文人园林即文人经营或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1 文人园林的产生背景
  魏晋更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司马氏篡权,对不愿为他效力的名士进行无情的迫害,官場文人因言获罪成为一种常态,“隐”的方式成了士人避祸的一种选择。然而,士人无论“仕”或“隐”,大多都难获安宁。这时,园林逐渐成为士人们慰藉心灵的所在。由于厌倦了政治斗争,隐居于园林中的士人将越来越多的精力用于经营自己的园林,借园林进行情感表达,园林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当时,营建园林需要取法自然。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士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其园林风格自始即受自然山水的启发,逐渐向自然风景式园林方向发展。这类园林的拥有者大多是朝堂的文人,其创作手法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建设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个时期的园林为隋唐时期文人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山水诗、山水画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文人园林的产生。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也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山水园林和山水诗、山水画在某些层面具有相通性。山水诗、山水画取法自然,再经人为艺术提炼和加工,这和山水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古代,造园是由文人和工匠共同完成的,而诗词、画作的创作者也是文人雅士,从这个角度看,参与造园和写诗绘画的人存在交叉重合的现象。文人将诗词画作描绘的场景搬进园林予以展示,将园林变成一种新的可游、可观、可憩的三维空间艺术形式。山水园林的发展促进了自然山水的发展,自然山水的发展同样影响了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文人园林的发展过程
  2.1 魏晋南北朝——萌芽
  2.1.1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滋生了一种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山水诗、山水画等艺术门类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极大地推动了园林的发展。园林由上一阶段的完全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文人园林也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2.1.2 园林风格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园主流,私家园林大致可分为城市私园和庄园、别墅。较以往的园林,此时期的园林有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的趋向,初步具备了文人园林的雏形。庄园、别墅远离闹市,交通不便,选择在庄园中定居就意味着生活资料需要自给自足,因此其往往兼具生产和游览的功能。
  2.1.3 代表作品
  (1)张伦宅园。作为南北朝著名的城市私园,张伦宅园已经具备了人工山水园林的全部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园林中的一座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将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练而集中地表现了出来[1]。园区整体采用以小见大的规划设计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园林设计从完全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也意味着文人园林的萌芽。
  (2)陶渊明庄园。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我们能从他的诗词中体会到他的园林观。他在诗篇《饮酒·结庐在人境》中描述了自己隐居田园后的生活:“在东篱采摘菊花,抬头一看,远方的南山映入眼帘,飞鸟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远山、飞鸟、晚霞构成了一幅天然和谐的画面”。从这个场景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也能从侧面看出他心中的园林观,园林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寄托精神、陶冶情操。他的园林观启发着后世人们对山水园林艺术的不懈追求[2]。
  2.2 隋唐——兴起
  2.2.1 社会背景
  隋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久以来动荡的局面,社会重新恢复到大一统的局面;地主小农经济得到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植物栽培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科举制度创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园林写意的手法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加成熟,文人园林开始普及化。
  2.2.2 园林风格
  山水诗、山水画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人园林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园林融糅诗情画意,园林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隋唐私家园林是最能体现文人园林特点的园林,它分为城市私园和郊野别墅。在城市私园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园林风格,一种绮丽奢华,另一种则清幽典雅,后者艺术创造成就远高于前者,已经具备了文人园林的特征。而郊野别墅这一类型相比魏晋时期的庄园、别墅,生产功能已经基本消失,游赏功能上升到主要地位。这些园林均能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2.2.3 代表作品
  (1)洛阳履道坊宅园。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履道坊宅园处处都能体现出他的文人园林观。从这个园林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园林的发展盛况。白居易为这座钟爱的宅园写了《池上篇》一文,其中篇首的序详尽地描述了此园。
  该园是前宅后园的布局,园和宅共占地17亩,园林的主体是4个大型水池,池中的3个岛屿通过拱桥和平桥连接。水池东面建粟廪,池北面建书库,池西侧建琴亭。   白居易造园的目的在于寄托精神、陶冶性情,对这座园林的改造费了很多心思,那种清静幽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3]。
  (2)辋川别业。辋川别业是唐代诗画家王维的园林,地处大唐长安附近蓝田县的辋川谷。园林营建的周期很长,历经两年才得以完成。经过多次的改造和完善,最终形成了20个园林景点,园林空间步移景异,空间转换非常丰富[4]。透过王维的诗画我们能隐约瞥见辋川别业的美景,它称得上唐代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王维的作品也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3 南北宋——兴盛
  2.3.1 社会背景
  两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宋代经济繁荣,而政治羸弱,这种经济与政治上的发展不平衡萌发了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及时行乐的思想很快蔓延开来,促成了园林的大量营建[5]。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又推动园林和建筑朝着技术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2.3.2 园林风格
