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读书毁了我》(Ruined by reading;琳达·施瓦茨著,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像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思考与心灵的自言自语。她本不是要说给你听,只是一不小心被你偷听了去。对于从童年就开始的阅读生命,作者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躲在书籍遮蔽的光影里,禁不住忧思平生嗜书癖好。一切何所为?我想寻找的又是什么?”“当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吗?是我自己选择的,还是被人选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毁了我》(Ruined by reading;琳达·施瓦茨著,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像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思考与心灵的自言自语。她本不是要说给你听,只是一不小心被你偷听了去。对于从童年就开始的阅读生命,作者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躲在书籍遮蔽的光影里,禁不住忧思平生嗜书癖好。一切何所为?我想寻找的又是什么?”“当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吗?是我自己选择的,还是被人选择而已?”“这么耽于幻想多少年,我得到了什么?一个感觉,一种质地,一道光环,芳香、微风。”“这些东西难道值得投入一辈子?没有这些东西,我的头脑会不会更超脱一些。”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不免有些小家子气,但难得的是读书人与读书之间那种血脉相通的亲切,如同恋人们之间的相互揣测。
《读书毁了我》全篇从《纽约时报》上一位中国学者的话起笔,“多读只似作茧自缚,不若信由身心开放。须时时谨防他人思想扰乱一己通畅的神思。”展开了作者对“读书”的思考。案头堆积的书山与印在薄薄纸片上的几句话,形成了鲜明对比,促使作者对“读书”本身产生了质疑和思索。
在作者对阅读生命的回忆中,出现的形象是芜杂的,叙述的线索也并不明晰,阅读与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胶着在一起,家庭的生活碎片、阅读场景,母亲的绞肉机,烹饪课的零散回忆,寂寞灰色的童年,给生活带来安慰的阅读,初读起来有些庞杂、晦涩(毕竟是讲述人家自己的故事,何必要你事事能懂),细细读来,确可以体味生活与阅读的血脉关系,你很难从生活中将其阅读剔除,或是离开生活来谈阅读本身,它包容了一种私密的成长年轮:个性的演化、品位的潜移。阅读绝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赏玩,而是从远古而来生生不息的智慧的力量,在读者的生命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其他文献
1990年帕特丽夏·康威尔第一部小说《验尸》面世,至今已推出10部描写验尸官凯伊·斯卡佩塔大夫的系列小说。她的作品把高科技犯罪学与跌宕起伏的悬念糅合在一起,颠覆了侦探小说的固有模式,开创犯罪学小说之先河。最新的《黑色注视》吸引了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众多小说迷。前不久,她接受了美国《读者文摘》采访。 你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你想过读者为什么这样喜欢你的小说? 我想,应该与我所选的主题有关,死
被拖延十五六年之久的《章乃器传》终于出版了!不消说这有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离奇遭遇的出版过程。 1998年夏季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自我介绍说:我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现已退休,主编一套“著名民主人士传记丛书”,得知您写了一本《章乃器传》,到处打听您的住址,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在全国工商联张金喜同志处,得知您的住址和电话,所以我马上要登门探访。 当然我是甚表欢迎!不料他看了书稿
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主编的《阅读学新论》,是教育部语文出版社于1999年9月推出的重点图书,它列入“语文教育研究与探索丛书”之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作者博采众长,参阅了255部中外有关阅读学的论著,借鉴了30余种相关学科的理论进行多方透视,全面总结了中国阅读学界18年来的成功经验,创建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阅读学理论体系。全书分阅读客体编、阅读主体编、阅读本体编(含阅
沙海昂(1872—1930),字利农,是一位法裔华人,他的法文名字是Antoine Henry Joseph Charignon,沙海昂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文名字。沙氏的先祖是西班牙人,后来移居法国,他本人1872年9月23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里昂,少年时在圣路易高等学校(Lycée St.Louis)肄业,后来进入巴黎中央艺术学校(Ecole Centrale des arts etManufa
《Lipshtick》,格温·玛克萨伊(Gwen Macsai)著,HarperCollins公司出版。 真想了解女人们究竟怎样看待男人的人,应该读读这本书《口红》。本书是一本文集,思想敏锐,文笔流畅,读来会令人流泪。作者以自己亲身与男人交往的经历,为世界勾画出一幅幅与流行观念截然不同的男人的面貌,有好男人,有坏男人,有聪明男人,有蠢男人,有嘲笑,有同情,有憎恨,有爱情。她把男人叫作“一条冰冷而
顾名思义,李约瑟问题即李约瑟提出来的问题,涉及求知—哲学—科学原精神。李约瑟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约瑟夫·尼达姆(1900—1995)的中文名,故西方人讨论此问题时,又称之为尼达姆问题。 李约瑟问题提法如下: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具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东方,其中尤其是伟大的中国?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原精神之一的求知精神的本质,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将兴起于21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一套英文原版的“西学基本经典”丛书,这在国内出版界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是一桩值得瞩目的盛事。我作为一个知情者,关注并期盼此事已久,现今看到一批胆识之士的辛勤工作结出硕果,不禁感慨系之。 我说译西书之事隐含着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关切,这话一点都不假;而且放在一百年前去看,它还不能说是隐含,而是急切地表达,因为中国人引进西学并译西书之事,本身就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给逼迫出
《希腊神话》是世界上惟一一部古希腊人自己编的神话,周作人从原文直接译为中文,写有与正文字数相当的注释,搁置将近四十年后第一次面世。这本书出版我起了一点建议作用,但是现在所能说的也只有上面这些。此外的情况,无非是从译者几篇有关文章中得知,读者不如自己参看好了。只是周氏前后所讲,有些不大一致或者不甚清楚的地方,可以约略讨论一下。 第一,关于著者。阿波罗多洛斯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希腊神话》又是什么时
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1844—1900)是近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曾被纳粹分子肆意曲解成法西斯的理论支柱,希特勒曾亲自去拜谒尼采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因此尼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常常被视为恶魔式人物。然而尼采毕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师,深受他影响的中外文化巨人有弗洛伊德、加缪、萨特、肖伯纳、梁启超、鲁迅等。难怪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
纪实文学的行动感和真实感,大概在某种程度上比虚构文学更能满足人们阅读中潜在的“窥视欲望”,从而越来越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邓贤的纪实文学《流浪金三角》,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一群另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这本书的畅销是必然的。它独特的选材和富有魅力的叙述方式,还有它的“真实性”、现场感,无不指向并满足着市场需求。但是,它的畅销似乎仅仅是商业的成功,而非文学本身的成功