  宋代文人园林大兴盛,文人园林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了[6]。园林的四大特点完全形成,并且形成了四大特点的基本外延: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宋代诗词不同于唐代闳放的气势,而是轉向缠绵悱恻,空灵婉转,画作意境的表达相比唐代更加注重写意,由此也影响到文人园林的建设。园林中融糅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相比唐代更加自觉化,规划设计方面比唐代更加细致、清新。
  2.3.3 代表作品
  (1)艮岳。艮岳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其设计手法更加趋向于私家园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它的艺术成就代表着宋代宫廷园林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艮岳呈“左山右水”的格局,水体被北、东、南方向的山体包围。园林水体引自园外,从西北角引入,东南角流出。艮岳山体造景符合山水画论所谓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2)独乐园。独乐园是宋代知名的私家园林,它能反映出当时文人园林的特点。读书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物,其北端有一处玉玦大水池,园林最北端是种竹轩。园林里的水体从南引入,分流五股注入池中,又在此分流两渠环绕整个园林,最终于西北角处汇合流出园林。植物造景的大量运用体现出了园林的生态美,植物选择上选取了许多药用植物,兼具了美观实用的园林特点。在独乐园的设计中,四大要素结合紧密,园林写意手法也被运用到了极致,极富天然野趣。
  2.4 元明清——精深
  2.4.1 社会背景
  元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明代初期重农抑商,这种政策对造园活动产生了影响。直到明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主义内部萌芽,商业重新恢复到繁荣的局面,手工业分工较宋代也更加细致,促进了园林施工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士大夫文人不仅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同时对造园的技艺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代则是历史上造园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
  2.4.2 园林风格
  这一时期文人园林继承宋代的发展,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局面,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理论著作和造园家,将文人园林的艺术推向巅峰。江南地区得天独厚的人居环境以及富足的经济,为文人园林的营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明清时期的文人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可以说江南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达到中国私家园林艺术的顶峰,造园理论及实践十分成熟[7]。游玩江南园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这就是文震亨所说的“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园林意境的表现也上升到新境界,造园者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打造了咫尺山林的空间体验。
  2.4.3 代表作品
  寄畅园。寄畅园是保存相对完整的园林,它的选址临近锡山和惠山,借惠山优美的山形之景,构成远、近、中三个层次的景深,锡山及其顶上的龙光塔均被借入园内。园林中心是锦汇漪,东北角做出水尾,显示水体有源有流。园林叠山艺术高超。
  3 文人园林常见造园手法
  3.1 因地制宜
  文人园林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本质是实现人工园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人园林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得益于文人造园家们始终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只有充分了解场地地貌条件及周边环境,并加以适当的改造和利用才能得到浑然天成的景观效果。
  3.2 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在文人园林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在文人园林发展的后期更加普遍。园林假山与水系形成山嵌水抱的格局,能使观赏者联想到流水蜿蜒穿越山涧最终汇入大海的场景;园林中竹林和小径的组合,能让游览者联想到树木蓊郁的大自然景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达到增强空间感的目的。如文人园林中常用的典型布局“园中之园”,就是以更小的微型园林空间反衬整体园林空间,让人产生视觉错觉,营造出一种广阔的园景。
  3.3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对于园林意境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人园林设计中被大量运用。无论是单个景观节点的布置,还是整个园林空间的规划,处处都能体现出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使园林空间富于变化,让游览者产生步移景异的景观体验。障景和漏景是最为常见的能够表达文人园林虚实变化设计思想的两种方式。障景主要用于分隔园林空间,使园林景观不至于一览无遗,实现“实”的空间效果;漏景则相反,是为了实现“虚”的空间效果而存在,它可以增强园林空间的趣味性,激发游客继续游览下去的兴趣。
  4 文人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因地制宜,设计结合自然
  在信息时代,传承文人园林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尤为重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美的城市景观空间成为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当下,城市园林大量兴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城市景观特色缺失、景观雷同的情况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地创设景观。大自然中的山水花木皆有不同,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建设的园林景观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园林空间也会因此显得千变万化。   4.2 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要传承文人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打造咫尺山林的景观体验。现代城市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园林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广阔无垠的大自然空间体验,是现代园林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小是客观的,大是主观的。现代园林可以借鉴文人园林反衬的方法表现空间的大,让人产生联想,以咫尺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
  4.3 虚实结合,步移景异
  要传承文人园林虚实结合的造园手法,建设富于变化的园林空间。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园林的意境,如用小桥划分水面空间,水面似断而连,既丰富了空间,也不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性;用院落分隔建筑,打破建筑的封闭空间,活跃空间氛围;用道路划分功能区,一方面能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限定,另一方面又能对各个分区进行串联,让游览者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5 结语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元明清达到顶峰。园林的四大特点也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魏晋时期最早出现关于“园林”的记载,此时建筑作为造景要素出现在园林中,能充分发挥点景与观景的作用,园林第二大特点在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中形成,山水诗画的大发展也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出现。唐代文人园林开始普及,文人和工匠合作营造园林,也有不少文人掌握造园技术成为造园家,如白居易、王维等,园林的第三大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宋代文人园林兴盛,园林风格更加细腻,以诗画入园的作品数不胜数,园林意境表达远胜唐代,园林的第四大特点意境的含蕴形成。元明清是文人园林发展的顶峰,此时的园林比宋代的文人园林更加注重造园技术,出现很多造园理论著作,园林细节处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叠山、理水手法更加高超。
  研究文人园林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园林历史文化、古典园林造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现代造园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2-103.
  [2] 龙雨辰.陶渊明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学理论,2012(15):125-126.
  [3] 王铎.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兼论洛阳履道坊白氏故里园[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0(04):1-7.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4-166.
  [5] 张婷婷.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2006-2011)[D].天津:天津大学,2012.
  [6] 曹亦姿.两宋文人化园林研究[J].乡村科技,2018(10):51-52.
  [7] 侯佳彤.明清私家园林的人文情怀[J].文藝评论,2009(03):94-96.
  作者简介:白红伟(197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孟君贵(1995—),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立艳(1996—),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黄睿(1995—),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含文化振兴,政府、社会等文化建设主体有效提供农村文化公共服务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推器。然而,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供需失衡、服务人才紧缺、服务建设形式单一、管理机制不完备、受众参与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促成壮村富民的背景下,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可以通过强化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
摘要:近年来越南版画艺术有所改变,其中培训版画的工作也有擴大范围和题材规模、加大尺寸以及增加材料的趋势。版画培训发展的同时,开放式图形培训和创作也成为当代传媒的审美趋势,给越南美术带来积极的信号以及创作灵感。国内外各个展览、研讨会与开放式图形有关的作业以及创作作品已经足够证明我们通过新的艺术语言(开放式图形艺术)认识世界。河内、顺化和胡志明市等中心城市有很多成功的体验开放式图形作品的大学生、艺术家
简约主义音乐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音乐创作风格,菲利普·格拉斯是该风格的代表音乐家之一.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究简约主义音乐的定义与发展,并以简约主义代表音乐家菲利普·格
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创作有9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并创导了浪漫主义抒情钢琴小品,其中在艺术歌曲领域贡献最大,创作有600余首优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意识也逐渐淡漠,导致诸多少数民族地区
弗朗兹·舒伯特(F.Shubert,1797—1828)作为19世纪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中心,其创作技法使得艺术歌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摘要:《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经典散文作品,全书从黄沙梁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出发,描绘了一个村庄里各种景物、动物和人物以及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与世间万物的相处交流,给全书增添了生气和灵气。作者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乡土生命和死亡现象,体现其通透的生死观和对生死的考量,带领读者自觉思考领悟生死,形成积极的生死观。  关键词:《一个人的村庄》;独特手法;乡土生命与死亡;生死观;情感流露  中图分类号:G634
摘要:问候语是一种语言类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际口语。受东西方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英汉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本文对东西方问候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其共性和个性并探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问候语中的禁忌,以避免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问候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
摘要: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场域中的CP文化奇观给社交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CP成瘾的“孤独经济”时代,万物皆可组CP,“磕CP”作为单身群体排遣孤独状态的新型线上娱乐方式,成为“孤独经济”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孤独经济;CP文化;“磕CP”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公共场域的社交关系被打破[1]。大量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带动传统行业新变革。线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并在APP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探索用户体验的构成,分析儿童的生理、行为、心理特点。  关键词:用户体验;UI设计;线上教育;学龄前儿童;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据统计,我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